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不出來!惱人的便秘怎解?
2023/09/24 16:51:03瀏覽125|回應0|推薦2

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大」不出來!惱人的便秘怎解?

諮詢/曾屏輝(臺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

撰稿/邱玉珍


近日「缺藥」風波中,治療便秘的藥物也一度被列為缺藥品項,讓國內為數不少的「便秘族」心驚。有便秘困擾的人為何這麼多?治療只能靠藥物嗎?

 
圖說:國人便秘者眾,不少人需要用藥才得以解便。


「大不出來、大不出來,怎麼辦?我要遲到了。」這是許多上班族的生活寫照,早上起床因為趕著出門而「忍住」便意,久而久之造成便秘,不得不服用軟便劑或是瀉藥才得以解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便秘是許多人的煩惱,在探討便秘的原因之前,必須先了解定義。很多人以為只要沒有每天解便就是便秘,其實,便秘不單只是以多久沒解便作為評估標準,其實若排便時沒有困難、非常順暢,排便頻率從3天1次到一天3次,都在可接受範邱玉珍圍。

反之,如果如廁時需使盡吃奶的力氣,才有辦法完成人生「大」事,且排出乾硬的糞便,加上每週解便次數少於3次,臨床上就算是便秘。當便秘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便可稱之為慢性便秘。

  
為什麼會便秘?

   
一般來說,食物經由口腔、食道、胃、小腸到達大腸時,呈粥狀殘渣,大腸會將其水分吸收,逐漸形成固體型態的糞便,再經由腸道蠕動將大便往直腸、肛門方向推動。抵達直腸時,經由排便反射產生便意,並藉由腹部肌肉收縮、外括約肌與恥骨直腸肌放鬆,最終排出糞便。

從形成糞便到往前推進到直腸的過程中,必須經過層層關卡,只要有任何一個環節失常,都可能引發便秘。較常見的原因,主要與腸道蠕動變慢、肛門括約肌協調出現問題及腸道神經敏感度變差有關。


1. 腸道蠕動較慢

以腸道蠕動的快慢為例,由於大腸主要負責吸收水分,若腸道蠕動過慢、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太久,水分被大腸吸乾,就會使糞便過於乾硬、排出困難。至於為何有些人腸道會蠕動過慢?少部分找得到原因,例如有巴金森氏症,大部分沒有特殊原因,稱為功能性的問題。

2. 肛門括約肌收縮及感覺神經問題

此外,糞便推進到直腸這段後,由肛門括約肌負責「守備」,肛門括約肌協調出問題,也會引起便秘。多數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便意來襲又臨時找不到廁所,此時肛門外層括約肌即會發揮控制意志,阻止糞便排出,讓糞便繼續儲存在直腸。等找到廁所,括約肌放鬆,才能順利「解放」。但若忍便的情況過於頻繁,想大的時候沒辦法大,久而久之可能造成肛門內外括約肌收縮或放鬆的協調出問題,也會使直腸或肛門的感覺神經失去敏感性,最終導致無力將大便排出。

臨床觀察發現,便秘以女性及小孩居多,推測可能與公共廁所環境不佳,女性與小孩被迫忍便的頻率較多有關。

  
便秘檢查工具有限

   
至於病人便秘究竟是腸道蠕動過慢或是肛門括約肌的問題?國內目前尚未引進腸道蠕動快慢的檢測方式,所以也無從進一步探究病人是否確實腸道蠕動過慢,只能推測,並給予治療建議。而肛門括約肌的部分,則是有一種高解析度直肛壓力檢查,可以偵測肛門括約肌壓力、直腸收縮力及直腸肛門反射機制;如果檢測出患者便秘是由肛門壓力過大所引起,則可透過藥物或是認知行為療法讓病人練習放鬆。

目前臺大醫院已經引進高解析度直肛壓力檢查,除了用於檢測小兒科巨結腸症及解便困難患者之外,也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納入健康人,建立台灣本土直肛功能的標準值,未來若能廣泛應用於臨床,並擴及便秘患者,也許能讓便秘的診斷能更精確,更進一步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法。

國外還將磁振造影檢查(MRI)作為診斷便秘的工具之一,可以看出病人的排便過程中是哪裡出問題,例如是直腸角度問題或肛門肌肉過緊,可安排個人化的肛門肌肉訓練及放鬆。
  
  
需排除其他疾病因素

  
便秘原因又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找不到特別原因的便秘為原發性;有些便秘與疾病因素有關,例如罹患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糖尿病、鉀離子過低或是藥物副作用(例如部分精神疾病用藥),也可能引起便秘,稱為次發性的便秘。

便秘的原因既然如此多,醫師會依據病人的年齡、性別及病史,推敲可能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除了從便秘發生的時間、次數、頻率判斷之外,也會檢視患者身體狀況,例如體重是否減輕、是否有血便等,視情況安排肛門指診或是大腸鏡等相關檢查,以排除因腫瘤阻塞所引起的便秘。如果是年紀大的患者,也會考慮是否有其他疾病引起便秘。


