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剋與一體之現象 6-9
2010/11/17 21:09:18瀏覽529|回應0|推薦0

 



 


 

生剋與一體之現象 

 

 

 

老師:上堂課有說到「設定」,而「設定」一般我會說它是「死」的,那相對的說「願力」我會說它是「活」的,因為其中功用各有不同。譬如說:我的願力是為他持物、搬貨,如果他來找我,那我就能為他服務,而他不來找我,我就不能為他服務。取決的關鍵在於他人。那如果把它轉變成我的設定是要為他持物、搬貨,卻不去管他人來不來找我,我都要為他做,那取決的關鍵就在於自己了。從一開始就決定其結果。

學生:還有另外一個因緣。

老師:對!所以當你是「設定」的時後,就比較有絕對性的行為;而當你是「願力」的時後,就比較有可有可無的結果。「願力」較被動,「設定」較主動,這就會造成「生」與「剋」的兩種現象。

舉例說:

父母對子女是「生」,他們只要子女有需要,就單方面的付出卻不求回報;

而政府對子女就有缴稅、守法的要求,那就是「剋」,沒有願不願意的問題,只要是在國家裡有經營活動的行為,就要缴稅和守法。

所以「願力」較客觀,「設定」較主觀。再舉例說:「極樂世界」與「天國」,有人會說上帝或阿彌陀佛,一定把你拉去「天國」或「極樂世界」嗎?上帝敢這樣講嗎?或阿彌陀佛這樣講嗎?那也要你要去。一般的傳教之士,也會告訴你要如何祈求和行善,自己該要如何才能去或如何去。「祂」有這個願力,可是能不能去、要不要去的取決卻是在你自己。如果把它換成為設定,那大家就都不用修行了,世界也不需要法律了,不管你做好做壞,都能上升天堂,那不就沒有地獄,也不需去區分了,因為結果都相同。如果換成是「設定」的話,那取決就在上帝或阿彌陀佛了,祂可以決定你可不可去或適不適合去。若那到你真不去時,那時還就真好笑了!

菩薩能夠生生世世當菩薩也是如何,不設定就可隨緣,也不急於成佛。都沒關係了!
學生:因為那是「願力」而不是「設定」。

老師:所以我師父常感慨,說徒弟看不起師父。既然拜了師,又不好好學習!他常又說,你們去問問那些法師們,對於「惡妻孽子」你們有法可對治嗎?還很多人真不會呢!真是當師父的無奈。

學生:老師講這個,我真的很感慨,上禮拜加班累到爆,還無法分身來上課。

老師:老師沒有「設定」,凡事隨緣,不覺得如何,也只能無奈而已,卻不在乎。以前老師父也這樣,佛陀、王善人也一樣。法起法滅。緣起緣滅。

學生:後來老師父走了,很多人才後悔沒有好好掌握。

老師:在一般的世間現象也是如此,只不過在五行上,我們會把

不會造成傷害而有輔助、隨順之「機」的,我們稱之為「生」;

而會造成傷害而有主宰、抑制之「機」的,我們稱之為「剋」;

而用「生」與「剋」這兩種名詞來代表。功用不同,境界就不一樣;會用是「福份」,不會用是「災禍」。因為對因果與陰陽上來說,有「付出」才有「福」,只「獲得」就有「禍」8 ,因為它必須在自然界取得平衡與對應。

學生:以前生病時就急著找醫生,但是現在我已經會利用這個機會來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了。

老師:有時現象不會馬上出現,就像農夫種田一樣…..

學生:可是這個道理我不是很懂,為什麼我的觀念從以前到現在都一樣,以前身體卻很好,現在卻差的一大胡塗。

老師:譬如說賭博好了。你們說賭博對不對? 

學生們:不對。

學生:當然不對。

老師:可是當你還有很多錢的時候,賭博就不會有任何太大的問題。可是如果等你沒有錢了,而再去賭博時,贏了沒問題,輸了問題就大了,莊家、地下錢莊、流氓、討債的都會來找你了

學生:我懂了。

老師:身體的功德用完跟錢花光了一樣,問題就來了!回歸主題。

那再以三界上來說:

性界的陽叫「願力」,陰叫 「設定」;

心界的陽叫「隨緣」,陰叫 「攀緣」;

身界的陽叫「生」,陰叫 「剋」。

雖然說「現象」上有陰陽、好壞的差異,而總體的「現象」卻只有一個。也就是說總體的現象為「一體」,都是現象感觀上的東西。所以今天課堂標題會說是「一體的現象」,陰陽、好壞都是現象之兩面,大家心理能知道就好,而正確的心態是….

「當世間或生命不存在時,這些現象也就沒有實義了」,同學們說是不是?這時連「陰」、「陽」兩者也不去「執著」,跳脫再跳脫,這時才真正的叫「超脫」現象界。當沒有「我」的時候,連一個「超脫」也沒有必要,蕩然無存了。

學生:道理我們都懂,可是做不來。老師教教我們….

