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1 22:30:38瀏覽528|回應0|推薦23 | |
農曆新年,又稱為歲首、正旦、元旦、大年,也說是過年、度歲、慶新歲,今年歲次辛卯,是黃曆4708年(第79個辛卯年),生肖屬兔(第393個兔年)。 古時春節曾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被認為一年的開始,後演成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春節的各種節慶儀式不知累積多少春秋,有認為上古堯舜時期已有類似春節的慶祝活動,但真正的起源是殷商時期祭祀活動,到了周代與農業活動密切結合,漢代時形成正式春節禮儀,還發明了爆竹,漢代同時有了團拜活動。魏晉時有了守歲習俗。五代後蜀開始寫了有春聯(有認為「天垂餘慶,地接長春」是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代時用火藥製成的鞭炮,自明代開始,節慶要到元宵節(正月十五日)過後才算結束。到了民國正式定義農曆初一為春節,有別於西曆的「元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 過年的「年」原始意義,應與農業收成有關,說文解字上說:「年,穀熟也。從禾,千聲」。古時農業技術不甚發達,又以北方黃河流域穀物僅能一歲一熟,因而辛勤耕種之後,收成的時節也就是歡樂慶祝的時候。如此一次耕耘收穫的周期,稱為「一年」。收成慶豐時,除辛慰一年來農事的勞苦,也要感謝上天的賜與,且請求來年能有同樣的豐收。過年又是新舊交接之際,這個節期的主要任務就是除舊佈新的方式。過往一年如有任何苦難災變,皆要趁這個時機舉行一個象徵性的儀式加以驅除,希求來年不再為害人間,這就是「儺」的由來。關於過年的傳說,或有年說是怪獸,力大無窮,在冬天時下山騷擾百姓,百姓驚慌之餘,發現牠的弱點,原來牠害怕紅色、火光、響聲等三樣東西,於是家家戶戶都在門裡,敲敲打打的弄出各種聲響,年正要進村獵食,因見各家各戶門前都有紅色及火光,嚇得回頭就跑。百姓為慶祝勝利,便演成過年的節慶習俗。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孟浩然《田家元旦》 在台灣過年,只要唱出一首年謠,便可知曉南方的春節習俗,內容是這樣:「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佮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除夕,依農曆十二月大小月,台灣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鹹之分,稱為甜粿、鹹粿。除夕要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當晚圍爐,並吃長年菜。初一,出門拜年,稱為「行春」。當日臺灣人通常會前往佛寺、廟宇燒香,祈求新年吉祥。初二,為回娘家之日。初三,為老鼠娶妻之日,當日照例要早睡。初四,接神之日。初五,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初九,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十五,元宵節,臺灣元宵舉行台灣燈會,每年依生肖製成巨型主燈(今年苗栗舉行),各地還有台南市鹽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天燈、苗栗市苗栗蹦龍、台東市炸玄壇爺等活動。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