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肝膽腸胃科的長新冠 撰稿╱林姿伶(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兼任主治醫師) COVID-19橫掃台灣,至西元2022年11月底,台灣2千3百萬人口中,累積確診數大概820萬,約莫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感染過。診間也常有病人主訴為感染後的噁心跟腹瀉,遲遲沒有好轉;也有全身無力、或咳到胃食道逆流跟胸痛的病人來求診。 因為最近「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long COVID)是熱門討論話題,所以不管是醫師或病人都會想到這個可能性。但是,真的有「長新冠」嗎?要多久才會好?要怎樣才會快點好?一直以來都是醫師跟病人想知道的。 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 根據一篇涵蓋5萬3千名成年人、其中有4千位感染者的法國研究,感染COVID-19的患者,860人在感染後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有症狀的感染者中,10%在一年過後都還有持續的症狀。 一般而言,長新冠的診斷約莫在感染日後的3個月內,而臨床上我們認為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無法以其他原因解釋,就可以懷疑為「長新冠」。而長新冠涵蓋的症狀非常多,排名前十為:失憶、睡眠障礙、顱神經異常、嗅覺喪失或味覺減退、關節痛、心悸、呼吸困難、感覺障礙、注意力集中障礙、皮膚病。 而根據一篇美國涵蓋1萬6千名感染者、其中有2千4百位長新冠患者的研究,女性跟年紀較大(40歲以上)的感染者比較容易發生,而在感染前注射完整的疫苗看來可以減低長新冠的風險。而另外在英國,針對32萬名受訪者、其中2千8百位先前感染COVID-19之後又追加疫苗的病人,長新冠的盛行率似乎有下降的趨勢:打一劑已有統計上的意義、打兩劑能進一步下降、之後每周下降0.8%。 腸胃道相關症狀較少 其實從常見症狀可以看得出來,長新冠多半為腦神經系統以及免疫相關疾病,腸胃道的相關症狀,像是噁心、腹瀉,會演變成長新冠的大概只有7.5%跟4.8%,而且99%都會在一年後消失。當然,在感染人數眾多的情形之下,累積起來的數量也是很可觀的。而且一些像是咳嗽、胸痛、心悸、肌痛、腦神經異常、感覺障礙、發燒、虛弱、睡眠障礙等長期症狀,或多或少也會衍生出一些跟肝膽腸胃科有關的疾病:比如說,咳到胃食道逆流跟胸痛、心悸等,到底只是單純長新冠引起的併發症,還是有新發生的疾病?有肝炎病毒帶原的病人,發燒、虛弱、睡眠障礙持續的時候,是否同時有肝炎的發作? 因此,臨床上可能就有兩大類的作法:支持療法或是尋找其他可能的病因。 一般而言,即使是跟COVID-19感染的因果關係非常的明確,臨床上也多會先以侵入性低的檢查排除一些常見病因,比如說:新的感染、心肌梗塞或心肌炎、肝炎發作、常見的惡性腫瘤、憂鬱症等等。如果這些初步的檢查無法找到COVID-19感染以外的原因,就會先觀察跟症狀治療,同時建議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飲食、以及運動。 長新冠難診斷 應避免過度侵襲性檢查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目前還沒辦法靠抽血、驗尿或照X光來確定long COVID的診斷。甚至,連造成long COVID的原因都不清楚。目前的研究顯示了幾個可能的病因,像是刺激免疫系統造成的紊亂、COVID-19病毒引起的微小血栓、以及腸內菌的長久改變等等,但是,大多數的研究結果都傾向應該不是單純的某個病因引起,也許是多因子造成的疾病。而如果診斷方法無法絕對確立、甚至連病因都不了解,治療跟檢查的開發當然就受限。 雖然文章一開始提到了常見的long COVID症狀,可實際被報告的症狀超過200種。即使是鼎鼎大名的相關症狀:疲倦跟腦霧,也幾乎沒有可以確立診斷的方法,甚至連測量的方法也不客觀。病人常常奔波於各大醫院跟診所之間,也嘗試了各種中醫、西醫跟民俗療法,不過其實效果有限,也不確定到底是治療有效還是只是症狀到期就自然消失。在更有證據力的臨床實驗結果揭曉前,對於治癒跟確定診斷的渴望其實是可以了解的,不過還是要避免過度侵襲性的檢查或過度昂貴的「治療」,方為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