老師:這哪裡需要再教什麼?如同學寫「字」一般,當我們小學的時候先學認「字」,沒有一個人有辦法一下子把「字」寫漂亮、寫好看的,多數一定要到高中才能寫的好,這就是要「實際」的練習,這才是「真」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辦法從小孩到長大,只光看字看它幾年,就能寫的一手好字。道理完全相同;「看」食物不等同於「吃」食物,也是如此道理,只看不會飽的。「知」與「行」是完成不同的疇範,所以「知」了道,還要學「行」道,這才叫「證悟」,不然叫「不相應」,修行就修不下去而茫無頭緒了。

所以以三界不正的「因」來看…..

性界的「苦」因,在於有了「設定」;

心界的「苦」因,在於有了「攀緣」;

身界的「苦」因,在於有了「剋制」。

換句話說:

性界有了「設定」,就是「性」界病了,

心界有了「攀緣」,就是「心」界病了,

身界有了「剋制」,就是「身」界病了,

巧妙全在你自己「一心」的功用變化,所以佛家常說:「端在一心」。

所以呢!

性界病了的人,「快樂」不起來,「眾人」不幫;

學生:對。

老師:

心界病了的人,「成就」不出來,「家族」不幫;

身界病了的人,「健康」不會來,「系統」不幫;

這樣大家了解了沒?

學生:心性不「設定」就自然「快樂」了。

老師:對。

會用時,人家自然會來幫你,就是「生」;

不會用時,人家自然不會來幫你,就是「剋」。

不是這樣子嗎?大家回想一下,自己一生的點點滴滴、生活際遇,有沒有違背這一個「道理」、「邏輯」?是不話說是都涵蓋其中呢?

這一級的作業就以此為主,每個人講一個例子,把自己一生中如何違背,自找苦吃的經驗說出來,找出顛倒的原因讓眾人參考,就是你的功德。不只客堂上要講,報告也要寫出來。

你們說,「知」而不修,跟「不知」有何差別,實際上在「現象」界是沒有什麼「差異」的!

..

「身界」瞬間的變化,必須要用「藥」法來改變,因為同樣是「物界」,內經稱之為「地氣」所成。而其「源頭」,卻是在「心界」,也就是說「因」在「心界」上,譬如說:家庭的好,自然會讓家中的每一份子,「身界」不會有壞習慣,而這就是「家族的業」影響了「個人的身業」。

 

 

心界的「苦」因,在於有了「攀緣」;必須要用「經」法來改變,因為同樣是「心界」,內經稱之為「間氣」所成。而其「源頭」,卻是在「性界」,也就是說「因」在「性界」上,譬如說:個性上的好,天性善良,懂得為他人著想,眾人也會反過來幫你,事業就不會太差了。

 

 

性界的「苦」因,在於有了「設定」;必須要用「觀」法來改變,因為同樣是「性界」,內經稱之為「天氣」所成。而其「源頭」,卻是在「志界」,也就是說「因」在「志界」上,譬如說:把志意定在無我之上,沒有自身之考量,也不多做打算。那麼任誰也無法區分於你之外,當然處處能夠血溶於水,有融洽寬廣的風氣了。也就是說:「無我」時,「性界」絕對不會出問題,「有我」時就容易去「設定」我的種種觀念。

願力既非強求,可是世間人卻常有「吃」好湊相報的習慣, 

 

舉例說....

「布施」是證嚴法師修行入世的初衷,也以此為堅持,那別人受到他們的幫忙,就一傳十、十傳百的,跟他人述說法師是如何的布施助人,所以呢!當大家想要布施的時候,就去跟她學習。所以她只好取了一個叫「慈濟」的組織名字。 

 

「宗教」是心道法師入世探討的範疇,他也堅持將其差異盡力的詮釋,各各派別的信眾也常向他們請益,相同的也一傳十、十傳百的,跟他人述說法師是如何的善解宗法,所以呢!當大家想要研究宗教的時候,就會去跟他們接觸。所以他們只好取了一個叫「宗博」的組織名字。 

 

「平安」是本慧師父慈悲的心願,有人有所祈求不得,而內心難安。師父也盡其能力為大眾設法,相同的也一傳十、十傳百的,跟他人述說師父是如何的解救眾難,所以呢!當大家想要多消災解難的時候,就會去找他設法。所以師父只好取了一個叫「九安」的組織名字。 

 

而「性理」是我們這裡研究探討的對象,也以此為天職,當大家受到莫名的問題,我們會從陰陽、三界、五行去加以分析,使你容易去了解與掌握,所以呢!當大家想要多知道「現象」的時候,就來跟我們學習。所以我們也只好取了一個叫「現象性理學會」的組織名字。也希望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的跟眾人介紹。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119b052000&aid=4609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