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8 18:15:08瀏覽134|回應0|推薦0 | |
2011/08/27 | 旺報 長久以來,在朝野兩大黨的文宣炒作與渲染下,台灣社會普遍相信,台灣的發展受制於兩岸關係;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下,兩岸關係是框架性的「母議題」,台灣的發展是框架內的「子議題」。這正是藍綠對立的根源,也是統獨爭議找不到出路的原因。正本清源,應該把「母子關係」倒過來,台灣的發展是母議題,而兩岸關係是子議題。兩岸關係應該是台灣自我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前提。 在現有的母子議題關係下,藍營的核心理念是:只有在兩岸關係穩定的前提下,台灣才能發展;綠營則認為:只有大陸在兩岸關係中接受了台灣的主體性,台灣才能發展。藍綠走自己路的結果,藍營當家,兩岸經濟社會文化走向融合,民進黨卻始終不願意和大陸對話,一旦輪替,兩岸關係勢必翻轉。台灣是開放的政治體制,政黨輪替是常態,分裂的政黨造成台灣未來發展極大的不確定性,使人心不安。不過,藍綠在兩岸問題上的刀光劍影,真的沒有交集嗎? 綠營最近公布《十年政綱》,從國家安全戰略及兩岸經貿勾勒出兩岸關係的架構,認為應該以全球的戰略平衡優先,兩岸問題須國際化,「扁規蔡隨」意味濃厚,藍營認為這是一個走鎖國回頭路的政策。同樣的,藍營的「不統、不獨、不武」,綠營認為是一種安於現狀、妥協性高的屈辱性策略,深藍也有意見,認為沒有前瞻性,終極目標不明確。 藍綠之間真的找不到最大公約數嗎?其實,就像數學題一樣,只要把母子關係倒過來,公約數就找到了。打個比方,兩個人在屋內向外看,由於面對的窗子方向不一樣,因此一個人看到山,一個人看到海,爭論不休;然若兩人都到屋外向兩邊看,即使窗子一個在左一個在右,兩人看到的東西都一樣,一邊是山,一邊是海。 母子關係調轉過來後,藍營的核心理念就變成:只有在台灣發展的前提下,兩岸關係才會穩定。而綠營的核心理念則變為:只有在台灣發展的前提下,大陸才有可能接受台灣的主體性。如此,藍綠之間在兩岸議題上就找到了公約數,它的前提是發展台灣。因此,該爭該吵的是台灣如何自我發展,而不是兩岸之間該如何發展。 其實,先人的智慧老早就把話說到頭了:「天助自助者」。坐吃山空、坐困愁城者,得不到天的眷顧。再以企業經營的基本ABC譬喻,公司內兩派人馬不狠抓產品研發,不挽起袖子拚市場,鎮日攻訐對方的價值觀,這樣的公司能不被他人併購或及早關門收攤嗎? 台灣在過去胼手胝足,經濟起飛神速,擠身亞洲四小龍,被譽為經濟奇蹟,直到現在不論是在管理或研發上都還引導著大陸,就是因為在自我發展的範疇上大步邁進所致。而現在面對大陸的經濟崛起,台灣應該如何自我發展?這個大問題,其實多數的精英心中都已有數,而且已經在最近破了題,也就是「台灣意識」,其實目前藍綠對此已有共識。 粗略歸納,這個共識至少應該包含以下幾個議題:政治上,如何破解政黨鬥爭和國會密室分贓?行政上,如何建立有效領導、有效授權及有效執行?經濟上,如何前瞻全球化動向,破除鎖國自封,有效提升競爭力?法治上,如何讓程序透明,重建司法威信?社會問題上,如何提升人民法治觀念與道德素養?所得分配上,如何推動稅制改革,讓社會更公平? 在這些議題未得到真實對待或改善之前,任何執政黨都不可能通過協商來保障兩岸關係的穩定或得到大陸對台灣主體性的尊敬。當台灣的黨政、社會精英集體迴避台灣的真實議題,紛紛到大陸尋求「讓利」,當台灣社會對大陸處於一種「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矛盾心態時,台灣的主體性如何彰顯?當大陸認定台灣表面笑臉討「讓利」、內心搞得是另外一套,兩岸關係如何穩定發展? 朝野兩大黨在執政期間無能解決有關台灣發展的真實議題,其實已經證明了他們自己就是問題的一部分。可悲的是,政黨及他們的鐵板支持者未能深切意識到,不碰觸真實議題的後果,就是一步一步地在侵蝕台灣的自主性,將「兩岸未來」的話語權推向對岸。 兩黨各自打著「自以為是」的旗幟,假裝他們之間沒有最大公約數,假裝台灣可以在沒有最大公約數之下走出一條路,毋寧是一種鴕鳥的行徑;或許兩大黨都沒有看清楚,但這種以子議題來合理化「選票第一」、「執政第一」的政策,本質上就是一種放棄台灣主體性的行為。 台灣要走出去,要在兩岸之間取得話語權、獲得對等尊嚴,惟有下手解決台灣的真正問題,也就是翻轉母子議題,台灣的主體性才會彰顯,兩岸才會出現真正的穩定。也只有在台灣主體性及兩岸和平發展關係獲得確定前提下,兩岸中國人才能共創兩岸關係最佳終極目標。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