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9 12:44:41瀏覽1141|回應0|推薦0 | ||
解開工業區閒置謎團 夢想變泡沫 台灣工業區養蚊子
【前言】:全台各類工業園區閒置土地逾二千公頃,地方政府為何還競相開發工業區?各地工業區閒置情形有多嚴重?本報記者深入採訪閒置比率較高的彰濱、台南科技及雲林離島新興區,為讀者解開謎團。半個世紀以來,台灣的工業發展曾創造了經濟奇蹟;不過,過多的工業區,反而造成閒置與浪費,某些空蕩蕩的蚊子工業區,正是過度開發的後遺症。 位於彰化沿海的彰濱工業區,分為線西、崙尾、鹿港等三區,每區都有一千多公頃,一望無際。開車進入廠商進駐率最高的鹿港區,工業東三路上,鐵皮工廠大門深鎖,鐵門都生鏽了。十二年前來到彰濱工業區上班的小張說:「這幾棟空了十年以上,一直在養蚊子。」由於工業局規定,廠商必須在二年內設廠進駐,小張說:「最初這家工廠曾經搬來大批機器,不過,一轉眼又搬走了,根本沒有真正開工。」 圈地過度開發 民代狠撈一票 車子往汙水處理廠方向前進,附近一大片土地,大約七、八公頃,閒置十年以上,目前已雜草叢生。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指出,「當年某民代透過人頭買下來,想大撈一筆,沒想到卻套牢了。荒謬是的,地上還豎起一塊『停車場』看板,用來避稅。」蔡嘉陽質疑:「雜草長這麼高的停車場,會有人來停車嗎?」 這塊荒廢的土地,其實是民代利益與工業區開發糾葛不清的真實版。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是前立委林進春,去年八月被台北地方法院依違反商業會計法等判刑三年八個月。判決書指出,林進春在擔任中櫃董事長期間,中櫃以三億六千多萬元(原始契約價)購買彰濱附近顏厝小段的土地,擬進行彰濱遊樂區開發案,這些土地其實是林進春在八十五年以三千七百萬元透過親戚買下,還向銀行貸款一億七千多萬元,後來高價賣給由他擔任董事長的中櫃公司,涉嫌掏空中櫃。林進春則堅稱,一切交易均合法。 彰濱溼地填土 賤地翻漲十倍 蔡嘉陽指出,「那塊地根本是鳥不生蛋,漲潮時就被淹沒了,早期一坪才幾百元,最後竟賣到二、三億元,轉手差價將近十倍,實在驚人。」 車子轉進工業路,轉角一排生鏽的鐵皮工廠,在夕陽餘暉映照下,顯得陰森森。這幾棟破舊工廠在十多年前原屬於爆發掏空弊案的大穎集團,該集團總裁陳榮典是已故央行總裁許遠東的姪子。 當年陳榮典與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交好,向銀行貸款二百多億元,曾經很風光。不料,八十八年發生金融風暴,大穎集團接連跳票、下市。九十二年六月,陳榮典因長期挪用公司資金五十六億餘元,並虧空卅八億餘元,被檢察官求刑八年,一個多月後,卻因登山墜崖死亡。小張說,如今這幾棟工廠已經轉手,新東家打算改為觀光工廠。 開發斷斷續續 廠商毀諾走人 「外界看到一大片空蕩蕩以為閒置率很高,這是因為崙尾區已暫停開發。」彰濱服務中心主任侯望英說,彰濱佔地三千六百多公頃,是全國最大工業區,民國六十八年開始開發,不久遇到第二次能源危機而暫停開發,民國七十九年復工,但傳統產業開始外移,接著又碰到股市崩盤,「原先許多企業承諾要來,結果卻沒來。」 依工業局最新統計,彰濱工業區已公告待租售面積有二四六公頃,閒置率二成,閒置的土地僅次於雲林離島新興區的百分之百。然而,實際走訪工業區,可以發現閒置情形比官方的統計更嚴重,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廠商圈了地,不一定馬上進駐;其次,即使蓋了廠房,也不一定使用。 開發體系混亂 地方搶闢財路 台灣的工業區開發體系混亂,中央由工業局主導的工業區多達六十個,其他如國科會、農委會、環保署亦各自開發不同形式的園區。近年來地方政府也以工業區為主要政績,包括台南、嘉義、高雄、苗栗等均陸續開發新的工業區。工業局長杜紫軍表示,「地方要開發工業區,我們當然樂觀其成,不可能阻擋。」 工業局統計,中央與地方在全台依獎勵投資條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編定的工業區超過一百七十個。以台南為例,縣市合併後,編定工業區超過二十個,有些仍在開發中或報編中。 擔任警員的王帝文說,「每到選舉,就會生出新的工業區,有些工業區位置不佳,將來只好養蚊子。」