 
圖說:起床後喝水,有助腸胃蠕動,幫助排便。

  
有便意勿忍
起床先喝一大杯水 多運動

  
若排除有特定疾病因素,便秘的治療首重「生活飲食調整」,因為長期使用藥物容易產生依賴性,造成不服藥就無法排便,因此,建議還是先從日常生活做起,養成一旦有便意就馬上去上廁所的習慣,配合規律的生活、適度運動、纖維及水分的攝取,特別是早上起床後可以先喝一大杯水。因為早上起床腸子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蠕動,此時,若可以喝下500c.c.的溫開水,可以讓胃腸反射、促進腸胃蠕動,對解便有非常大的助益。

此外,規律運動也很重要,因為人活動時胃腸也會跟著蠕動,可幫助排便,因為腸道的蠕動由自律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掌控,身體活動時會讓副交感神經興奮;相反的,如果長期處於壓力時,則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會抑制腸道蠕動,這也是為什麼人在緊張、壓力大時,容易出現便秘的原因。

從腸道解剖圖來看,腸道呈現ㄇ字型,糞便要從升結腸前進到直腸,必須「逆流而上」,才能完成任務,本來就不容易。ㄇ字型是腸道正常且最理想的狀態,由於腸子有延展性,長期便秘的患者,其腸道可能會因為糞便堆積而呈現M型或W型,阻礙糞便的推進,讓排便更困難。

 

直腸角度有問題也會造成便秘,所以也有人在如廁時利用一張椅子將雙腳墊高,抬高骨盆,改變直腸的角度,對順利排便或許也有幫助。


三大類治療便秘藥物
   
如果生活方式的調整改善有限,還是得使用藥物。但國內針對便秘的治療藥物一直以來都不多,醫師手上握有的武器很有限。一般來說可分三大類:


一、與滲透壓有關的藥物。此類藥物可把水分吸收到腸子裡,刺激腸道,幫助軟便及腸道蠕動。常用的軟便劑「氧化鎂」(Magnesium Oxide)就屬此類。另外還有一種小包裝的瀉藥,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晚上睡前泡水喝下,讓水分會因為滲透壓移動到腸腔,讓腸子裡的大便比較濕潤,體積也較大,把腸子撐開,可促進蠕動,隔天起床就容易排出。若這幾種藥物還無效,還可使用一種喝起來像糖漿的「杜化液」(Lactulose)幫助排便。臨床上患者常使用之甘油球(一般稱為浣腸),除了有高滲透壓吸水的作用外,也有局部刺激直腸黏膜,促進排便的效果。

二、幫助糞便形成堆體的藥物,例如車前子等植物膠類物質或人工合成之纖維質。這類藥物透過吸收水分增加大便體積,進而促進排便頻率,服用時要配足夠的水分,不然反而容易造成腸阻塞。

三、刺激腸子蠕動的藥物,常用的藥物如Bisacodyl、Sennoside、Castor oil等。這類藥物藉由刺激腸道黏膜,促進腸道蠕動。常見副作用包括腹部絞痛及水分流失、電解質不平衡,長期使用容易造成藥物依賴性,必須注意。

上述三大類藥物各有優缺點,需視每個病人狀況開立不同的藥物,且服藥同時仍應配合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避免長期倚賴藥物。


國外便秘新藥多 盼引進提升治療效果
   
近幾年國外的便秘治療有大幅提升,已朝向個人化的治療模式,透過精密的檢查揪出引起便秘的原因,並用更多不同機轉的藥物,解決病人解便不順的問題。

這些便秘新藥包括5-HT4促進劑、氯離子通道活化劑以及抑制小腸吸收膽汁等相關藥物,其中,抑制膽汁回收的藥物是一種全新的機制。理論上膽汁到迴腸後會回收到肝臟,此藥可讓膽汁留在腸子內,由於膽汁有兩大功能,一是促進腸道蠕動,二是有助於吸收水分,藉此幫助排便,如同滲透壓類藥物的功能。

此種新藥日本已經上市,目前國內多家醫院也正進行臨床試驗,預計收案350名病人進行雙盲研究,可望今年底完成。未來若引進台灣,便秘治療可望多一種選擇。

  
疑 惑 解 除 補 給 站

  
Q:長期便秘會不會造成大腸癌?

  
A:很多人擔心大便在腸道囤積太久,停留在腸道的糞便不斷刺激腸道黏膜,會不會引發大腸癌?理論上不會,目前醫學上也沒有這樣的論斷。雖然過去有研究發現,經常便秘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也高,但因果關係很難判定,也可能是大腸癌患者因為腸道阻塞而容易引起便秘。若真的擔心大腸癌,可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ector&aid=1799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