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山不在高與積沙成塔 6-8
2010/11/11 23:19:57瀏覽263|回應0|推薦2

 

老師:唐朝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所謂: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至於對「道」來說呢?「道」也不在「高」處,也不在「深」處,「道」是在有「實行」之處;對於任何做不「到」的人來說,就是沒有「道」的人。哪是在「高」與「深」呢!

所以王善人在道德會開創之初,等到眾人都上台把他們的「道理」講完了,他才上台說「你們都說完了,該輪到我說了罷!」。他上台時盡說些平常之事:

從小到大的時候…..

1.      在家.....他對祖父、父親和母親是如何的盡孝

2.      出外工作.....他對每一個老闆是如何的盡忠、盡信

3.      到了娶妻生子.....他是如何的領妻、教子

等到了進入宣講堂.....他對朋友是如何的救楊柏而盡義

洋洋灑灑的,盡是平常生活之中的點滴之事;遇一件、看一件、學一件、做一件的,才慢慢的累積成一生的「大道」。

所以善人常說:「學道要從『小處』著手;要從『低處』去行。」,哪是「學『高』、學『深』呢?」,「「學『高』就『糟糕』了!」。

「道理」本來是用來說給自己聽的,對於他人原本不具「實義」;別人既然問了,就說一說的講給他參考。千萬不要癡心妄想的以為可以如何?所以佛家常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說是我在說,悟是你在悟。各做各的,盡盡緣份而已。」,「道理」不等於「道德」,可以用來說說,其實不等於「實行」。

所以「道理」人人會「說」,「道德」就未必人人會「做」了。所以古人常說:「有做才有德!」,那還得你做對了才行,若是做錯了!不只沒「德」,還造「孽」呢!至於對與錯,若是沒把握,那至少也要會跟古人學學,經過眾人與時間的歷練與考驗,八、九也不離十了,不會差多少啦!

今天有兩個新人又早來,我們就把之前基本的五行複習一下:

五行是「氣」在上到下之間五個部位的作用,

「氣」在最上就是「木」,

「氣」在次上就是「火」,

「氣」在最中就是「土」,

「氣」在次下就是「金」,

「氣」在最下就是「水」,

而這個「氣」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個地球,可以說用「空氣」來譬喻,可是如果在太空當中就可以「磁場」、「磁力」來譬喻,「它」代表有作用的能量,卻又無形。

那它的顏色又以..木為青,火為紅,土為黃,金為白,水為黑。若是與情緒相結合時,如生氣時臉色變青,氣往上部的頭跑。

學生:可是我生氣的時候,感覺胸部快要炸開。

老師:那是因理而起。

學生:我跟媽媽吵架時感覺氣一股是從胃口而起。

老師:那是因為父母屬土位,由怨而起。害怕時氣往下跑,腳底空空的發麻發軟。

學生:那是他人的理還是自己的理?  

老師:不管,只要是因理而起,就會在胸部。所以古代文人跟文人鬥,武官跟武官鬥。這叫同氣 相求,若不同氣,就感覺沒有意思與趣味了。譬如夫妻吵鬧,一個講理走火,一個逃避走水,那就吵不起來了。

學生:可是這樣我會更生氣。

老師:可是這時就不是因裡,而是因情了。 

學生:那這時哪一種才好?

老師:因情因理都不好,不要執著最好;也就是不要去設定它。一般我們常自我幻想自己如果怎樣做就會變成如何如何的,而事實上百件不出其一,如果真能如此,那世間就都單純多了,哪會如此複雜,讓人難於收拾。而且每個人有主宰自己的自由及意識,又怎麼會與你相同,所以才會有變化的世界,不然,世間就成一個樣而無所差別了。

學生:所以佛陀說無常嘛,因為因緣太多了。

老師:對。譬如說今天在這裡上課,你們知道有多少因緣嗎?要講多少就有有多少,除了天災人 禍以外,有多少人就要有多少因緣因素,所以佛家常說佛陀降世是一大因緣。你說那麼多因緣你要如何去掌握它? 所以說你想去掌握它,你說是對還是錯?

學生:掌握,沒辦法掌握啊!

