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肝炎病人常見的7個迷思
2011/01/01 23:49:23瀏覽3417|回應0|推薦1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肝炎病人常見的7個迷思
 
  
即使醫療日新月異,資訊發達,但還是有不少人對如何保肝,以訛傳訛,接收到錯誤訊息,結果離健康愈來愈遠。

諮詢/許金川(本會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整理/黃惠鈴

迷思1:一定要晚上11點前睡覺,否則肝功能會失調?

坊間流傳:傳統醫學認為晚上11點至清晨兩點氣血循環到肝,因此主張晚上十一點以前要上床休息。令常為了工作或課業得熬夜苦撐的人憂心:錯過這個時間睡覺,會不會爆肝啊?

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傳統醫學的肝,泛指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系統,因此熬夜者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種種症狀,也許是這個道理。同時,現代醫學認為,肝臟其實24小時都在運作,半夜時也是一樣,所以沒有所謂「幾點到幾點,是肝臟代謝最好的時間」這樣的論點。不過,人平躺時,流到肝臟的血流較多;站立時,流到肝臟的血流較少,因此飯後,要多臥床休息對肝臟較好,尤其肝炎發作者應如此,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充足的睡眠對人體健康很重要,可讓人消除疲勞,恢復精神,不得已非得晚睡,也要盡可能補眠回來,同時減少熬夜的機會。另外,如果平常很好睡,最近輾轉不成眠,卻沒心事也不喝咖啡不喝茶,本身有B型肝炎,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肝炎在發作了,必須注意。

迷思2:常覺得疲倦,表示肝不好?

人會累、覺得疲倦有很多原因,例如工作壓力、心理因素或傷風感冒等;另外,糖尿病、甲狀腺問題、癌症末期等也會引起疲累。

如果懷疑是肝病引起,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抽血檢驗肝功能,並做超音波檢查,如果兩者都正常,就表示疲倦不是由肝病引起。

有些人會認為,容易疲倦、想睡,就是肝不好,其實大部份的肝炎患者都沒有明顯症狀,少部份患者可能有睡眠問題,也多半是以倦怠、想睡居多。而可能引起倦怠的肝病,包括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發作、肝硬化末期、肝癌末期等。

迷思3:治療肝炎,有沒有要特別吃什麼補的?吃蜆可以保肝嗎?

老一輩的人有個觀念,認為有肝病最好多吃些補品顧肝,蜆精即是民間流傳的保肝食品之一,因為醫書古籍上說,蜆具有強肝利膽的作用。

蜆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肝臟在新陳代謝時需要蛋白質作為材料,因此攝取蜆是有益肝臟健康。但是,有沒有特別的好處,目前沒有正式的醫學報告。

其實,肝病病人保護肝臟最好的方法,就是均衡飲食,盡量攝取不同的食物來源,不宜攝取太多單一食品。所以,只要平時飲食不挑食,平均攝取各種營養素,定時定量,不一定要服用蜆精等食品來保肝。此外,A型肝炎病毒容易寄生在蜆等貝殼類食物內,如果生食或未煮熟,可能感染A型肝炎,就得不償失了。

迷思4:親嘴、「嘿咻」會不會傳染肝炎?

如果親密伴侶有肝炎,沒有得肝炎的另一伴,難免心驚膽跳,深怕被傳染。接吻一般來說不會傳染肝炎,但如果太激情,吻到皮破血流,肝炎病毒就有可能經由傷口傳染給沒有肝炎抗體的伴侶。(但如果自己本身是帶原者,那麼兩人「同病相憐」,不必擔心。)

至於性行為,是成人傳染B型肝炎的最大途徑。如果確定自己沒有抗體,就需盡快施打疫苗,才能在親密接觸下保護自身。要注意的是,施打疫苗需經過一段時間才會產生抗體,因此,在還沒有產生抗體前,最好使用保險套,做好預防措施。

迷思5:肝不好,不能吃肉?

不少肝病病人吃素,因為坊間傳說:「肝不好,不能吃肉。」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肝臟需攝取足量的氨基酸來源,才能合成蛋白質,因此,只吃蔬菜水果,只吃生機飲食,蛋白質是不夠的。肝硬化的病人,因為蛋白質的合成力較弱,平日飲食也應補充富有蛋白質的肉類食物。

只有在肝硬化末期,為了避免發生肝昏迷的現象,才需要限制蛋白質的攝取。而蛋白質在不同來源中有不同的氨基酸成份,因此,飲食均衡、新鮮、自然,是保養肝臟最好的方法。

迷思6:皮膚癢,是不是肝不好?

