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本位與慣性 (習性) 6-7
2010/10/10 07:15:57瀏覽414|回應0|推薦1

6-7 本位與慣性 (習性)  

老師:今天主要是講本位與習慣的關係。

你們說甚麼時候叫做『業』?

學生:業以惡為主嗎?

老師:當然不是阿,有惡業也有善業。

業是甚麼?

學生:思想。

老師:沒有思想就沒有業嗎?

學生:業是習慣?

老師:沒有習慣就沒有業嗎?

講到習慣已經是很接近了。

一般我們形容常常重複的行為叫習慣。

聖人說不貳過,不貳過不代表沒有做錯,它是知道做錯而就不再犯的意思。

今天喝酒,以酒戒來講是犯戒,可是喝一口,說是業還不夠大,可是喝很多,導致身體無法承受,這時候就稱它是業。

如果說是常常做的行為,像是牙醫常拔牙、治牙,就是牙醫。所以說職業就是經常在做的行為習慣。

一般作一個東西的影響不大,不會叫作業力。

可是如果頭一直會暈,或一直頭痛,就會感覺它是業力。

譬如說別人吃這個藥有效,可是自己卻吃不好,這樣別人可能會跟你說這是業力,因為執著的性情、心理、行為沒有改變,所以吃藥無效,藥只是能一時的抵消你心性在身體的作用而已。如果你的心性永遠不改變,那除非你一直吃藥吃個不停,不然,等藥效一過,你的證狀還是會再出來,無法有效的改變,這時都稱之為『業力』。

如人拼命的賭,是賭博的業力。

如果有人來跟你討錢,這時你要怪有人來討債還是怪自己去借錢或是賭博?你們說是要改自己還是改別人不來討債?

學生:自己。

老師:當然是要改自己。

不能怪別人無情,自己種那個因,就有那個果,自己種那個因多久,就會有多久的果。

如果喝一天的酒會頭痛一天,那你喝九天的酒,就需要頭痛九天,你知道明白了,還會害怕、懷疑嗎?

還沒學會自救前,就是泥菩薩過江。

修行之前要先解決自己的業。

你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就有辦法解決眾人的問題。

譬如說你常常討論法律的問題,你的職業就是律師。

      你常常調解政策的問題,你的職業就是政客。

既然知道業或稱業力,既然知道什麼是業,就該知道什麼時候不稱為是業。

不去重複同一種行為(身),不要重複同一種想法(心),不要重複同一種個性(性),不會去重複的東西,你們說還會有需要去扭轉它嗎?

很多人離婚因為家暴,可是下一次婚姻,還是遇到家暴,這就是自己的內心觀念不改,所以還會遇到同一性質的人,一直重複同樣的思想行為。

有些人一直被借錢,一直被騙,被朋友坑,一直幻想好的,從小被教育要幫人家,可是既然幫人家,就不要想要人家還,這樣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覺得可以救人三頓飯,不用救人的事業。事業一般是由銀行或有錢人幫忙周轉的事,不是一般人有的能耐。

幫助朋友不是很多人要給那個朋友,如果要創業,不是要把錢全拿出來而已,還要親身的去投入經營,除非你可以真正掌握那個事業。否則失敗賠錢時算是你的,賺錢成功算是他的,我們可以幫助他過日子,可是不是幫他創業,不然錢出去,都不知道怎樣花掉的。他創業失敗,表示方法有錯,如果沒有改正前,再投資還是會有失敗的結果。

我們既然常常去作的是業力,不常常做的是一時的行為,這個時候我們會叫甚麼?

重複的是叫業,不重複的就叫它為『緣』。

也就是說:常常重複的叫作業,一時的行為叫作緣。

 

無緣對面不相逢,有緣千里來相會。

所以我們講要惜緣。

珍惜就會看重,在意他,如果不珍惜,就不會有感恩的心。

今天如果你是一個東西被這樣對待還好,如果是一個人,有小我在,會覺得活在世上的重要性被抹滅掉。

如果一個人放掉自尊,放掉自我的重要性,還有甚麼需要煩惱嗎?這兩個放掉的話,還有什麼需要在意的嗎?

學生:沒有。

老師:那還會有什麼問題嗎?

有緣相聚不一定相合,

有人相知不一定相聚,這就是緣的妙,

有緣相聚未必能相成。這都是緣的奧妙。

在帶進白話一點的,

單一一時的關係,這是緣,

 

重複的緣,我們會稱為業,

 

反覆的業力就成為習慣。

 

今天的主題是本位跟習慣。

那你們說什麼是本?

我們常講大家守本分,什麼是本?

 

你在家庭為什麼要有個立足點?