學生:只能說掌握一半,對吧!

老師:還不到一半的機率,所以想要掌握住它,就是一切痛苦的來源。所以老師常說「攀緣不如隨緣」 

學生:攀緣不如隨緣!

老師:對啊!攀緣不如隨緣!譬如說我現在就計劃:今天就要當總統,你們說可能嗎?

學生:不可能!

老師:可是如果說現在大家都要你出來選總統時,那就可能多了;如阿扁市長落選,卻選上總統 一般,如果他執著一定要當市長,就永遠當不了總統。男女之間也是相同,譬如說:現在他不喜歡你幾種條例,你要改變成為她所喜歡的條件,那需要多少的時間呢?還遠不如找一個現在就喜歡你這個樣子條件的快又輕鬆自在也容易。而這就叫「攀緣不如隨緣」! 

學生:老師!這是宿命論嗎?

老師:錯!這不是宿命論!因緣論並非宿命論,宿命論包含於因緣論當中。佛陀說:「我的因緣論絕對不是宿命論!」,很多修行人以為:因緣論就是宿命論 。其實因緣論跟宿命論差很多。宿命論必須架構在因緣論之下。

學生:那因緣論跟宿命論差在哪裡?

老師:譬如說,我過去造下用一百度c的溫度去澆灌他人的因果,形成這一世必須要承受他人被用一百度c的溫度去澆灌的果報。如果以宿命論來說,那你這一世就可能死亡或者傷殘的承受。可是若是以因緣論來說,其結果就可以不同,我們外緣助緣者可在同時加上零度c的水去綜合它,而形成50c的果報,卻不會讓你死亡或傷殘。這也是菩薩運用來度眾生常用的方法。改變它的「緣」而已,而不違背它的「因果」。如何一位修行者只知道相信宿命論的話,他就不用修了,因為如果你造了一百萬世的業,那不是要等到一百萬世以後才會業消,一百萬世以後才有可能成佛,那還幹嘛修呢?因緣論講的是 因、緣、果的關係,而宿命論一般只講因、果的關係,相差很大。佛家度眾生和轉法,利用的就是緣,這很重要。很多人說定業不可轉,….那既然定業不可轉,還修什麼修呢?

學生:那修行是不是就如同招來善緣!承受果報之前有助緣可改變。

老師:對!可以這麼說!也可以稱之為善方便。

學生:但是一定還是承受之前的因果!

老師:轉法不會違背因果與因緣。這樣修行而想成佛才合理。我今天認定大家都是佛,而為大家 成就佛事,那麼大家才會認定我是佛,這樣才說的過去。如同法華經中說:以前世釋迦牟尼對大家恭敬禮拜,說你們都是佛,不但沒有人相信,還氣的拿石頭丟他,說你是那根蔥,憑什麼說我們是佛…..而造成這一世的授記因緣。這個茫點很大,很多人修行的無知。

學生:那攀緣的意思就是我們為了達到目的而多做的那些行為!

老師:對,反而造成未來要承受更多的果報,所以說:「攀緣不如隨緣」。

學生:老師。譬如說我中藥對很有興趣,可是用直銷的方法,我就有點不能接受!直銷的這個方法好嗎?

老師:方法本身沒有好不好。世間的一切法都有好與不好。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只看時機與因緣。譬如說「殺人」,一般我們都說不好,不可以的,法律會制裁你!可是,如果你是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的劊子手,殺人不但沒事,還有薪水可以領。這就是差異!

學生:如果有好的領導、好的老師,那運用直銷的善緣,我們也可以成功賺錢。

老師:但是一定要有好的因,如果說我的因是為「服務」與為「賺錢」,那出發點的不同,最後的 差異就頗大。為「服務」的時候,價格可少一點或少多一點。為「賺錢」的時候,價格是愈高愈好。出發點完全不同。還有你有那個福報,他來牽你就容易成功,沒有那個福報,他來牽你就不容易成功,

學生:這樣我了解了! 