很多人皮膚癢,首先聯想到:「肝是不是出問題了?」日常生活中,蚊子或其他蟲類叮咬、對穿著的衣物或塗抹的藥物過敏,都會令人皮膚癢,不過這些都是良性的,短時間即可恢復。如果沒有接觸因素,皮膚癢的時間又久,就要仔細檢查原因。

肝臟是人體的化學工廠,也是解毒的器官,人體內的代謝物、藥物以及各種色素,大多經由肝臟排出體外,因此,如果肝不好,體內就會堆積廢物或毒物,尤其在皮膚,就會刺激皮膚內的末稍神經引起皮膚癢。

肝不好,膽汁積留在體內,引起黃疸,膽紅色刺激末稍神經也會引起皮膚癢。通常總膽紅素在5.0 gm/mL以上,皮膚就會癢,但每個人敏感度不一,有人在3.0 gm/mL就會癢,也有人在總膽紅素更高時才會癢。膽汁不通引起的黃疸,比肝不好引起的黃疸,更容易出現皮膚癢。

另外,有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原發性膽汁肝硬化」,在發病初期(總膽紅素在2.0gm/mL以下)就有皮膚癢的現象,通常以女性居多,如果肝機能正常,超音波也正常,這種皮膚癢就跟肝臟沒有關係。

迷思7:肝癌會遺傳嗎?

肝癌不會遺傳,但在台灣,肝癌有明顯的家族性,例如家族中舅舅、媽媽、小孩先後得肝癌,或兄弟先後得肝癌,這些肝癌家族都有B型肝炎。B型肝炎經過母子傳染,會由上一代傳給下一代,埋下日後轉變為肝癌的病因。

一般來說,肝癌的好發年齡在40、50歲以上,但也有年輕就得肝癌的,這種肝癌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出生時經由母親垂直感染到B型肝炎而來。台灣從民國73年起,就針對罹患B型肝炎的母親所生出的小孩,接種B型肝炎疫苗;75年7月後更全面對新生兒接種疫苗,所以,目前小朋友得B肝的機率大為減少。沒有B型肝炎,得到肝癌的機會就小很多。

在台灣,約有七成的肝癌是由B型肝炎引起,另約兩成多是由C型肝炎引起。不要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是避免得肝癌最好的方法。如果沒有B肝帶原,也沒有抗體,就要趕快注射疫苗;如果有B肝或C肝,就要找專科醫師定期追蹤。

另外,C型肝炎是經由血液傳染,如果身體的皮膚或口腔黏膜有傷口,又接觸到帶有C肝的血液,病毒就可能經由這些傷口進入體內造成感染。家人因為生活密切接觸,如果共用牙刷、牙膏、刮鬍刀等,是有可能因而受到感染。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http://www.liver.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layout=liverarticle&catid=113&id=1184&COLUMNMODE=2" target=_blank>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健保給付放寬  肝炎病人福氣啦!
 
  
健保局於去年11月及今年7月,分別兩次調整放寬慢性B型肝炎與肝硬化患者的藥物治療給付標準,將能大幅提昇慢性B型肝炎病情的控制率。

諮詢/劉俊人(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撰稿/許峻彬

經濟能力不佳或害怕作肝臟穿刺切片的B型肝炎患者、B型肝炎帶原但肝功能指數正常的肝硬化患者有福了!

中央健康保險局在去年11月1日以及今年7月1日,分別大幅開放B型肝炎治療用藥及B型肝炎帶原的肝硬化患者治療用藥的健保給付條件,許多過去無法獲得健保給付治療用藥的B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都能搭上這兩波開放的列車,順利獲得健保給付治療用藥,減少因未妥善治療肝炎或肝硬化,而惡化引發的肝臟併發症。

B肝用藥健保給付  不要求作肝穿刺

以往健保給付B型肝炎治療用藥,部分患者必須先進行肝臟穿刺切片的侵入性檢查,確定肝臟發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才能獲得健保給付治療用藥,有些慢性B型肝炎患者因為害怕作肝臟穿刺切片檢查,因此雖然有可能符合健保給付標準,卻因為未做肝臟穿刺切片確認,遲遲未接受治療。

