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聖宮」金碧輝煌、佔地廣大的慈聖宮是大稻埕廟宇之冠,俗稱「媽祖宮」,其本尊於清朝嘉慶年間渡海來台,自湄洲分靈最初祭祀在艋舺八甲庄,咸豐三年因為「頂下郊拼」的移民械鬥,而遷到大稻埕。同治5年(西元1866年),建廟於中街、南街之界(今西寧南路和民生西路交界處)俗稱「大稻埕媽祖宮」,
西元1910年,因日本人實施市區改正,欲焚毀廟宇,大稻埕人遂集資遷建於延平北路址,並利用原廟樑柱石材重建,因此現在廟內石柱,還可看見刻有「同治年間立」的字樣。承蒙各方善信圖報聖恩、讚揚廟譽、競相捐獻,「慈聖宮」於西元1914年重建完成,香火極盛,為北市名剎。現在廟內仍可見到刻有同治年間立的木匾。門樓外時有路過善信合十膜拜,皆曰聖母娘娘靈驗。
「慈聖宮」建廟歷史比台北建城還久,是早期福建沿海居民的中心信仰。廟前正是郊商貿易對渡的碼頭,保護商船航海安全的意義十分明顯。金碧輝煌的慈聖宮為大稻埕三大廟之一,(與霞海城隍廟、法主公廟、並稱為大稻埕三大廟宇);面積之廣則為稻江廟宇之冠。至今香火鼎盛,為大稻埕早期做為商港和郊商聚集中心的明證。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為天上聖母聖誕例祭日。
[慈聖宮媽祖廟] : 台北市保安街49巷17號
正港台式廟口小吃 於大稻埕的慈聖宮前小吃,是附近居民才會知道的美食聚集地。長長一條巷子,小吃種類繁多、各領風騷,絕對味覺驚豔。廟前聚集的小吃攤,不僅攤攤歷史悠久,重疊性也不多,上午開賣、傍晚收攤、固定顧客多,是這裡的三大特色。
經過「食尚玩家」、「非凡大探索」等美食節目的介紹,慈聖宮前小吃儼然已經是這一帶美食最集中、最吸引人的景點;每到中午就滿滿地像「辦桌」一樣,坐滿了人。大家就在廟門前的大圓桌坐下來,一同品嚐美味,吃飯的氣氛相當開心。經過了媒體爭相報導,慈聖宮的這些攤子變得非常火紅,也忙翻了!
>
「慈聖宮」在延平北路二段上的牌樓,慈聖宮在巷子裡
台灣民間老廟宇中少見這樣雄壯威武的「北獅」護廟石獅。
石雕雄獅抱球,有求必應。「獅仔鼻」氣宇軒昂是大富大貴之相也。
門的門枕石上立有石獅,雄獅張口說話,母獅閉口扶幼,傳統的「男左女右」可看出清領時期的男女之別。
龍柱採用晚清雕法,龍體與柱身分離鏤空,下方柱礎為八角造型。廟內石柱,還可看見刻有「同治年間立」的字樣。
「慈聖宮」同治5年(西元1866年)建廟於中街、南街之界,於西元1914年重建完成,香火極盛!
脊尾起翹,彩鳳飛揚,捲草細膩。正殿山牆開有中國結扇子造型的通氣孔。
脊頂上有雙龍與福祿壽三翁,三翁下面脊堵內有人物獸騎,並有屬水魚草,可保防火吉祥。
前簷屋頂下方獅座、員光、斗拱、托木、吊桶、都是匠師雕刻的精華。
御路乃是神明專用通道,以左右石獅護盤龍裝飾。
正殿媽祖神像溫馨慈祥,有求必應。
媽祖神的護駕有七爺、八爺、千里眼、順風耳共六尊神將
。
東廡廂房奉祀觀音菩薩、三寶佛祖、註生娘娘、十二婆祖
西廡廂房有太歲殿、福德正神、關聖帝君、文昌帝君。
聖宮廟後花園有一古井俗稱「龍井公」
於大稻埕的慈聖宮前小吃,是附近居民才會知道的美食聚集地。長長一條巷子,小吃種類繁多、各領風騷,絕對味覺驚豔。
紅燒肉、雞捲、米粉湯、黑白切:最普遍的常民飲食
「食尚玩家」莎莎推荐 :多麼好用的廣告辭,佛跳牆蠻有料的!
保安街49巷(第8攤)「四神湯」湯頭以內臟搭配大骨熬製,內臟處理得乾淨得宜,口感十足,湯裡不加當歸而加米酒與薏仁,是這裡的特色。
肉包是五香大肉包,肉餡打得紮實,白白胖胖五香夾雜著肉香的氣息緩緩釋出,女孩子吃一個就飽了。
葉家肉粥
賣米苔目跟粉粿的冰品超有名,『呷二嘴』米苔目
燙魷魚,魷魚是用台式川燙煮法咬勁十足!
每到中午就滿滿地像「辦桌」一樣,坐滿了人。經過了媒體爭相報導,慈聖宮的這些攤子變得非常火紅,也忙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