老師:所以行行出狀元,沒有哪個職業絕對的好,只看你的出發點,初心是怎麼樣。所以古代稱 呼不會用法的人,形容它叫「過」,太過而不中道,就是「過」。以飲水機來說,譬如說:安麗的飲水機,我做直銷,如果我的出發點是「賺錢」,那你殺價一些,我就不想賣給你,如果我的出發點是為「服務」、為「善緣」,我就會賣給你。這個結果目的都不相同。這是你自己設定的。以前課堂上我們就常說「設定」。

學生:佛經好像沒有「設定」這個名詞!

老師:就像以前沒有「股票」這個名詞、也沒有「跌停板」這個名詞!因為有了「機器」,所以才 有「設定」這個名詞!老師只是用現代的名詞來說明,讓大家容易了解而已。這個「設定」,。佛經裡是用「住」,金剛經裡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住」,就是「設定」的意思。只是讓大家容易了解而已。不「住」過去、不「住」現在、不「住」未來,就是不「設定」過去、不「設定」現在、不「設定」未來,大家金剛經一直唸,卻都不去了解什麼叫 「住」                                                                     學生:現在我了解了!

老師:不「設定」時你就是「金剛」了,沒有人可以打破你的「思想、想法」。那不是「金剛」又是什麼?「金剛波羅蜜多」就是「以沒有住、沒有設定的心來渡過一切的事情與苦難」。許多事情幹嘛一定要自己的idea是,幹嘛一定要自己去完成。如果別人剛好幫的上忙,給你好的建議為什麼不讓別人幫。這就是隨緣的好處。因為我們「不設定」了!

學生:那我們跟媽媽的關係可不可以講!

老師:當然可以講!

學生:譬如說媽媽較性急,求好心切的說:「你的衣領、下擺哪裡哪裡不好呀的」!口氣中就帶著 「嫌棄」。讓我心理覺得受傷。

老師:那是你走陰水,你自己的錯誤「設定」,設定說媽媽的話語是「嘮叨」,要是是老師的話,我還覺得媽媽真關心我,連我的衣服都有時間關心、注意,這樣想心理不是很爽嗎?高興都還來不及,哪會說是「嫌棄」、「嘮叨」呢!一 樣一句話,老師和你的感受完成不同,那不是你自己的「設定」,又是什麼?

學生:所以是陰水!哈!哈 

老師:因為陰水太多把火滅了,所以看不到好處、優點。陽火就是要把那句話的好處、優點找出來。衣服整理好了,我還更好看呢!怎會還不高興。難道你要爸爸媽媽都不理你,你才爽嗎?

學生:父母跟子女的關係都是因緣!

老師:有時後不要用因緣去形容它,反而會比較好。你們知道什麼是因緣的「緣」?

學生:緣是機率嗎?

學生:緣是週率嗎?

老師:不是。也不是「圓」週率的圓。「緣」是一種差異、接觸,因為現代式的教育是搪塞式的,大家只會認字卻不 知道它真正的意思。譬如說「白板」是一片的白,你根本無法在其中說出它的「緣」在那裡,可是若是在它的四週,與其它東西或顏色連接處有差異分別、比較的地方,你就可以說那是他與那個東西或顏色的緣,所以有時我們會說它叫「邊緣」。因為有「差異」,我們才能看出它的「邊」,所以我們才能說出那是它的「緣」界。所以平常我們會說我跟你或是誰有緣,而不會去說我跟我有緣。

學生:那「化緣」、「化緣」又如何講?

老師:「化緣」的「化」是變化、改變的意思,而改變又有改好改壞、改有改無的差異。就是要把我跟你之間的「緣」轉變了,不管是轉變成「緣起」,或是轉變變成「緣滅」;但看他的發心與願力。如果今天一位行者來跟你化緣,是為了結束以前你欠他的因果,那這個「化緣」的動作是稱之為了緣。若是今天這位行者來跟你化緣,是為了種下你未來的菩提種子,那這個「化緣」的動作是稱之為結緣 

學生:緣都斷了才有可能成佛!

老師:這樣說也可!佛陀走入涅般之前,還問大家誰還有問題,有事嗎?大家都沒有,祂就走了。這叫萬緣俱了。

學生:所以說心有所設定…..是不是說有了設定才有緣?