健保局去年11月1日起,開放B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持續六個月以上),如果有B型肝炎病毒e抗原陽性(代表病毒活性較大,肝炎發作及惡化機會大)持續超過三個月的情形,這類患者肝功能指數(ALT)又在正常值的兩倍以上,可以抽血檢查體內B型肝炎病毒的濃度,病毒濃度在每毫升兩萬個國際單位(IU/mL)以上者,即可無須接受肝穿刺切片檢查,直接獲得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1~3年,或健保給付干擾素治療半年。

此外,同樣是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另有B型肝炎病毒e抗原陰性(代表病毒可能發生突變)持續超過三個月的情形,這類患者肝功能指數半年內有兩次以上在正常值兩倍以上,且每次檢查肝功能的時間間隔三個月,可以抽血檢查體內B型肝炎病毒濃度,濃度在每毫升兩千個國際單位以上者,無須作肝穿刺切片檢查,即可獲得健保給付口服抗並毒藥物治療1~3年,或健保給付干擾素治療1年。

口服抗病毒藥物一次最長給付3年

去年11月1日起,健保局給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另一大福音,是將價格不斐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健保給付時間,從原來的只給付1年到1年半,延長到3年,使得許多過去因經濟不佳,無法持續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的患者,能不受經濟因素影響而持續接受治療,以獲得更好的療效。

因癌症需接受化學治療的B型肝炎帶原者,往往會因為化學治療造成免疫力低下而肝炎發作,過去這些癌症病患必須在化學治療後,B型肝炎急性發作,才能獲得健保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健保局去年同一時間,也開放讓這些癌症病患在化學治療前,即可獲得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在化學治療前一周到結束後六個月使用,預防這些癌症病患在接受化學治療後,B型肝炎急性發作。

用藥更彈性  避免抗藥性

B型肝炎治療過程中,因為病毒對治療藥物產生抗藥性,導致療效不佳也是一大問題。以往醫師必須在觀察到接受治療的患者有肝功能不正常、發炎等症狀,才能以更換藥物的方式來解決抗藥性問題,健保局98年11月1日也開放,如果治療過程中,抽血發現B型肝炎病毒濃度增加超過10倍,就可以視為有抗藥性產生,可以即時換藥治療。

過去當病人口服抗病毒藥物干安能產生抗藥性,健保局僅允許醫師更換另一種口服藥物干適能治療病人,98年也開放干安能產生抗藥性時,可合併讓患者使用干安能及干適能一起治療,更能避免抗藥性進一步發生。99年7月起,合併治療的給付年限也從2年延長到3年。

肝硬化病友更受惠

繼去年11月1日起放寬給付條件造福肝功能指數不正常的慢性B型肝炎患者後,健保局在今年7月1日起,又放寬B型肝炎帶原但肝功能指數正常的肝硬化患者的健保給付用藥標準。

B型肝炎帶原的肝硬化患者,過去必須經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不正常,且該指數達到前述B型肝炎患者的治療標準,方能獲得健保給付治療藥物。但一般B型肝炎病毒帶原的肝硬化患者,約有一半患者抽血檢查的肝功能指數都正常,這些患者過去因此無法獲得健保給付治療藥物,往往因而未接受治療。事實上,這些因為經濟不佳等因素未自費接受治療的肝硬化患者,往往會因為肝臟功能持續惡化,引發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肝衰竭或肝癌等重大併發症,5年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

有鑑於此,健保局放寬標準,讓抽血檢查肝功能指數正常,但有B型肝炎帶原的肝硬化患者,若抽血檢查體內病毒濃度在每毫升兩千個國際單位以上,且符合以下(1)或(2)其中一種病況:即(1)肝臟穿刺切片纖維化程度符合標準,或(2)超音波診斷為肝硬化併脾臟腫大,或超音波診斷為肝硬化併胃鏡檢查有食道或胃靜脈曲張者,就能獲得健保長期、不限年數給付口服抗病毒治療藥物。                        

這些肝硬化患者過去每年需自費負擔5萬元藥費,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在健保局調整給付條件後,約有1000~1500位肝硬化患者可以受惠,透過口服抗病毒藥物維持肝臟功能的穩定,避免病況惡化而死亡。

