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28 09:09:56瀏覽2434|回應0|推薦0 | |
國土規劃缺乏整體考量 台北桃園都市蔓延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08年 8月27日電)國科會今天召開「全球環境變遷與都市周邊土地使用改變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指出2006年台北、桃園地區農地變成建地達 353.3平方公里;顯示都市蔓延、現階段國土規劃缺乏整體性考量。 研究成果發表由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黃書禮提出。他說,台灣位處亞熱帶海島型自然環境,對於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十分敏感,例如台灣1920年至今,溫度升高近攝氏1.6度,熱天的天數增加幅度也超過冷天天數增加的幅度。 他並說,相對於全球 50%的人口住在都市地區,台灣將近80%的人口住在都市地區,大約90%的人居住在西部海岸平原;而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蔓延會對生態系統服務(例如糧食供給、水土資源涵養、棲地維護及文化景觀等)造成耗損。 他的研究搭配國科會補助,共計 3年;研究結果顯示,從1971年到2006年地表複蓋從農業用地轉變為建地的面積,將近 353.3平方公里;自然地區改變成建地使用的面積也高達294.83平方公里。 他分析,在都市蔓延過程中,1971年至1990年間台北--桃園地區的都市蔓延程度與區位與產業發展有關; 1990年以後,台北--桃園地區都市蔓延程度明顯與都市中心遠近以及地勢平坦的非都市地區有關,主要是受到產業升級與自由化、國際化的發展以及農地釋出方案與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正的影響。 他強調,台北桃園地區土地使用與地表複蓋的改變,反映現階段國土空間規劃在土地使用管制上缺乏整體性考量,未能將都市地區以及非都市土地整合為一系統,都市周邊地區土地的生態服務功能也受都市蔓延影響而受破壞,包含目前正興盛的民宿及農舍改建,其污水直接排放,也都正在嚴重破壞生態。 全球環境變遷嚴重 學者籲應納入國土規劃考量 時間: 2008/08/27撰稿‧編輯:劉靜瑀 新聞引據:採訪 台灣地狹人稠,近8成民眾都居住在都市地區,但在都市化過程中,土地被過度開發,加上近年來全球環境變遷嚴重,已經嚴重影響水土資源涵養、文化景觀等生態服務功能。學者建議,應該將環境變遷納入國土規劃考量,以避免大自然給予的景觀環境在都市化過程中,繼續遭受破壞。 根據研究顯示,自從1920年至今,台灣溫度已經升高將近1.6度,熱天天數增加幅度超過冷天天數,加上颱風、寒流、梅雨及乾旱等天然災害發生機率,都有提高趨勢。除了氣候異常之外,有學者將1971年到2006年,台北、桃園地區地表覆蓋變遷情況轉化成數字分析,從農地轉成建地的面積高達353.3平方公里,氣候異常加上都市化過程中土地過度開發,學者指出,都市周邊地區的都市蔓延已經對生態系統服務,造成耗損。 北台灣農林地35年消失2.3個北市大 人為開發造成的環境變遷,絕對比氣候暖化更嚴重!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黃書禮研究發現,北台灣(桃園到基隆)過去卅五年來,有六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大約是二點三個台北市大小的農林用地,因都會區向外展延而變成建地,環境變遷劇烈。 黃書禮在國科會支持下,從去年八月起以全台灣發展最快速的北台灣(桃園到基隆)為研究實驗區,探討都市周邊土地使用改變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間相互影響的關係,於昨日發表首年研究成果。 黃書禮根據農委會提供的一九七一年航照圖,與二○○六年的衛星空照圖比對分析,發現北台灣在這段期間的地表覆蓋變遷,由農業使用轉變為建地的面積約三五三平方公里;自然地區(林地)改變成建地使用的面積也高達二九四平方公里。以台北市總面積二七一平方公里計算,顯示北台灣農林用地在這段期間有高達二.三個台北市,變成鋼筋水泥林立的建地。 主因:交通建設、農舍興起 黃禮書分析,北台灣環境變遷如此劇烈,主要是受到重要交通建設影響而引起土地使用改變,尤其是在一九七○年至一九九○年間,台灣經濟從農業轉向工業發展的時期,政府大量投資公共建設的同時,也帶動都會區鄰近地區的土地開發,沿著高速公路與省道逐漸由台北市往東、西方向蔓延至基隆市與桃園縣。 他指出,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農舍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一棟一棟美輪美奐的農舍民宿從平坦的農地或林地冒出來,汙水等廢棄物任意排放,對生態造成另一波衝擊。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