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與版權所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 AI輔助超音波揪出肝癌,未來可期! 諮詢/粘曉菁(本會執行長、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撰稿/李宜芸 AI已逐漸深入人們生活各層面,近年醫界戮力將AI結合影像檢查,期望成為醫師的好幫手,協助早期發現癌症,不漏接 圖說:超音波是早期發現肝癌的利器。 相較於其他消化系癌症以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或者內視鏡的影像揪出腫瘤,肝癌則仰賴超音波影像來做早期篩檢及診斷。 台灣在肝臟影像研究及篩檢領先世界。根據研究,肝腫瘤的超音波敏感度為82%,雖略不及電腦斷層的90%與磁振造影的85%,但因為方便快速、無輻射的優勢,因此於診間廣為運用,專業的醫事人員可根據超音波結果初步來判斷良、惡性肝腫瘤,以決定是否要進一步檢查。肝腫瘤包括膽管癌、肝細胞癌、大腸癌肝轉移、肝臟水泡、血管瘤、局部結節性增生、脂肪不均勻分布等良惡性,合併評估肝臟病變的嚴重程度等病因,更精準規劃治療計畫。 超音波診斷肝腫瘤 AI訓練難度高 不過,超音波以黑白為主的影像呈現,以及肝臟較大、位置在肋骨下方,造成超音波檢查時容易有死角,且沒有明確的定位與邊界;對比甲狀腺本身器官小且貼近體表,超音波影像不會產生死角,另外有氣管作為標的物,可以判斷出是左側或右側的甲狀腺;超音波診斷肝腫瘤的難度高很多,因此高度依賴有豐富臨床經驗且技術精良的醫療人員,才易做出正確無誤的判讀,也增添AI學習與判讀的困難度。 目前為止,醫學影像的AI研發,都是先從非即時(non-real time)影像著手,讓AI學習判斷病灶為良性或惡性。超音波肝腫瘤的AI研發也是先從非即時影像切入,接著才研發即時(real time)影像自動偵測與判讀技術,希望AI能協助醫師在做超音波時判斷病灶的良、惡性。 即時偵測肝腫瘤良惡性 目前肝腫瘤自動偵測AI研發,首先收集臺大醫院約6000張良惡性腫瘤影像,讓每一張的病灶由超音波專科醫師進行腫瘤標定,而後進入機器深度學習,選取不同AI運算模式進行訓練與模式優化。 未來醫療人員執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時,只要打開肝腫瘤AI,即可在超音波螢幕上,立即偵測疑似肝腫瘤位置並進行腫瘤良惡性分析,直接顯示在超音波影像上,不影響超音波執行,也不需要另外儲存影像後再進行分析;讓檢查者看到一個疑似惡性肝腫瘤時,能有一個訓練良好的AI分析協助醫師診斷,彷彿有位權威教授在旁指導,讓病人的治療規劃安排更加精準與便利。 圖說:超音波自動偵測肝腫瘤AI,可即時顯示疑似肝腫瘤的位置,並判讀良、惡性風險。 AI助肝癌篩檢 值得期待 肝癌診斷是極少數不一定要做病理切片即可確定診斷的癌症。超音波因為快速便利又沒有輻射,是早期診斷肝癌的主要工具,宛如肝臟的聽診器,當超音波發現肝腫瘤時,即可安排CT或MRI等影像檢查確診,不一定非得取得肝腫瘤切片才可診斷治療。因此,研發肝腫瘤AI判讀良惡性的目標,第一步即希望準確度能比擬CT或MRI,期盼經過分析模型不斷優化提升,未來可以超越CT或MRI的診斷準確度。 另外,超音波自動偵測肝腫瘤AI的角色仍為協助醫師進行診斷,無法取代專業醫師的診斷,原因是受限於肝臟器官大且被肋骨遮蔽,超音波探頭難以一個位置、一個角度看穿全部肝臟,需要有良好訓練的執行者進行專業臨床操作,若遇到疑似肝腫瘤時,即可讓肝腫瘤AI進行判讀協助。倘若操作者非專業訓練醫療人員,隨意讓超音波探頭停留在大血管的切面,讓AI進行判讀,極可能誤判為良性肝腫瘤(如肝水泡)。因此,超音波執行者的專業能力,仍為肝臟超音波檢查準確與否的關鍵,AI只能協助醫師診斷,並不能取代醫師。 目前研究團隊將開發出的肝腫瘤AI命名為「iGood Liver」,雖已取得台灣、中國與日本等國專利,但如同AI破解棋盤的能力一樣,研究團隊需要繼續精益求精,持續增加更多影像資料,並與其他專家合作研發,希望提升肝腫瘤AI判讀的準確度,並同時縮小AI分析硬體設備尺寸。快速且無輻射的超音波是肝癌早期篩檢的利器,期許AI能夠在醫事人員進行複雜度極高的肝臟超音波檢查時,協助自動偵測並精確判讀肝腫瘤的良惡性,以便快速安排病人進行下一步醫學影像檢查與治療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