口服抗病毒藥延長給付年限

此外,針對產生抗藥性的B型肝炎患者,原先健保僅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兩年或干擾素1年,今年7月1日起,健保局也放寬到可給付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3年或干擾素1年,且如果停藥後復發,健保還可以再給付另一個3年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1年療程。

健保局這兩次放寬B肝及肝硬化治療給付標準,可說能造福病患及降低肝病死亡率,原先健保給付的病患涵蓋範圍較小、療程時間較短,經過這兩度開放,擴大適用病患範圍並延長給付時間,預估可讓更多病人持續接受治療,因而降低肝病的死亡率。

慢性B型肝炎的藥物治療時間長短,與肝炎復發率有密切關連。以治療一年半統計,能達到治療目標的病人較少,因此這些未達治療目標的病人復發率,高達六到八成,治療3年則能大幅提昇達到治療目標的人數。

如以慢性B型肝炎病毒e抗原陽性的患者,也就是病毒較為活躍的患者來說,治療1年達到治療目標的病患,僅佔全部治療患者的兩成,治療3年則能將達到治療目標患者的比例提升為四到五成。所以,健保局這兩次放寬調整B型肝炎與肝硬化患者的藥物治療給付標準,將能大幅提昇慢性B型肝炎病情的控制率。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http://www.liver.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layout=liverarticle&catid=113&id=1179&COLUMNMODE=2" target=_blank>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對付肝硬化併發症  你也行!
 

不少人是因肝硬化導致腹水或黃疸,才赫然發現自己的肝不再柔軟。及早配合醫師耐心作治療,也有機會跟肝硬化和平共存!

諮詢/陳健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臨床副教授)

撰稿/黃靜宜

今年4月一則新聞曾引起非議,起因是海巡署派遣船艦前往外海救助一名在遠洋漁船作業的漁民。一開始傳出該漁民只是便秘,卻耗費兩百萬公帑的資源,輿論譁然;後來證實,其實漁民是因為肝硬化引起嚴重腹水,整個人還爆瘦9公斤,實非便秘如此單純,顯然病人也不知自己的肝臟已出現如此嚴重的病灶!

義大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曾罹患肝硬化及肝癌,歷經一段艱辛的治療,最後幸運換肝成功,才得以重獲新生。當初他也從未感覺身體有異狀,直到因為腳部浮腫入院健康檢查,才赫然發現已有肝硬化!

肝硬化是什麼?為何來得如此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長期發炎  肝臟不再柔軟

顧名思義,肝硬化就是肝臟變硬了,原本應該像豬肝那般柔軟的表面,變得像木板或石頭那樣硬梆梆,失去原來的柔軟性。從病理學的角度來說,肝硬化即肝的纖維化加上結節,整個肝臟被纖維組織分割成許多小結節,外觀像是苦瓜的表面一般。

肝硬化之所以形成,與肝臟長期發炎有關。至於肝發炎的原因,在台灣最常見的就是B型肝炎病毒感染,其次是C型肝炎病毒,再者是酒精性肝病。其他較少見的原因是自體免疫性肝病及代謝性的肝病。但不管是哪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在臨床上的表現均類似。

由於肝臟沒有神經,在肝硬化的過程中,病患往往渾然不覺,直到發生嚴重的併發症,才得知肝臟早已病變。常見的肝硬化併發症包括以下幾種:

‧腹水及自發性細菌腹膜炎

‧食道靜脈或胃靜脈曲張

‧肝昏迷,或稱為肝性腦病變

‧肝腎症候群

除上述外,最嚴重的併發症,當數肝癌了!每年約有百分之五的肝硬化病人會罹患肝癌,因此,一旦發現肝硬化,需積極防治併發症,並定期追蹤檢查。

不可呼視的併發症

肝硬化的併發症既複雜又棘手,但醫界仍有不少治療手段。

1.腹水及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

形成腹水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肝硬化後,肝臟製造白蛋白的能力不足,使血液中的白蛋白降低,無法將水吸在血液中,因此水就會滲透出來到達腹腔。其二是因肝硬化時,流進肝臟的血管壓力變大,壓力變大就容易將水由血管內滲透到血管外。病人產生腹水時,通常意味肝臟已到了「失代償」的地步。