台南社區大學校長林朝成指出,「台南的現象只是一個縮影,以靠近偏遠山區龍崎為例,怎能做工業區?」 處處是工業區 幾乎已經失控 近年來不分黨派,各地方政府以工業發展為名義,徵收便宜的農地,吹起工業區泡沫,背後牽涉到龐大的土地利益。成大國土研究中心主任孔憲法沈痛地指出,「台灣自一九六○年代開發工業區以來,歷經半世紀,全台到處都是工業區,幾乎已經失控。」 對此,杜紫軍坦承:「各地方爭相開發工業區,的確會有過多的問題。但工業局十年來已停止開發新的工業區,目前是在消化先前開發的工業區。」行政院長吳敦義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已指示中央各部會開發工業區時,必須先優先使用現有工業用地。但是,這項指令只針對中央部會。 在各方利益誘惑下,大面積土地越來越稀有,地方政府開發工業區的趨勢並不會停止,「圈地遊戲」也會繼續上演,在工業區大量閒置泡沫下,政府、納稅人、被徵收土地的民眾乃至被無辜波及的環境生態,都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耗資百億元 百分之百閒置 雲林離島工業區 蒼涼令人嘆息 廿年前,經濟部工業局滿懷「人定勝天」理想,計畫以填海造陸方式開發包括麥寮、新興、台西、四湖共四區的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編定總面積廣達一萬七千餘公頃。時光荏苒,目前僅麥寮區開發為占地兩千六百餘公頃的六輕工業區,其餘均閒置或暫停開發,夢想與現實有一大段落差。 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於民國八十年由行政院核准編定,除了麥寮區之外,新興區於八十七年五月動工,原本計畫填海造陸九百九十一公頃,目前僅完成東二區造地兩百八十三公頃即暫停開發,這塊耗資百億元的新生地,至今百分之百閒置。 工業局表示,原先這塊土地預定提供給台塑大煉鋼廠,後來台塑轉移到越南設廠,因此暫停開發。如果廠商有需求,才會繼續動工,其他如台西、四湖等區尚未進行開發,目前這些地區仍屬海域。 回溯到五、六年前,台塑煉鋼廠及中油主導的國光石化,不約而同表達進駐雲林離島工業區的意願,地方雖出現不少反對聲浪,但也有人寄予厚望。 為此,前經濟部長何美玥還特別在九十四年一月前往離島工業區視查,強調兩案都通過是經濟部最大目標,其年產總值將達一兆元,占國內製造業產值十分之一。 不過事過境遷、滄海桑田,台塑煉鋼廠已移往越南,國光石化則另覓彰化縣大城鄉,當初炙手可熱的雲林離島工業區,目前落得乏人問津。 政府原本希望雲林離島工業區能夠創造一個傲視全球的基礎產業園區,為地方帶來繁榮與就業機會。如今淪為泡沫化,卻是無比蒼涼與令人嘆息。 一坪7萬 南科工貴冠全台
「你要去台南科學園區,還是台南科技工業區,不一樣喲!」計程車司機鄭全方好心地向外地乘客說明,南科在新市,屬於國科會;南科工在安南區,歸工業局管,很多人常搞錯。還有一個安平工業區,由於產業外移,現在大部分變成倉庫啦! 車子進入位於台南市的南科工,許多新穎廠房映入眼廉,不過,沿著本田路駛向第四期土地,放眼望去只見長滿雜草,一棟廠房也沒有。依工業局統計,南科工閒置率高達四十三%。二年前,閒置率更高達五成。 工業局長杜紫軍不諱言:「民國八十五年,南科工先開發,後來國科會又開發南科,許多大廠都跑到南科去了。」 南科工是全台最貴工業區,去年每坪七萬多元,即使今年降到四萬多元,廠商還是喊貴。前南科工廠商協進會理事長、現任迎輝科技董事長唐世杰說,「今年降價後,卻不能與○○六六八八的政府優惠方案併計,還必須捧現金,這是南科工閒置率一直很高的主因。」他直言:「台南的企業為何要忍受全國最貴的工業區價格?」 「那有工業區土地每坪七萬的?外面農地一坪才一萬。」峰毅光電董事長林秋郎也認為南科工的土地太貴。國小畢業、原本從事電視遊樂器的林秋郎數年前轉投資太陽能科技,並且進駐南科工,由於土地太貴,只好用租的。 工業局在今年初公布「工業區土地市價化方案」,廠商仍然抱怨連連。唐世杰則說,依工業局的公告,南科工打五折後每坪標售底價介於四萬至四萬九千元之間,仍遠高於彰濱工業區的一萬六千至二萬三千元、斗六擴大工業區的二萬一千至二萬三千元。 台南都會區的房價比起北部便宜一大截,為何靠海的南科工,土地竟是全國最貴?杜紫軍指出,當初負責開發的榮工是借錢買土地,開發之後的工業區又銷售不佳,利息不斷累積,因此使得這兒的地價變成全國最貴。