 

你們要去找事物的同中見異。

 

善人書中,你上輩子官沒有當好,這輩子要走火位,本位就是你的本,本位就是來還債的,來消弭你之前的作用,也就是一種反作用的作用,如果你領人家薪水,你要替老闆工作,這就是你的本位,反覆去回報償還那個行為就是本位。

 

你投胎降世就有本位,來還掉上輩子所造的業。

就是還本。所以『如來』就是修其本來,回到本來的清靜真面目而已,而這就是『如來』。

你欠人家多少,就是還人家多少,這就是還本。

有女生一直講男女平等,可是有東西要搬的時候,卻又說自己是女生沒有力氣搬,這不就是觀念自我限定嗎?自己設定自己是女生就是女生,是男生就是男生。如果你覺得當女生不好,你就要改變當女生的思想,所以你不能怪父母把你生成女生或男生,你改變自己的想法,就會改變。

在佛經中,只要觀念改,就馬上男變女,女變男。

女生只想接收,所以往內收,男生是給予的,所以往外放,一個是接受的,一個是付出的。

 

上輩子沒有做好五輪中的其中的腳色,這輩子要回來補。

五倫的倫就是你的本,

在家庭中就是本倫,

在社會就是本業,

在自己就是本身。

 

本位和慣性,一個是作用力一個是反作用力。

 

人對物,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差異:病變

人對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差異:倫變

人對天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差異:災變

 

是不是這三個變,讓人覺得不舒服,害怕就是這三個而已。

 

知道這兩種的差異,就要知道如何從本位去彌補,本位又類似彌補糾正的作用。

用陰陽三界五行去分析了解它。

 

在身上發生的病變,在陰陽上差異是氣跟血,血是代表有形的,氣是代表無形的,今天中醫講你氣有病是功能上有病,血有病是物質上、有形的病。

如果是機能上出問題就是叫氣病。

在三界上是性、心、身,性為個性、特性,

1、性界:陰就是講不足的部分,陽就是講有餘的部分,陰陽不是代表哪個好哪個壞,陰不足,不是說陰表現不好。

 

2、心界:就是交際行為,陰就是五勞,陽就是五儀。

 

3、在身界的部分就是飲食補益,陰是五偏,陽是五補。

颱風形成你才去改變它,你說這樣時來得及嗎?

 

在佛家超渡孤魂,會使颱風消失,如果超渡的力夠,甚至連原子彈都可以改變不會爆炸。

在個性上,風太多,火太多等等,這都是心性造成,如果大家都發怒,天氣就會多風,如果大家都享樂,天氣就會多熱。天氣就是眾人所造成。

 

為什麼會地震?

學生:大家不守信用。

           想太多。

學生;不信因果。

老師:大家的怨氣太重。

這個地方地震,別的地方不一定地震,這是你們的共業,你們的心。

大家心性平和,天氣就會平和。

天地是一個災變,身體是病變。

你要想未來好,要現在結善緣,如果你相信因果,你一定會看得到。

有人信因果只信一半,只相信這世作好事會得善果,可是卻不信過去做壞事,這是承受惡果。

1、五性中:人之怒、恨、怨、惱、煩的氣都會影響到天氣,你們說會傷到人身體的哪裡?

學生:是怒傷肝、喜傷心嗎?

老師:不是小範圍,眾人的天氣是八風,當然是肝先受之,因為肝主風。

如飲食不節傷脾,

強力持重傷腎,強力傷骨。

蓋房子原本是為了男女之事,後來是為了擋天氣,可是若還是有人堅持要睡臥溼地,就是去外面隨便睡,卻不知道,會傷到天地間的寒、熱,這會傷到心。寒熱病主要病在血液,故其實要先放血。

真正大寒大熱的病,內經說沒放血不會好。

傷肺就是大飲,或大飲後入房中,會氣逆,氣逆到頭會頭痛。

 

骨有病導引按橋。

 

2、五癆中:

久坐傷肉,

久行傷筋,

久立傷骨,

久跪傷皮,

久臥傷氣。

久立傷骨,對什麼有幫助?對肝有幫助,因為導引術是需要伸直的,久坐傷肉卻助氣,久臥傷氣,

 

久行助肉、助脾/傷筋   經行

久臥助骨      /傷氣   吉祥臥對骨頭又有幫助

久坐助血      /傷肉   靜坐

久立助筋、助肝/傷骨   導引

久跪助氣      /傷皮   懺悔

 

五勞相對陽性,善用就是五儀。

 

骨頭有問題要多躺,氣有問題要多坐。

 

跑步對心臟很好。

跑太多不好。適當的跑步對心臟很好,但是汗為心之液,跑太多心也會出問題,汗出不止。

 

我以前跪著念經,跪著比打坐更會流汗,跪著時血液都在腸中,會很容意上廁所,所以我覺得是助金,所以是助腸、助氣。

 

跪跟拜動的是哪裡?