所謂失代償是指,肝臟作為一個製造工廠,卻無法負荷身體需求進行排毒及合成蛋白質等功能,所以肝硬化病人出現腹水,是一個危機和警訊。

如何治療腹水

腹水的治療方式,一般都是限水、限鹽,並使用利尿劑來控制。通常剛開始病人對於上述治療的反應還不錯,但隨著肝硬化愈來愈嚴重,效果也會愈來愈差,此時可能需要做腹水抽取術,階段性將腹水做大量引流,將肚子裡的腹水減到最少。

事實上,腹水不易控制的病人,理論上都需接受換肝評估。若不想換肝,或者短期內沒有肝可換,可以考慮進行肝門靜脈到全身系統靜脈的分流術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簡稱「TIPS」)。這個手術的目的是要將壓力比較高的肝門靜脈的血流,經由一個支架導引到壓力比較低的靜脈血流系統。

肝硬化病人一旦產生腹水,還可能引起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自發性是相對於次發性而言。次發性是指腸胃道有胃穿孔或腸穿孔,腸胃道細菌因而跑到腹膜,產生腹膜炎。自發性則是指病人並無盲腸炎破裂,腸胃也沒有穿孔現象,卻因肝硬化產生大量腹水,使得腸子通透性增加。在這情形下,腸道內細菌有可能跑到腹水中,因腹水富含養分,是細菌培養的溫床,導致腹膜發炎。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會有腹部疼痛、發燒等症狀,抽血可驗出白血球增加。診斷此病需要抽取一些腹水做細菌培養,再由實驗室檢查加以判斷。一旦診斷確定,就必須投以抗生素。

若肝硬化病人產生此一併發症,常導致進一步的失代償,也可能誘發腎臟功能不全以及肝昏迷現象。更嚴重的是,若細菌性腹膜炎未能妥善控制,細菌不只停留在腹水中,還可能跑到全身血液,進而造成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達百分五十以上。

2.食道或胃靜脈曲張

這也是肝硬化常見的併發症。肝臟一旦硬化,「肝門靜脈」這條重要的肝臟血管,壓力就會變大,血液流進肝臟受阻後,只好「另尋出路」,改流進壓力比較小的血管,這是身體為了維持血液循環的一個自動功能。離肝門靜脈比較近的、壓力比較低的血管,就是胃的靜脈及食道的靜脈。亦即,原本要流進肝臟的血液,由於肝臟內的壓力太大,不易流入,改經由胃或食道的靜脈,試圖回到全身的循環系統。

問題是,這兩處靜脈原本的設計就只能容納窄低流量的血流,一旦有大量血流流進這幾條靜脈,血管負荷不了,就形成食道靜脈曲張或胃靜脈曲張。血管曲張嚴重到鼓起時,就像一顆過度灌氣隨時可能爆掉的氣球,有時還會有自發性的出血。這種靜脈曲張出血是很大量的,不是一口一口的吐血,可能是一臉盆、一碗公的出血,甚至解黑便、血便,發生時往往十分嚇人。

若未即時止血,病人可能在路途中就因大量失血,休克而死。所以靜脈曲張出血,是肝硬化一個嚴重而緊急的併發症。

如何治療食道或胃靜脈曲張

為減低出血的可能性,建議所有肝硬化病人都做胃鏡篩檢,以了解有無靜脈曲張,再根據嚴重度,採取預防性的食道靜脈結紮或是給予乙型接受器阻斷劑藥物,以降低食道靜脈曲張的膨脹程度。不管是結紮或給藥,最終目的是要降低自發性出血的可能性。

若不幸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必須儘快止血。 止血方式除了打止血針外,主要做內視鏡的食道靜脈結紮,或在內視鏡指引下,將止血劑直接打進食道靜脈或胃靜脈來止血。利用上述方式仍無法控制,必要時可做TIPS,以降低肝門靜脈壓力,或考慮進行肝臟移植手術。

對肝硬化病人來說, 一旦出血,除了可能因為失血過多造成休克外,就算沒有休克,一次的靜脈曲張出血,有可能使肝臟失代償的情形更嚴重。也就是說,原來沒有黃疸,可能出現黃疸;或黃疸更嚴重,甚至引發肝昏迷。而且靜脈曲張復發率很高,病人陸續發生好幾次並不少見。

