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言﹞MIT v.s 好萊塢! 電影題材對觀眾買票入場的影響
2013/06/11 14:51:18瀏覽578|回應0|推薦1

    台灣人愛看電影聞名世界,自1950年代為配合政府政策的政令宣傳電影起,台灣電影產業持續不間斷的發展變革。1980年代台灣電影界起了新電影運動,新生代電影工作者與導演們以貼近現實生活的寫實風格,創造台灣電影業的一波改革潮流。然而風光之中,部份過於自溺的影片內容開始對「新電影」這塊金字招牌造成影響,票房失利及香港與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支持者對於台灣新電影的藝術主軸而起的輿論大戰,使得這股運動停止於1980年代末。

然而,如今台灣的映演市場是好萊塢前十大海外市場,壟斷市場高達八成之多,甚至有評論家於2003年發表「台灣電影已死」的感慨,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進電影院」等同於「看好萊塢」電影。其中由來,可以從電影題材方面找到解釋。

現代生活娛樂多元化,太多簡易且可隨手捻來的娛樂方式充斥在身旁,比起電視或網路,進電影院這類相對高價且不便的娛樂地位卻始終不曾動搖。目前台灣觀影人口以十九至二十九歲學生及青年族群為主,電影做為休閒活動,好萊塢電影以動作片為大宗,將故事內容簡化加速觀眾入戲,高潮迭起的敘事風格則不斷刺激觀眾情緒與感官;電影院透過硬體與放映設備,為觀眾創造了感同身受的觀影情境,而好萊塢電影對於高科技的運用,正好結合電影院空間中的科技特質,讓觀眾在其中幻想、宣洩,並暫時離開現實生活。

那麼台灣電影少了什麼?雖被評為已死,台灣的電影工作並沒有在這樣的市場中被打壓放棄,反而更致力於找尋新題材新出路。2008年《海角七號》破天荒的5.3億票房,為台灣電影帶來復興的希望,接下來2010年的《艋舺》以2.58億票房迎來隔年勢如破竹的台灣電影天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賽德克‧巴萊》上下兩集、《雞排英雄》共四部電影票房破億,佔2011年電影市場的17.5%。但這股氣勢並未持續到2012年,進入全年十大賣座的台灣電影只有《陣頭》一部,加上該年台灣電影在年終大事的金馬獎中表現不如預期,現實又再次對台灣電影潑了一桶冷水。

這仍與題材脫離不了關係。大部份台灣電影題材與地方性息息相關,且台灣本身的地理條件因素更是限制住此地方性的表現,很多時候整個故事只將焦點放在某一地、甚至只是一條街上,如此內容通常難以引起觀眾共鳴。再者,台灣新一代導演作品著重於「創作」的劇情類電影,以拍攝自己想拍攝的為前提下,很難出現大場面電影,與好萊塢的大手筆相較,對觀眾的吸引力減弱不少。

        好萊塢坐鎮世界電影龍頭,市場大、資金多,長年發展的成熟製作手法加上開發更多新題材的積極性,讓好萊塢電影能將任何題材重新包裝成各式類型的商業電影,如果能搭配知名影星參與演出,作品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是屢戰屢勝。這也正是目前台灣電影所缺乏的創意性,故事背景重疊性高、個人主義太過濃厚都是阻礙觀眾買票入場的理由,如能以更寬闊的態度多加嘗試各種題材,這是非常值得當今台灣電影借鏡的。


本是作業。用不到了,故公開於此。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shioK&aid=774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