動的是關節,對五臟六腑的氣是有幫助的,會覺得全身氣會很舒暢。

 

3、五食所傷:

(1)多食酸則肉皺而唇揭

(2)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

(3)多食甘則骨痛而髮落

(4)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

(5)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

 

鹹傷心臟不是傷腎。

 

五食所養: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鹹入腎

學生:鹹不是傷腎嗎?

老師:鹹傷心,所以血濃、血壓高不宜吃鹽,鹹不是傷腎。

如果是心性平靜的人吃東西一定平淡。

 

人對人之間的倫變要如何改變?

除了從本分去做以外,觀念要怎樣改變?

要設身處地去想就不會那樣計較了,人會很計較就是有我,本位主義太強,設身處地這時就不會彼此造成傷害。

 

人會產生衝突就是執著在自己的角度觀念,如果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就不會有執著,就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個性會影響天氣,唯有好好控制自己的個性,不要發而太過,本來一件功德,你發而太過,就變成過錯了。

 

不要太過就是妙用,一直重複發就是業力,就是踰矩。從這個角度來講,對錯差異在哪裡?

 

就是一個太過一個不逾矩,發而中繩。

佛家沒有講哪一個法就是對或錯,就看你怎樣去用它,會用就是菩提,不會用就是煩惱,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命理節目也常說到人跟人之間要相互尊重,互補互助。

 

人都先自欺,自欺以後人欺。

 

自己挑回來就要認定,不要想要改變它,不可能買驢回來改回馬。

想太多是給自己太多壓力,扮好自己該做的角色就好。

 

人對自己的決定要承擔。

 

最大的問題都是在觀念上出問題,觀念出問題,下面接著引申的也都錯了。

 

觀念上的錯誤,常是因為觀念的設定,把觀念設訂死了,就是最大的錯誤,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不要去設定, 你們說不要去設定還會有什麼問題會發生嗎?

學生:沒有。

老師:不要去設定甚麼東西,就都沒有問題發生。

 

不要設定要賺多少錢,那賺多少錢都無所謂。有人設定了甚麼,那達到那個目標就真的快樂嗎?

學生:不會。我就曾經為一個九龍天珠盤算好久,後來真把它買下來掛在堂上,卻感覺到整個失落感、一片空虛。

老師:所以一般人怕那個空虛、失落感,就是趕快定下下一個目標來,自己一直欺騙自己,茫然無知。

如果心理認定是本位、本份,認定是來抵消償還業力的;既然是來還,就不會急於一時,就不會太在意了。

一定要有一個觀念讓自己不好過日子嗎?所有的感受是自己的感覺,你設定自己賺一億、二億才會快樂,可是其他人會知道嗎,其他人也感受不到那個快樂或那個痛苦。

 

有得才有失。

只要你是動物,就會貪,你去抓東西。如古時抓猴子,他用一個圓甕,旁邊挖幾個小洞,只夠猴子的手伸進去,裡面放一些猴子愛吃的東西,等猴子手伸進去抓住東西,手變大了卻伸不出來,甕子是用繩鏈固定住的,猴子跑不掉,就被抓住了。

猴子因為貪心被抓,如果不貪心,而把手中的東西放掉。就不會被抓。偏偏凡是動物,一般都有『貪心』的習性,所以才會墮落。猴子是被抓,人是被受困於環境。人有所不得的癥結點也是在這裡。

你自己執著在就有的東西,所以沒有辦法得到新的東西。

          

如果你嘴巴已經含著東西,又要如何去吃另一樣食物呢?

學生:把它吐出來。

老師:吐出來就不叫吃東西了,一定是要先吞下那原本的東西呢?

不再貪求,你的守本就是平衡你之前業力的太過。

有人忙於工作,有些人忙於旅遊,忙於休閒,不睡覺,那這時他的本分是甚麼?

本分就是好好休息睡覺,這時這個「本」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這是身體的本分,本身的本。

 

吃東西吃太多沒有停,這時本分是甚麼?就是不要再吃。

屬於家庭的本分,社會的本分都不一樣。

 

以兄弟之道,這一輩子來就是當兄長或弟弟,重新來過會了,這叫做甚麼?

這叫做智慧。知道如何是業,知道如何返本歸真。

知道智慧,再從中跳出才叫解脫。

而對不管是解脫或執迷,都不偏執去分別的人,就是超脫。

 

人要有學習的心態去應對,有學習的心態去應對人生才會成長,對世間的事才會覺得容易輕鬆。才不會給自己這樣多壓力。這樣就可以藉由他人智慧成長,而不一定要靠自己的能力。全部靠自己太辛苦,也不合社會分工的原則了。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119b052000&aid=448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