不過,一旦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被控制後,肝臟失代償有機會回到原先的程度,但也有不少病人經過這樣一次蹂躪後,肝臟的情況每況愈下,沒辦法回到原來的基準點。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盡量不要讓肝硬化病人產生食道靜脈曲張。

3.肝昏迷

又稱為肝性腦病變。在肝臟失代償的情形下,肝臟解毒功能喪失,毒素跑到血液中,並進入腦部,就形成肝昏迷。此時病人往往像變了一個人似地,出現嗜睡、躁動不安、意識不清等症狀。

造成肝昏迷的誘因很多,例如有腹水,或細菌感染,或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等。目前醫界大多以測血液中的阿摩尼亞(氨)來做為肝昏迷指標,但真正造成肝昏迷的物質不是很清楚。

肝昏迷可分為四階段:

(一)病人會發生一些人格異常,例如平常不多話,變多話

(二)容易嗜睡

(三)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勉強叫,可以叫醒

(四)重度昏迷甚至死亡

肝昏迷是動態的表現,病人可能早上清醒,下午就變成第二階段;晚上清醒,隔天又肝昏迷,起伏很大。肝昏迷嚴重時,會因腦部水腫將腦幹向下擠壓,呼吸、心跳中樞因而受損,病人最後因為呼吸、心跳停止,血壓下降而死亡。因此,一旦有肝昏迷,也是到了考慮評估換肝的地步。

如何治療肝昏迷

治療肝昏迷目前常使用「杜化液」藥品(口服或灌腸),目的是間接抑制蛋白質分解,清除並調節細菌性氮代謝成阿摩尼亞(氨),再者與腸道中產生的氨結合,藉由腹瀉的副作用帶出體外,以減少血液中氨的濃度。必須注意的是,治療機轉是在抑制或殺死腸內細菌,避免血中氨值增加,並非光靠腹瀉來治療肝昏迷。若使用一般治療便秘的藥物造成腹瀉,是無法讓血液中的氨下降。

4.肝腎症候群

當肝硬化產生失代償時,也會影響腎臟血流灌注,使腎臟機能受損。 不過,這種肝腎症候群的特點是,雖然腎功能不全,但是腎臟本身是好的,如果病人接受了肝臟移植手術,肝臟變好,腎功能不全也就獲得改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將有肝腎症候群病人的腎臟移植給沒有肝臟疾病的他人,這個腎臟也可以正常工作。所以此病初期是可逆性的。

如何治療肝腎症候群

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改善肝臟功能,讓肝臟失代償情況儘速獲得好轉,腎臟也會跟著好起來。當然也有一些藥物可改善腎臟的灌流情況,減低或延緩腎功能惡化程度。然而,若肝臟失代償沒有改善,或是腎功能惡化沒有改善,腎衰竭逐漸走向不可逆的地步,那麼這兩個器官等於已經衰竭了,接下來身體各個器官就會像倒掉的骨牌一樣,一個接一個地衰竭。

肝硬化的嚴重程度

以上這些併發症的產生與否,以及併發症的嚴重程度,都攸關肝硬化病人的病情。究竟病人的肝硬化嚴不嚴重,醫界最常用來評估的工具是Child氏分類法分期,將肝硬化分成A、B、C三期。

Child氏分類法分期總共根據五項指標來評估,包括:血中白蛋白濃度、黃疸指數高低、凝血時間長短、有無肝昏迷、有無腹水等。每項指標根據不同情形分別給1、2、3分,得分最低是5分,即每一項只有1分,得分最高是15分。

如果加總分數為5~6分,稱為A級,7~9分為B級,10分以上為C級。通常A級多是代償性良好的肝硬化,B、C級多半已經代償不良了。 要注意的是,一般人常有迷思,以為肝硬化嚴重程度跟肝功能檢查GOT、GPT的數值有關,其實兩者無關。 所以,也有可能GOT、GPT數值正常或輕微上升,但肝硬化已經嚴重了。

總之,肝硬化是非常棘手且難治的疾病,但也並非絕症。如果這些併發症獲得適當治療,Child分期並非不可回復。例如,初期肝硬化的病人,因食道靜脈瘤破裂而進展到肝硬化中期或末期,但出血獲得控制改善後,就可能回復到初期。配合醫師指示,耐心治療,只要肝臟別再繼續發炎和纖維化,仍有機會與肝硬化和平共存。

-------------------------------------------

〔Q&A〕

Q: 肝硬了,就軟不回來?