唐世杰亦指出,從前這裡是鹽田,全是台鹽的土地,政府開發為工業區,必須填土,也使得開發成本變高。 針對大批土地閒置的問題,南科工服務中心主任張旭昇表示,南科與南科工的招商對象重疊,此外,台南縣、市競相開設工業區,也造成南科工的閒置率偏高。「未來是否要繼續再開發新的工業區,的確有檢討的必要。」 社論-浮濫開發 各地工業區逐漸泡沫化 中科三、四期開發以及苗栗大埔徵地引發農民抗爭事件,讓工業區開發浮濫、多頭馬車的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審計部統計,全國各類工業園區閒置土地逾二千公頃,近年工業局已停止開發新工業區,但地方政府為了政績,還不斷徵收農地競相開發新的工業區。在缺乏整體管控之下,導致台灣的工業區逐漸泡沫化,將造成難以估計的浪費與破壞。 工業區有沒有浮濫開發,實際到各區走走就可以一目了然,北部的工業區多數滿載,中南部工業區閒置狀況則比官方統計數字嚴重。主要原因是,有些廠商在開發之初買下土地,並未真正投資設廠;有些廠商租下土地,由於租金超低廉,廠房放著養蚊子,根本沒有真正開工營運。 以全國最大的彰濱工業區為例,開發迄今卅年,大半土地仍閒置,許多長滿雜草的空地與廢墟般的廠房,背後隱藏某些人謀不臧的故事。懷抱人定勝天夢想而打造的雲林離島工業區,除了台塑麥寮之外,其餘三區均停擺,而一千多公頃的新興區已投下百億元經費填海造陸,目前被迫暫停開發。 民國八十五年,工業局在台南開發科技工業區,後來國科會也在台南開發科學工業園區,兩個單位打對台,結果招商成果不如預期,這正是中央部會各行其是的最佳寫照。更荒謬的是,台南地價比台北便宜許多,由於開發單位長期融資且出售情形不佳,墊高開發成本,台南科技工業區每坪高達七萬元,成為全國最貴工業區,即使今年降價後每坪四萬元,還是高於其他工業區。 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經濟部工業局到國科會、農委會、環保署,一窩蜂投入工業區的開發,共同吹起工業區的泡沫;此外,各縣市政府在財政困窘下,圈地開發的動作越來越積極。 進一步分析,各縣市政府爭相投入工業區的開發,背後牽涉龐大政商利益。表面上,工業區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區段徵收手段,將農地變工業區、住宅區或商業區,帶來龐大開發利益;消息靈通事先卡位的財團、建商往往獲取最大利潤,地方政府取得重劃土地出售後又可挹注地方財政,如此一石多鳥的政策,何樂不為? 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從這個圈地開發的遊戲中獲利。民國七十五年,嘉義縣政府規畫設置「中洋子工業區」,當時還在戒嚴時期,多位抗爭的農民被依妨害公務罪移送法辦,有八位地主堅持要討回祖先土地而未領取補償費,後來因提存法院超過十年而被沒收。這樣的悲慘故事,凸顯出政府徵地開發工業區的過程,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 首先,徵收土地的正當性,在於是否完全符合公共利益。如果仍有大批閒置土地,政府還能以開發新的工業區為名義徵收農地,要求農民遠離百年來賴以為生的家園嗎? 其次,徵收價格以公告現值計,遠低於市價,對於被徵收者相對不公平。政府辦理區段徵收,以公告現值徵收便宜農地,變更為工業區、商業區或住宅區之後,土地價格可能暴漲數倍,但農民即使換回建地,可能只夠蓋一間廁所或小套房,這樣的徵收制度合理嗎? 第三,多頭馬車的工業區開發體系,已在全國各地吹起工業區泡沫,造成許多閒置與浪費,其中,科學園區作業基金累積負債高達一千二百億元,最後勢必由全民埋單。身為工業區主管機關的工業局自己踩煞車,暫停新工業區的開發,卻放任各縣市政府不斷開發新工業區,這是負責任的做法嗎? 自一九六○年代開始設立第一個工業區以來,工業發展迅速帶動了台灣的經濟起飛,不過,全民也相對付出沉重代價。近年來工業產值占整體GDP的比重已降至百分之三十以下,工業區的開發政策也到了必須全面檢討與調整的階段。尤其,台灣的土地與水資源非常有限,在全球邁向知識經濟的時代,台灣還要如此無限制地開發工業區嗎?誰該為這些開發過度而造成的浪費與破壞負起責任呢?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