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什麼會生病? 這是很常聽到的問題, 尤其是正在生病的人. 生病的時候, 就會懷念沒生病時候的舒服, 有的人會懊惱沒有好好養生, 有的人會懊惱因為生病而錯過很多機會等等. 拜全民健保之賜, 現在很少人會因為生病而煩惱沒錢看病, 面對密集於都會的大小醫院和診所, 反而是煩惱到哪家看病比較快、比較好, 比起過去這叫做生在福中不知福, 但是更有效率的就醫方式, 其實也是健保之目的.
疾病來自於內在或外來的因素, 與身體免疫機構反應, 對身體和精神造成傷害的結果. 比如造成感冒的濾過性病毒, 受到身體免疫系統反應, 而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與流鼻水之症狀, 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俗語說得好, 人吃五榖雜糧, 沒有不生疾病者. 但是話說回來, 獨沽一味, 也會造成營養不均衡而致病, 而且, 造成同樣毒素之長期累積, 也有中毒獲致癌的可能. 比如長期嗜食醃製食物的人, 造成肝癌或胃癌的機會就很大; 長期進食深海魚類, 有可能造成重金屬之累積而致病.
造成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呢? 可從環境和自我身體來探討. 環境中的物理元素, 包括冷、熱、光線等等; 化學元素包括水質、鹽分、農藥殘留等等; 生物因素則包括各種致病菌、寄生蟲和濾過性病毒等等. 其實, 不光是致病因素, 只要身體免疫力變差, 很多原來可以和平共存的體內細菌, 都有可能趁機崛起致病, 也就是臨床上所稱的機會性感染. 身體本身, 也會因為保護能力之變化, 或是先天性之缺陷或是老化虛弱而致病, 總而言之, 疾病之產生, 在於致病因子、身體以及環境因素之互動失衡所致.
除了以上所述疾病致病因子外, 有些疾病其實是人類自己製造的, 比如車禍、戰爭、恐怖行動、環境破壞等等, 有如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 人類也因為好奇與貪婪而惹禍上身.
疾病的型態, 可以依照其發病之期間長短而分成急性或慢性, 依照其傳染性之有無而分成傳染病或非傳染病, 也可以照其發生之地域來分成地方性、全國性乃至於區域性或全球性; 也可依照職業或社會階級來區分, 因人、時、地而有不同.
由近來衛生署公告之全國十大死因來看, 造成國人死亡最常見的原因仍然以癌症高居首位, 其次皆為慢性成人病如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等等, 其實癌症也屬於慢性中老年人疾病, 除了少見的年輕即發病的白血病為例外. 由於這些都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 很容易被誤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 要知道這些慢性疾病之防治, 必須從年輕時期就積極應對才能奏效. 比如改善生活習慣、矯正不良嗜好、避免醃製油膩食物、控制血壓和血糖等等, 就能防止腦中風、心肌梗塞和各種慢性疾病之惡化與提早發生.
至於事故傷害, 這個年輕人最大的殺手, 也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慢慢有所改善., 比如民國86年起立法強制騎機車佩戴安全帽, 就能有效的改善機車車禍伴隨的頭部外傷致死之悲劇; 加強勞工安全檢查與職業傷害防治, 也能減少勞動人口之事故死傷; 我們實在有理由相信, 在很快的未來, 國人健康持續改善的同時, 平均壽命也將隨之延長, 而接下來則是生活品質和老人照護, 將成未來社會眾所關切的課題.
治療疾病, 不一定要靠藥物, 身體原本就有恢復能力, 只要阻斷治病因子, 防止其擴散增長, 再加上營養補給、增加免疫力、改善生活環境、遠離病因, 就能克服絕大多數的疾病. 當然, 心理健康以及信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真正用到抗生素和疫苗來防治疾病也不過是近百年來才有的做法. 1984年開始接種B 肝疫苗, 讓國人帶原率由百分之十降到和歐美一樣的低水準, 也能有效的防止國病肝癌之發生. 而近來由於移植與基因治療之進步, 也讓很多過去因器官衰敗者, 得到重生的機會.
然而藥物並非萬靈丹, 要對症下藥才有用. 這原是很淺顯的道理, 可是卻要花很多功夫來說服民眾, 尤其在一個民眾迷信吃藥的社會, 很多醫師只好從善如流, 隨病患高興開藥, 造成醫療資源浪費, 過度服藥反而傷害肝臟與腎臟, 難怪國人需要洗腎和換肝的人很多. 另一方面也使病菌產生抗藥性, 讓很多疾病變得難以治療.
由於疫苗是防止流感之有效方法, 每年流感疫苗注射, 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費用、年齡、族群、時效等等諸多問題時常見諸報章雜誌, 面對禽流感和新型流感之到來, 各國莫不卯足了勁來生產疫苗, 並且做到隔離、検疫、社區封鎖、決戰境外等等手段, 時時演練, 以讓各單位熟習標準程序, 確保軍、警、消、醫護人員以及老幼婦孺之安全.
其實個人健康的責任還是在於自己, 比如我們在醫院裡常常遇到, 乳房腫瘤切片後發現為早期原位癌, 或血液培養結果長出鏈球菌, 調出病歷想要通知病患, 這才發現病患資料不全, 未留通訊地址和電話, 有的甚至做假聯絡方式, 聯絡不到家屬, 這就是病患自身的問題了, 自己的健康, 要自己負責任, 和醫護人員充分配合, 才有治癒的希望.
比如痛風治療也如此, 常見病患人云亦云, 隨處看病, 自己高興服不服藥, 簡直就把醫院當便利商店, 將自身安危當兒戲, 難怪健康每況愈下, 應該選定一處醫療院所、固定的醫師、例行看診追蹤、定時服藥, 並戒絕生活惡習, 避免危險因子, 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才是真正的保健之道.
只是市井小民, 汲汲營營謀生, 輕忽健康, 一直到身體不舒服, 隨時隨地找了家醫院就進去, 而為了安心, 可以一天看五家醫院, 只因對醫師沒信心, 相對地, 醫師因為看診便宜, 被迫以量制價, 大量看診的結果, 花在每一個病患的時間縮減, 醫病關係生疏, 互信不足, 醫病糾紛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