老師:不能那樣說,有設定才有緣,譬如你跟你母親有母子的緣,可是你卻設定說是不好的緣。有緣未必要設定,有設定未必有緣。有緣是前生之事,設定是今生之事。你們有緣,可是你的設定是錯的。

學生:她的氣比我強我就難受!我的氣比她強我就還好。

老師:幹嘛一定要設定兩個人好像在戰爭一樣呢?誰強誰弱呢?

學生:啊!對喔!

老師:你只要設定她是母親,你是兒子就好,你對她盡孝,她對你盡慈,角色分清礎,又不會衝突。所以古代的道德就是講單一方面的行為,只講你如何對待他人,而不管別人如何待你。這才叫「道」。爭的就叫「理」。道德的道是你行為模式,所走出來的一條道路,德是有所心得才叫德。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賢、妻柔…..哪一個不是單一面的盡道付出,不要求回報,哪會管對方又是如何。一爭就叫「爭理」了,就不叫「道德」。

學生:老師有沒有碰到父母和子女相處不好的例子!

老師:當然有!這不是行道,這叫「惡妻孽子」,那為什麼會變成「惡妻孽子」,就是上輩子你殺他或他殺你,這輩子誰先投胎,誰就是父母,誰晚投胎,誰就是子女。這不是光講「道德」就可以了結的,一定要「修行」、盡了「道德」才可了結。兵亂災劫都同。我師父說兵亂不是口中說說道德可止。一定得停止殺業才有可能,而這個殺業不是說殺人而已,殺動物都算!兵亂有大戰、中戰、小戰,大戰是世界性的、中戰是種族性的、小戰是家庭性的。

學生:家裡也算兵亂,..

老師:當然!你沒看新聞中有父母殺子女的,有子女殺父母的,不是兵亂是什麼?

學生:那我們家中是小戰搂!

老師:不是,你們是吵架,是口業不是殺業。人就是預先「設定」我先生或太太該要如何對待我,沒有如你所願才會有爭執,不然!還有什麼好計較,個人造業個人擔,他下地獄時,誰會跟去,逃都逃來不及了,誰要跟?父母兄弟子女都一樣,而這才是現實!百百對夫婦,百百對狀況,沒有一定要怎樣才對,只要雙方高興就好。所以這都是你自我的設定作怪。

學生:想好都很短暫,想壞的時間多!

老師:往自私去設定就有問題,往好處去設定就有看開了。不要去設定,我現在在工作或做什麼,放掉那個分別心,自然就看開了。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你這樣去觀這個理,不是就自在了嗎?用「觀」字,而不用「想」字,就是要你跳脫自我,以第三者他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沒有情緒自然就容易看開了。

學生:我感覺變成旁觀者時,反而也變冷漠了!

老師:冷漠就冷漠有何不好,冷靜而事照做就可以了。這就是設定了,冷漠時又想熱情,熱情時又想要冷漠,自我矛盾!

學生:她關懷你時你又嫌「嘮叨」!她不管你時你又嫌「冷漠」。

學生:老師講的好輕鬆哦!

老師:佛家講無我,當你沒了「我」時,自然變成由第三者的角度來「觀」這件事了。

學生:那修行人也可以像銷售大師那樣攪行銷嗎?

老師:不是能不能,是願意不願意。如果要度那些銷售人員時,那你就要。所以古代佛陀時代他度人有很多是一對一的度。譬如說一個很利害的牧羊人,佛去請教他照顧好羊有幾個要素,他說出來六點,佛說有十點。有一個撿骨大師,摸死亡者之骨頭就知道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生什麼病死的,又投胎到哪裡去,佛拿了一根骨頭問他,他卻答不出來,佛說是阿羅漢的,入了涅般,當然不知,而佛卻知道。而這就是功德力的累積。華嚴經強調的就是這點。

 

學生:以五行而言,土代表信用,那我們答應他人時怎麼辦?

老師:沒把握、不清楚時就不要輕易允諾、答應。沒做到時就破壞信用,未來不易成就。五行由木開始走起到土的成就,再堅持到金,再到水終究一圈才到果位,真正解脫。一字不會就是不澈底。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119b052000&aid=45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