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1 15:45:19瀏覽315|回應0|推薦0 | |
. 知時、造時與隨時 老師:古人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那….「不知運」呢? 學生:………………. 老師:「君子」以前儒家不是把它當「國王」解釋,而是當成有「德行」的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大家都知道,那為什麼沒有辦法好好解釋出來?就是因為只「知」,而不懂得「行」。所以都只會背書、記字。而這叫「假知」。 如老師舉例,「刀」有「刀」的名和命,「尺」有「尺」的名和命,你不會去指「刀」為「尺」,或指「尺」為「刀」。也就是說拿「尺」來切東西,或拿「刀」來量距離;「刀」必須要「利刃」才能稱為「刀」,而「尺」必須要有「格數」,才能稱為「尺」。這就是不同的命,必有不同的名。 學生:我們就是因為不知,才坐在下面嘛! 老師:「名」是「稱呼」,「命」是「用法」。我們常說:「機運」…機運,故「運」和「機」有關;「時機」…時機,故「機」由「時」來成。 時有長有短、有前有後,那你們說「時」會不會停止? 學生:不會。 老師:記然不會停止,那抓得住嗎? 學生:抓不住! 老師:抓不住。那心呢?抓得住嗎? 學生:也抓不住! 老師:心雖抓不住,但是心若止了,「祂」也就定住,那時「時」也不存在。「時」能夠「知」嗎? 學生:能。 老師:知什麼,知個大概而已,你說現在是「七點」,可是一說完,又是七點零一分了,台灣現在是「七點」,那「日本」、「美國」、「澳洲」呢?是不是都不同?它只是代表太陽現在的相對位置,與大家習慣性的作息而已。由「時」來看「心」也一樣,「時」在各地不同,「心」在各地也都是不一樣。那你們說是因為「時」不同,「心」才不同?還是先因為「心」不同,「時」才不一樣?. 學生:….? 老師:譬如說小學就先想好以後要讀研究所,會好好讀好書?還是小學就先想好以後不讀研究所,可是卻會用功讀書?而這就叫做「第一念」的差異。例如電腦的「硬體」與「軟體」的不同,「硬體」是有形的而「軟體」是無形的,你不可能妄想「硬體」有辦法改變「軟體」,電腦只有「硬體」沒有「軟體」,絕對不能運作。而這就是三界的差異,無形的「軟體」只能由「軟體」上來改,「性界」的問題也只能以無形的「性界」來改變。 上堂課說「性界出問題的人」,快樂不起來…那就必須由「性界」來改變。「時」的不同和小學、大學同樣,「心」的不同與「第一念」有關係。所以「金剛經」中「須菩提」以「須」求「菩提」為名,而向佛陀請示「應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這就是了解「第一念」的問題,這在佛教中是該探討的,這裡老師就先不說了,看以後有沒有大家一起來探討。 今天說「知時」,「時」如何才能知?看錶嗎?這是太陽與時鐘的「時」,不是人際因緣的「時」;是「法時」的「時」,而不是「時間」的「時」。 今天的所謂「知時」,是要知因緣的時,你說時間9點、10點、11點,到底有什麼意義?以太陽來說是軌道的差異,以地球來說是光線的差異,它只是代表因緣差異前後的數字而已。這一堂所講的「知時」,與上一堂所講的「隨緣」不同。「隨緣」強調的是較屬個人內在的意願,「知時」強調的是較屬眾人外在的意願。 譬如說:古代社會,它的「時機」為「農業的時」,只要能做好本份的農事,一般皆能溫飽;可是到了現代社會,它的「時機」為「工業的時」,你用人力與機器的作用效率比較,它有十倍、百倍上的差異,人力可耕 老師常講現在物資豐富、時代進步,已經到了「土運的時機」,人人要講信用和因果,一旦信用破產、因果背離,就無以立足於天下之中,尤以最進步的西方更是如此。你們看到傳統產業也越來越「夯」,基本物料都在漲價,這還是在「身界」的部份,「心界」的部份就是因緣科技,「性界」的部份就是「誠信、心靈」了,不可不知。所以現在的「靈性」節目也越來越多。人如果物資不缺了,只會從性界去尋找人生的意義,機器只能將人的食物、住家,身心的部份照顧好,卻無法照顧好人的心靈,不能代替人的思想,這只有從哲學、性理中能夠探討究竟。