A:肝臟的纖維化是一種不可逆的現象,一旦形成就無法消失,目前也沒有藥物證實可以讓硬化的肝,軟化回來。現階段治療的目標在於讓肝臟剩餘的功能發揮到最大,不要讓肝硬化繼續惡化。 不過,最新研究顯示,B型或C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在初期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可以減輕肝硬化的程度,甚至可以分讓肝硬化達到部分的緩解。

Q:戒酒可以減輕肝硬化的程度嗎?

A:可以,若是酗酒引起的肝硬化,及早戒酒,還有機會回復部分肝功能,若是肝炎引起的肝硬化,戒酒也能減輕肝臟的負擔,避免肝功能繼續惡化。

Q:得了肝硬化還可以活多久?

A:很難說,要看肝硬化到哪一個階段。若在Child A的階段,可能10年、20年都還在A;若病人已到肝硬化失代償的地步,那麼5年的存活情形可能比肝癌還低。
-----------------------------------------------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1109/78/2gjg6.html" target=_blank>奇摩新聞網
 

B肝抗病毒藥物 無法治療食道靜脈瘤

文/許金川

Q:我的先生今年55歲,他以前可以說是從來沒上過醫院,我們都以為他的身體狀況非常良好。

兩個月前,先生突然眼睛黃、十分疲倦,原本是工作狂的他完全無法工作,上醫院檢查才知道他有B型肝炎而且有肝硬化,醫師診斷目前是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黃疸指數高達29,使用了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大約一個半月後,黃疸指數終於漸漸下降,讓我們放心不少。

不過,前兩天先生卻昏睡、意識不清,驗血後說是血中的氨指數過高,最後查明原因是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引起的,怎麼會B型肝炎已經控制下來了,卻又出現這種情況呢?

A:氨是蛋白質食物消化代謝後產生的一種廢物,當肝臟功能正常時,肝臟這個化學工廠會將氨與其他的廢物加以轉換處理,進而排出體外。

一旦肝炎發作厲害、嚴重肝硬化或肝癌末期肝臟功能衰退之時,肝臟排毒的功能變差,氨等毒素就容易累積在體內無法排出,假如又發生出血,例如食道靜脈瘤破裂,或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或合併感染時,都可能會使得氨指數大幅升高,最後導致肝性腦病變,可能變得意識不清,甚至昏睡不醒。

您的先生慢性B型肝炎急性發作的情況在抗病毒藥物治療之下,黃疸指數逐漸恢復,表示肝臟功能的確慢慢進步中,可是肝硬化還是存在,這是過去幾十年來,肝臟反覆長期發炎壞死導致的結果,通常一旦肝硬化,就很難回復到過去正常的肝臟。

肝硬化的病人因為肝內門靜脈的壓力大增,來自腸道的血液無法順利進入肝臟,只好流到食道或胃的靜脈,造成食道或胃部的靜脈大幅擴張腫脹,醫學上稱為食道或胃部靜脈瘤,一旦靜脈瘤壓力過大就可能破裂出血。

這些血液流到腸內,經過腸道內的分解產生氨及其他廢物,進而抑制腦神經細胞而出現肝昏迷現象。治療上,需要做胃鏡將靜脈瘤結紮且要打止血針,以免持續出血,造成肝臟更大的損傷。

因此,慢性B型肝炎發作是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用了B肝抗病毒藥物治療得以控制,但是食道靜脈瘤是肝硬化的一項合併症,不是用B肝抗病毒藥物就能緩解或治療。

您的先生日後除了按時使用B肝抗病毒藥物之外,往後最好每年做一次胃鏡,評估食道靜脈瘤的變化,如發現靜脈瘤的出血徵兆,可先做預防性的結紮術,或施打硬化劑,盡量避免突發性的出血。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備有B型、C型肝炎治療小手冊、肝癌治療小手冊及好心肝會刊,提供民眾免費索閱。新出刊的52期會刊「認識急慢性肝炎」、「對付肝硬化併發症」、「肝臟移植後,如何照顧新肝寶貝?」等。諮詢專線:0800-000-583,網址: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ctor&aid=4755070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9 22:15 【udn】 購買前先比價!母子 套花 手冊 超音波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