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評》拜登套餐與中美公共外交鬥爭
2011/08/25 12:13:14瀏覽133|回應0|推薦1
2011/08/25 | 旺報

這兩天,大陸媒體討論中美關係,尤其微博,最夯的字眼就是「拜登套餐」,美國駐華大使館8月18日在官網發布信息稱: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美新任駐華大使駱家輝的陪同下,和孫女一起到北京東城區鼓樓東大街「姚記炒肝店」品嘗北京炸醬麵,一行五人連同進餐和小費共花費100元人民幣(15.65美元),席間還熱情地和店主及邊上其他顧客打招呼,並且與其他進食的客人合影。拜登這個行程,想當然耳地,引發各種解讀:

有評論家認為,這是美方暗示人民幣應該盡快升值的最好例證。也有人說拜登的安排,目的是到老百姓那裡去瞭解中國,也有人說拜登的目的是通過身體力行贏得中國人的尊重,讓中國人放心,美國不會亂花錢,以便借更多的錢。當然不少大陸網民借此譏諷中共從上到下各級領導公費吃喝的嘴臉。

不論如何詮釋,有3點應該是可以確定的,第一這是美國政府精心的安排,絕非某些媒體所謂的「忙裡偷閒」。第二既是美國政府的安排,自然有其特定的意義和目的。第三應該說這是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特別設計的外交活動,這就顯示美國對中國社會一定程度的理解。從另一方面來看,允許拜登「表演」,也代表中共領導人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自信和淡定。

美國外交學界於1965年提出「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概念,1997年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小組」定義「公共外交」,認為「公共外交」是通過理解、增進和影響外國公眾的方式,來促進美國國家利益的實現。之後,「公共外交」就成為美國外交政策行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公共外交」在政策本質上不同於「民間外交」(civil diploma cy),不是簡單的兩國人民相互交流,或是文化交流。「公共外交」是以對方國家的民眾為對象的外交活動;簡言之,就是一個國家政府對他國人民所進行的外交活動,它的要求不像政府對政府的外交,希望立即看到具體的成果,而是希望長期的、間接的、積累的改變另一國家的人民對自己國家的印象,從而改變政治生態以塑造有利於自己的政治環境。行為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此種外交途徑創造有利於己,進而維護和實現本國國家利益。

由是觀之,新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的「輕裝就任」,拜登到北京「直驅球場」、「小館就餐」,再到成都的「籃場秀技」、「高中賞畫」,特別是副總統拜登的親民表現,就是典型的「公共外交」,這代表了美國正式啟動對中國的新一輪外交攻勢,往後在華盛頓對北京的外交中,「公共外交」必將是極重要的組成部分。

美國此時啟動對華「公共外交」,首先是因為今年2月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報告指出,中國正擴大其觸角,通過文化機構和官方媒體頻頻塑造輿論,爭取美國民心,報告認為「中國利用基本上封閉的體制阻攔美國對中國人民所作的種種努力。而美國的開放制度讓中國占了優勢,通過多個不同管道將其信息滲透美國。造成美國在這方面則遠遠落後,華府必須加倍努力。」參議院要求「採取多項『公共外交』措施,以便對中國的攻勢進行反撲。」不論參議院的看法是否屬實,北京的軟實力崛起,令美國霸權深感威脅。

其後美國國務院負責公共外交及公共事務的國務次卿裘蒂絲‧麥克黑爾,上個月在紐約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一次演講中說:在網際網路時代裡,網路像其他媒體一樣是公共外交最重要的手段。網路的便捷和開放,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外交事務之中,此時外交不僅僅是與少數的精英打交道,必須進一步將我們的公共外交置於思想的市場中。宣講我們自己的故事而非讓別人講有關我們的故事。

在此認知之下,美國顯然有意地將傳統外交和公共外交揉和在一起,展開對華的外交攻勢新作為,既爭取北京領導人,又爭取中國人民。溫家寶當年訪日,在公園晨跑、打捧球,應該也有相同的目的,但是以兩國網民的反應來看,拜登的演出製造了極大的反差的社會效果;客觀而言,要比溫家寶在日本引起的社會效果,顯著得多,溫可能改變的是北京總理的形像,但沒有改變日人對華的印象;反之,拜登則成功地促成大陸網民的反思。

看起來,中美的「公共外交」鬥爭才剛剛開始。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tdaily&aid=5578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