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評》亞洲國家仍應重視英倫暴動教訓
2011/08/26 16:03:36瀏覽157|回應0|推薦1
2011/08/26 | 旺報

最近發生在英國的城市暴動著實令人錯愕,街頭群聚的青年襲警、焚車、打劫,無惡不做;蔓延範圍從倫敦擴及曼徹斯特與伯明罕等地,造成4人喪生,警方共逮捕2000餘人,部分嫌犯被迅速起訴、入獄,以彰顯「司法正義」。

為何擁有莎士比亞劇作原鄉,冊封披頭四樂團為爵士的前日不落國,竟在眾所投射且深情夢幻的王室婚禮後,出現如此狂妄而無所羈絆的集體暴行,令人難以理解。在國會議事廳,首相卡麥隆以「病態」形容這次事件,並指責警方應變軟弱無方。傳統上,英國警方與美國警方處理集體暴行事件,作為與認知有非常大的歧異。美國警方習於運用優勢警力強力壓制暴行;英國警方則不傾向使用鎮壓手段,認為應以取得各界對治安管理方式的認可為重。卡麥隆卻不顧警政體系的反對聲浪,由美國延聘負責1992年洛杉磯暴動善後工作的前警察局長布列頓,當任英國警政總顧問,希望整頓英國警政。

廣義而言,這場暴動可以視為英倫版的茉莉花事件。金融危機發生以來,英國政府及企業的債務負擔都非常沉重,無不減少投資、緊縮支出,民間消費力因而降低、失業率高漲。尤其鄰國冰島發生銀行危機後,相當多的人存款被凍結,雙邊協調至今未有結果,經濟壓力造成民心向背的浮動生變。英國就是在這種內外交逼的困頓情況下,才成立聯合政府,並由年輕世代主掌後金融危機的基礎重建。聯合政府提出的新政包括減少社會福利支出、提高高等教育學費,並減少外來移民與留學生競奪本國人就業機會等。

節衣縮食的政策尚未見成效,英國民眾已經對後遺症牢騷滿腹,失業率居高不下,新移民以低價搶飯碗的恐慌仍然提高。今年年初,一群年輕人曾經包圍老王儲查理王子座車,抗議高學費政策,英倫版茉莉花事件的社會條件已經成熟。一旦發生暴動,參與成員再也不分職業、族群與性別,一場棍棒與磚頭齊出的現代羅賓漢大戲就此演出。

當然這次事件的成因討論與善後作為,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事件背後的經濟衰退、民生困頓的事實與人民對未來期待的幻滅,須由主政者勇敢面對。暴亂發生以來英國各界的自省與檢討聲浪不斷,從刪減福利的影響、移民管理不當、到世代道德淪喪等都有所討論,更有學者認為是受到饒舌音樂與黑人次文化暴力暗示所驅動。年初中東國家發生茉莉花革命時,首相卡麥隆曾經大力讚揚網路溝通利器:臉書與推特對民主的貢獻,但如今他一反西方國家堅持「表達自由」的一貫立場,要求授權政府在遇有社會躁動危機時可下令全面禁用。英國法院更迅速對兩名在臉書上煽惑聚眾的年輕人依重罪起訴,並具體求刑4年。

瑞士銀行最近發表的「價格與收入」研究報告,比較過去6年來的購買力變動,或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全球73個主要城市當中,挪威奧斯陸的生活費用最高,相較紐約(排名第14)要高出4成;但其薪資水準只比紐約高出17%,其實質購買力是紐約的84%。但也由於北歐國家的稅賦負擔高,在加上最近幾年來經濟成長遲緩,其相對購買力實際下滑,由紐約的8成消費力下降到僅為其2∕3。

倫敦的生活成本一向與紐約接近,但其薪資水準僅為紐約的8成,因此倫敦居民的實值購買力只及紐約的8成,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如今已下降到3∕4。2008年末,倫敦街頭出刊的報紙,甚至將工業革命時的豬頭食譜刊印分贈,以幫助低收入市民節衣縮食。反觀亞洲,同一調查顯示,2006年香港的實質購買力只是紐約的5成,現在上升為 6成;上海的表現也從27%,快速竄升為紐約的4成。後金融危機時代,亞洲人民的日子與西方國家相較,反而更好過了。

經濟議題的確是社會組成的下層結構,然而一旦青年族群開始有不平之鳴時,卻又勢不可擋!從北非漫延到倫敦的一串事件,不是出於青年一代的病態,而是新世代參與社會改造的良知良能,亞洲國家經濟情況較好,但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所得分配亦有惡化趨勢,仍不容忽視分配問題。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tdaily&aid=5582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