但是如果單論其變化,而不去推究它的原因,就叫「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這第六級的所有課程,就是著重在教大家「身、心、靈」的協調與理解,講解「性、心、身」交互的影響與關係。「心」雖抓不到,卻可「止」。「金剛經」中說要「止於無所住」,說不住就沒有心了也可以。這句話大家了解嗎?聲聞四果到緣覺、菩薩、甚至到佛果,嚴格來說都無一法可成;「止」了多少,成就就有多少,不在於方法。 知道自己的緣,就叫「知命」; 知道彼此的緣,就叫「知時」; 知道眾人的緣,就叫「知天 」。 善人之前多講「達天時」,其中的「天 」就是「眾人 」之意,你的「心」不止,煩惱自己都來不及了,哪還能「知天 」呢? 如聲聞乘畏懼世間法,所以他要消除六根之妄想,初果是開始學斬斷六根七塵,所以尚要七世往返;二果剩三根,還要來三次;三果剩一根,還要來一次;阿羅漢是斬斷六根七塵盡了,都不起心動念,所以不來了。 這一級主要是教大家修行心態的轉換。修行者若「不知運」,那就無以避「災劫」。所以儒家教大家「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這就是共業難轉,並非不可轉。 如果你是一位老師或是商人、父親、子女,老師是你的職業,是你的「命」,可是等一下出門可能會被車撞,那是你的「運」,那你該不該知道,想`不想知道? 學生:當然該知道.. 學生:想知! 老師:那你若先知道了,就可想方法去避免。你們說要不要「知運」呢?一般除了有修到「神通」的境界,都先學「依通」。 學生:打坐時心要定在哪裡? 老師:你想定在那哪裡? 學生:就是不知道。有時在想 老師:要看你是為什麼而坐?定在三界中的哪一界?用覺性去省察就可以了。 學生:定在空呢?全部放空。 老師:那就容易變化頑空,以後變成石頭。本來就是空,哪還須要放空。 學生:那打坐不是要有境界嗎? 老師:為求境界就完了。如數習法,那是一種助緣之法,幫助你容易入定去觀而已。沒有人會說數習可以成佛的。所以金剛經中說「沒有一法可以成佛」。如果今天是某一法可成,那哪一天這個法的因緣不見了,就變成不是佛了。 學生:念頭來還是要去觀,對不對! 老師:對! 學生:可是想一想,覺得空,反而會怕! 老師:如沒錢時,你會怕、會煩惱,可是你看初生的小孩身體乾淨了,奶吃飽了,他會煩惱他沒錢,下一餐在哪裡嗎? 學生:不會! 老師:那不就是後天的薰習,長大莫名的煩惱,所以要有赤子之心。當下就是了,想太多幹什麼?小孩生下來本來就沒錢了,還怕沒錢作什麼? 回主題.. 性—知時 心—造時 身—隨時 嚴格來講也是三界, 三者皆屬五行之「火」。 老師是先如此區分: 1. 心想事情「該不該做」--為知時—多想的是--「責任」。 2. 心想事情「怎麼做」--為造時—多想的是--「方法」。 3. 心想事情「為什麼做」--為隨時—多想的是--「原因」。 「造時是把眾人的命都改了,就叫造時」,如善人本是莊稼農夫,因為講病移俗、推行女學,不只眾人的命不同,連帶的自己也成為一位大善人。 「隨時是凡事都不強求,輕輕抬起、輕輕放下,不貪功、不搶功」,所以佛經才有「不受福德」一句話。以「福德無故」所以才能「真解脫」。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就是「隨時」。 麼 而這三者就是「法」的差別,也是「法」的三界。 若以心界的法而言,只能平常多累積功德,所以有福地福人居這一句話。功過相抵,可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嚴格來說殺了人,才再想如何去收拾,那就太慢了。還不如先去參有何理由去「起妄想、造殺業」來的根本。所以常說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人是該想房屋要如何華麗雄偉,還是該注意自己的身體好不好? 學生:身體! 老師:那是該想自己的身體好不好?還是該注意自己的心如何? 學生:心靈! 老師:這就是顛倒,房屋是要讓人住的,人才是主角。身體是要讓心住的,心才是主角。只注重房屋而不助重身體,只注重身體而不助重心,就是很大的顛倒!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