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8 14:51:18瀏覽140|回應0|推薦0 | |
2011/09/08 | 旺報今年對大陸而言,是非常政治的一年,是辛亥革命100年、中共建黨90年、中共發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30年、蘇聯解體20年,這些歷史事件都改變了中國的命運。「辛亥」與「建黨」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選擇,按中共的說法,最後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因此由共產黨執政並執行左傾政策。 然而,在左傾政策指導下,並沒有完成中國真正的現代化,甚至到了1970年代中期,經濟走到破產邊緣。「歷史問題的決議」和「蘇聯解體」恰恰又是兩次左傾路線或右傾路線的選擇,歷史做了決定,讓中共自己選擇了偏右路線,結果是意外地成功。堅持左傾路線的強大蘇聯,卻一夕間土崩瓦解。蘇聯的瓦解更堅定中共進一步改革的決心,鄧小平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在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上,添加了濃厚的資本主義內涵,這一次不僅僅救了中共、富強了中國,在某種意義上,也為拯救本世紀世界經濟起了無可代替的作用。 歷史從來沒有終結,逢「十」不應該是簡單的慶賀,而應該認真面對歷史,深刻反思過去,更清楚看見未來。回首史乘,中國這些歷史性事件,都發生在國家危難、社會不安、民眾焦慮、前途徘徊的時刻,因而逼出轉析。這些轉折,有些正確,有些錯誤,但都是社會反省、精英抉擇的結果。歷史的嘗試錯誤法造就了中共的改變,改革開放 30年,該有的成功已經呈現世人面前,勿需多言,但改革滋生的問題已多不勝數,而且日益嚴重,海外任何關心中國的人,都可以感覺到大陸的悸動。 大陸對政治社會現象的觀察與行動,傳統上存在左、右兩種聲音。如何面對今天大陸因經濟發展而滋生的社會與政治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從官方到社會,又開始熱烈辯證。先是溫家寶自去年夏天以來,不斷提出「政改」呼籲。七一黨慶,胡錦濤也對共黨執政的諸多問題提出嚴厲警告,對政改議題作了適度的表態。但也有吳邦國、李長春等人持重保守的觀點傳出;地方諸侯更有薄熙來「唱紅打黑」與汪洋「騰籠換鳥」之辯;在社會則有烏有之鄉網和《南方周末》的論證;整個大陸在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熱鬧非凡。 上月末在北京,胡耀邦史料資訊網、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與《南方周末》等單位在北京舉辦紀念《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發表30周年座談會,北京知識界人士100餘人出席,40多位學者發言。頗受關注。綜合各方媒體的報導,他們警告有人利用新文革來反對繼續改革,他們呼籲進行「政改」,認為只有民主、憲政才是出路,他們希望少用中國特色,多重視普世價值,主張從司法改革切入政治改革。不過,正如同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在世銀網站貼出的一篇文章說:「北京決策者對於他們需要推動的變革知之甚詳。」,「問題只在於如何去做。」佐立克還點出了另一個重點:「推動中國迅速崛起的動力正在衰減。」而「改革動力」尤其重要。 當今關心改革開放的學者,不應該抄襲左派人物的方法,只攻擊左傾思想和政策,而應該相信人民的判斷力,與人民站在一起。 在大陸歷史背景淵源下,「左」的觀點有一定市場力量的支持;改革派應該做的是提出目標,鼓舞民眾再一次主動、積極投身下一波改革,有了人民的熱情,才有新的動力,才是真正的民主的力量。由此一角度看,「中國特色」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動力所在,因為有「中國特色」最能貼近中國人民,也才是中國人民最方便實踐的方法,講「中國特色」絕不是普世價值的對立面,相反地必須是源自普世價值,否則也無特色可言;更進一步理解,所有的普世價值,必然源自於不同的特色,否則就歸納不出普世的價值。如今的關鍵是必須從普世價值入手,去研究和導引出「中國特色」的價值、制度、規章、理念以便於在中國社會的操作,而這些恰恰是這些主張改革開放的知識精英必須投身的。 有人形容目前中共領導是「抱著定時炸彈擊鼓傳花」,何謂「定時炸彈」?換個角度看,不就是大陸人民的民氣嗎?誰能拆除定時炸彈的引信呢,是左傾傳統主義者?或是改革開放論者?以往中國的左、右之爭,嚴重則形成流血的政爭,人頭落地;輕則釀成分裂、不安,百姓受苦;鄧小平掌權後,憑藉威望要求「不爭論」,壓制爭論;如今的領導人已不可能延用鄧小平模式,隨著政治、社會、經濟的變遷與複雜化,個人的力量及參與期望都水漲船高,政治與公共事務的相關爭論必然提高。爭論雙方都應該深入群眾去了解人民、感動人民、喚起人民,以民主實踐改變困局,如果只知道教條,就不可能轉變,如果能實事求是提出可用的政策,得到人民支持,又何必糾纏理論呢?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