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是誰?--解析蔡英文兩岸政策的轉變
2016/10/09 13:48:26瀏覽179|回應0|推薦0

 


2016年9月3日蔡英文就職剛滿百日不久,台北街頭就出現20多萬退休的軍公教人員集結抗議,這些人本來是台灣社會最穩定的一層人,如今也走上街頭,他們的訴求很簡單,就是「反污名、要尊嚴」,也就是在蔡英文政府推動的年金改革中,對他們動輒以「米蟲、蛀蟲」稱之,讓他們完全沒有尊嚴可言,於是也逼迫這些已經退休的軍公教人員走上街頭抗爭
 
雖然台北有退休的軍公教人員走上街頭,但是蔡英文在接受媒體的訪問時,卻冷冷的丟出一句「我們走我們的」。事實上,9月3日的退休軍公教人員上街頭抗爭,只是台北抗爭活動的起步,台北未來的抗爭可能遍地開花,例如,9月份接著還會有旅行業者,台電工會、台鐵產業工會、虱目魚養殖業者、南山人壽企業工會等已紛紛預定日子,要用怒吼表達對蔡英文施政無能的不滿。

●蔡英文的「我們」

針對已經退休的軍公教人員的抗爭,蔡英文並沒有直接面對,而是跑到台灣中部進行農業之旅,她在行程中連喝11杯茶,記者問說對台北的遊行有何看法,她一直逃避回應,最後只是勉強的說出:「我們走我們的行程」。
   
蔡英文說「我們」似乎已經不是第一次,她在7月18日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資深副主編韋茅斯(Lally Weymouth)專訪時,她對台灣的定位就說,不明白美國用「實體」一詞來指涉台灣的意義何在,但是對於「我們台灣人」而言,「我們」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主「國家」。  
   
蔡英文兩次說「我們」是有不同的指涉意義,第一次在對《華盛頓郵報》詮釋台灣的定位時,她所用的「我們」,當然是指台灣的全體人民,並認為所有的台灣人民認為台灣人民都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也是一個民主「國家」。
   
但是,第二次她面對台北大批退休軍公教人員的抗爭時,她說的「我們走我們的行程」,可能是指他們一行人的下鄉之旅,也可能是指除了台北抗爭的民眾之外的台灣人民,又或者支持她的選民。
   
在幾種不同的意義中,以蔡英文的冷漠看待台北遊行的退休軍公教群眾,顯然她是無法接受他們在年金改革中「反污名、要尊嚴」的訴求,所以才會刻意避開台北的遊行群眾,進行她的下鄉之旅。
   
事實上,在年金改革的過程中,政府到底要拿出什麼方案,年金改革委員會並未有一個定案,只是電視台的名嘴太快的把一些不堪入目的字眼用在領18趴年金的軍公教人員,這跟政府並沒有太大的關連。尤其是遊行的過程中,一些藍營的大老們都出現在遊行的現場,很難不讓人聯想這是一場泛藍群眾的遊行,所以蔡英文對此說出「我們走我們的行程」,應該是刻意跟這群泛藍的群眾做出區隔。
   
但是,也因為蔡英文在就職百日,就已經刻意跟泛藍群眾做出區隔,以難保當初他們也是投票支持蔡英文的人,所以蔡英文才就職百日,她的民調就從原有的60幾﹪,掉到50﹪以下,並形成了不支持者和支持者之間的「死亡交叉」,這對未來蔡英文的執政恐怕是負面要多於正面,這也是執政者不可忽視的一面。

●杭廷頓的「我們」

把「我們」作為政治學解析的議題,應該是美國已故的保守派政治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他在他所著作的最後一本書《我們是誰:美國國家認同所遭遇之挑戰》(Who are We: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中,杭廷頓對於「我們」的解釋,是指美國人乃是以淵源於殖民者所確立的「盎格魯—基督新教」宗教文化內涵,從而發展出自由、平等與民主個人主義的「美國信條」的政治價值。這個文化的內涵以及政治價值是所有美國人均應該具有的美國認同,也就是杭廷頓撰寫《我們是誰》的根本論旨。
   
但是,隨著拉丁美洲,特別是墨西哥移民的大量湧入,文化多元主義興起,雙語運動取代了英語獨尊,族群認同蓋過國家認同,使得美國的傳統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
   
由於拉丁美洲的移民大量的進入美國,杭廷頓於是從地理位置的鄰接、雙邊人口經濟動態、區域的集中、持續性和歷史等角度,分析了墨西哥移民人數暴增的原因。而目前的趨勢是,美國將會成為一個有兩個民族,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國家,因為多年來拉美移民潮已經使得美國境內的西裔人口迅速增長,預期到2050年將占美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所以,杭廷頓以西方種族優越主義的觀點來解析美國內部拉美移民,讓《我們是誰》變成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其實,杭廷頓的目的正在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挑戰多元文化論,解構解構者,重新確立傳統的美國主體性。其爭議焦點當然在於美國國內政治,特別是他以保守主義的取向要重新將廣義的基督教定位為美國國家認同的核心。
   
杭廷頓既然把「我們」看成是不能融合進入「美國信條」的認同現象,那麼蔡英文在說到「我們」的語彙時,應該也是有所區隔,也就是在台北遊行的群眾,是屬於泛藍的「他們」,而不是都是支持她的選民,所以使用「我們」來作區隔,這應該也是蔡英文的聲望在100天就會形成「死亡交叉」的主因。

●蔡英文的「答卷」

 520蔡英文提出就職演說之後,中國大陸的反應是認為蔡英文的演說是「一份未完成的答卷」。為了讓中共理解她最終的想法,蔡英文在7月18日接受《華盛頓郵報》的專訪,藉由美國人的嘴,完成她的「答卷」。
   
蔡英文這份已經完成的「答卷」,主要有兩點:

一是,要求台灣政府違反民意,去接受所謂的(九二共識)期限,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要她接受「九二共識」的可能性趨近於零。

二是,不明白美國用「實體」一詞來指涉台灣的意義何在,但是對於「我們台灣人」而言,「我們」認為台灣是一個「國家」,一個民主「國家」。
   
蔡英文在說出這兩點以後,她的主要動向已經很明顯的轉向深綠,所以接下來的政府外圍組織,她就不再像520之前把國安團隊穿插一些「老藍人」,而是找回深綠人士來擔任這些組織的重職。
   
在接受華郵的專訪以後,蔡英文確實不再採取就職前的「藍綠共治」的操作模式,就以原本以深藍為主的遠景交流基金會為例,這是第一個被她完全「深綠化」的政府外圍組織,其中,董事長找來在陳水扁時代擔任過外交部長的陳唐山,執行長也是曾在海外搞台獨的前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賴怡忠,而副執行長則是「新台灣國家智庫」的副執行長林挺輝。
   
至於遠景交流基金會的董事則有呂秀蓮系的裘兆琳、陳牧民、翁明賢,以及「新台灣國家智庫」的研發長李明峻等,完全看不到藍營的影子。

另外一位更重要的職務海基會董事長,原本蔡英文是屬意於宋楚瑜和王金平,但在兩人都拒絕以後,海基會董事長找來田弘茂擔任,顯見蔡英文是鐵了心,不想再跟中國大陸打太極拳。既然在雙方不可能再有官式的交流與往來,那麼海基會董事長找來深綠的田弘茂也無可厚非。

為什麼說田弘茂是深綠的呢?田弘茂在1969年就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政治學博士,過去他一直在美國教書,在台灣解嚴以後才回台從事政治與學術活動,他除了擔任過外交部長之外,也一直接任長榮海運的老闆張榮發所創辦的「國策研究院」的董事長兼院長。

張榮發雖然從事的是海空運,但他也深受李登輝的影響,積極的走向「本土化」,就以搭乘長榮航空為例,旅客一登機,就會聽到「長榮交響樂」所錄製的台灣經點歌謠,長榮航空的班機外觀都是採用綠色的,可見已故的張榮發生前還是很忠於「本土化」的推動。

田弘茂在擔任陳水扁的外交部長之後,他就被張榮發找去擔任國策研究院基金會的董事長與院長,張榮發在成立國策院幾年之後,他就拿出一筆錢給國策院成立基金會,等於是把國策院改成財團法人的基金會,這樣國策院就可以直接運作,而不受到長榮集團的控制。

現在蔡英文找來田弘茂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是她繼遠景基金會深綠化之後,也把海基會搞成深綠化的另一代表作。

●小英不在乎「地動山搖」?

中國大陸既然無法接受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所提出的憲法與兩岸關係監督條例的溫合說法,她很快的朝深綠轉向,代表蔡英文根本不在乎中共要如何對台進行「地動山搖」的操作。由此看來,台灣旅行業者因為陸客不來,所以沒辦法營生,確定要到總統府前抗議,應該不會有什麼成效。

同樣的,大陸以陸客來抵制台灣的經濟,這可能會落實中共對台「以商圍政」的說法,蔡英文對綠營會有更大的說服力,不管是台灣內部的台獨或海外的台獨,都會支持蔡英文的作法,讓蔡英文走向深綠而不會孤單。

問題是兩岸如果還繼續走向對抗的局面,台灣人民是否會對蔡英文投下不信任票,這已經是4年以後的事,沒有人可以預期4年後的兩岸政治經濟生態。但可以想像得到的是,蔡英文在未來很可能會學習李登輝丟出「兩國論」,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她也可能推出一個新的論述,這個新論述應該會超越「兩國論」、「一邊一國」的表述,這可能讓兩岸關係繼續推向風口浪尖,也會讓兩岸關係再度捲起千堆雪。

這是很可能會發生的事,畢竟,蔡英文有李登輝「兩國論」操作的經驗,也有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以後,她立即趕往美國去遊說美國佬的經歷,這當然會讓蔡英文有學習的「榜樣」,只要她相信大陸再怎麼樣,也沒有條件對台動武,那麼採取激進的政策,反而是可能打破兩岸僵局的最佳戰略。

所以,當政府的外圍組織都走向深綠化,接下來應該就是要處置國安團隊中採用藍營人士的作法,這樣蔡英文才有辦法跟深綠的大老「攬牢牢」,至於大陸會對台採取什麼樣的政策,蔡英文根本不會在意中共的反應,雖然大陸一些涉台人士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保持著相當悲觀的看法,但是從1949年以來的兩岸關係,除了馬英九擔任8年總統時,有和平的景象之外,其他的時候並沒有一天是和平過的呢。

由此可知,在蔡英文任內如果越來越多的深綠人士又重新出馬掌管大局,以遠景基金會任命陳唐山擔任董事長,現在海基會董事長又任命深綠的田弘茂,尤其是蔡英文想派宋楚瑜代表她去參加APEC,卻被大陸給拒絕,想必未來的兩岸關係如何發展,不只要考驗蔡英文政府的智慧,也會考驗大陸那麼多涉台人士對台的智慧,也考驗習近平如何穩定兩岸的政局。

(本文寫給祖國文摘,2016.10月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77205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