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1/29 01:48:17瀏覽2003|回應1|推薦11 | |
BBC中文網刊登了一篇報導關於一則對印度料理批評的推特所引起的種族歧視爭議(原文『美國移民:美食保衛戰引發種族歧視大辯論』),事件起於美國國際關係學教授湯姆·尼科爾斯在推特上了嫌棄印度料理後收到各方從尼科爾斯自身品味到種族歧視等批評與討論,事後尼科爾斯承認自己只吃過美國及英國當地印度餐廳裡的餐點、未真正在印度吃過印度人實際入口的食物。我們都知道,當一個國家的餐點要在另一個國家落地生根的發展都必須要多少配合當地習慣的口味做些許修改,甚至發展出新的樣貌,像是偽湘菜左宗棠雞與英式印度咖哩雞,如果只吃過這類經改良過的異國料理就對該國料理全盤批評,又或是不喜歡某國料理就是對該國歧視,網路上熱烈討論,大家自己心中想必也有一把尺。 這篇文讓我想起昨天我到印度移民區購買刺繡用的布料後在附近隨機選了一間印度料理餐廳午餐的事。據說印度料理是英國人最愛的食物,愛到把其中幾項據為已有對外宣稱那是英國料理,於是印度餐廳大街上輕易可見,印度人還是英國移民裡的最大宗,在滿是印度裔工作人員的餐廳裡,吃到的應該不會與正統差異太大吧? 可惜在英國住了一陣子後我仍舊對印度料理陌生,不只是先前在台灣從未吃過,還有總類複雜的香料與口味,光看菜單就眼花撩亂,完全不知道該怎麼點餐。最關鍵的一點是我不吃辣,印度料理的辣是有名的,擔心一不小心點錯了,到底吃還是不吃也是個問題。 幾次在印度區的嘗試後,我驚訝的發現原來印度料理那麼甜。那可不是普通的甜,連我這嗜甜的螞蟻人都會倒退三步,甜到我眼神都死去的甜。先前與一位日本好友在某英國化的印度料理用餐聊天,當我驚訝於桌上的印度烤餅竟帶有些許甜味時,日本好友則早就習以為常似的為我解釋印度人好糖,調味走重甜風格,當時的我還懷疑心思應該都放在香料上的印度人可以把料理弄得甜到哪去?能比吃麵加砂糖的泰國料理甜嗎?豈知這樣的我真是太天真。印度料理是真的甜。還記得人生第一盤在印度移民區裡的咖哩,甜的我血糖飆高,甜的我叫媽媽,甜的我吃完頭會痛,步出店外路過一間印度甜點店竟然還感覺到一陣反胃,這些都是我在台灣時不知道的,也是當我分享後身邊台灣的親友們回應先前所沒聽說過的。 有了幾次經驗,印度料理之於我不是咖哩太辣就是太甜,這樣的口味讓我不敢說自己喜歡印度料理,畢竟真是不習慣,但我也同樣相信印度地大物博,料理一定不會只有咖哩一種,像是某是看到隔壁桌點的鐵板雞腿排看起來就很美味,我只是在複雜的菜單中迷了路,只要持續嘗試一定可以發現自己喜歡的菜色。 於是時間來到了昨天下午,冬季冷天又下著雨加上平日白天,總總對餐飲業不利的條件全碰在一起,我隨機選了一間店,裡面只有一大桌英國人正在把感恩節與聖誕節合起來慶祝。同樣的我再次眼花於菜單,本來想請店員推薦卻遇上了一位很沒耐性卻很知道如何對待觀光客的店員,見我對菜單滿是不解只是簡單問我吃多辣、要雞肉還是羊肉、配飯還是印度烤餅,然後就擅自幫我決定了。我想我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什麼,紅色的咖哩帶有淡淡的椰子味,甜味比先前吃到的所有餐點都降低了許多,不膩、吃起來不負擔,肉塊不乾柴還給的大方,烤餅熱熱的吃彈牙有嚼勁,還有股淡淡的蒜香。就在我以為終於找到適合我的印度料理後的幾個小時,我開始嚴重腹瀉加上脹氣,折騰了好幾個小時一直到隔天才改善,或許是對裡頭某樣香料過敏吧。 我不知道我到底喜不喜歡印度料理,但我確定這與口味有關,而不是我對印度這個國家有什麼偏見。我並不會說討厭某個國家的料理就是歧視該國,但我還真遇過因為歧視該國就全盤否認那個國家的料理,例子還不少。 身為一個亞洲人一輩子受到的歧視一定不會少,很多時候那種歧視無法直接表現,間接就轉個彎成了對食物的批評。我先前租屋處的樓友就不只一次當著我的面批評亞洲食物很"噁心"、我煮的料理都很"噁心",也見過別人分享被房東告知把亞洲食品與調味料通通收進看不到的地方、不要讓他的廚房變成"中國超市",當然發生在我身上次數最多的是關於吃內臟。我們吃內臟,內臟好吃,而且一頭動物可以吃的部位全部好好利才不是浪費,但這對很多英國人而言並不是這麼回事,對於吃內臟的看法,我的寄宿家庭媽媽毫不掩飾的表示「那是你們落後的亞洲人才吃的東西。」,又或是我的英國朋友在將我介紹給他的朋友時說道「他們竟然吃雞心!」來試圖引起對方「你們真是野蠻落後」的評語。一開始的確會對這樣的言論感到不舒服,畢竟只是各地飲食習慣與文化不同,有必要用如此態度看事情嗎?後來習慣後反倒有些同情他們,很多抱持這樣心態的人對飲食的態度是極為封閉的,他們一輩子可能就只會吃某特定食物,永遠都沒有辦法體會不同種類料理的美味。 我自認是個對食物很開放的人,品嘗當地料理一直都是我旅行時的重點,我相信在飲食上入境隨俗,到什麼地方就跟著當地人吃,並沒有一定要吃亞洲菜或出去玩至少還是要有一頓吃亞洲料理的要求,因為我覺得要貼近這個地方,食物是最容易的方式,食物反映了生活也反映了當地人的態度,而那正是我出外旅行時最想接觸的。我爸是個標準的亞洲味,吃不慣亞洲以外各地區的食物外也抗拒嘗試,這樣的他去年到英國時過得很辛苦,成天不快樂也對這個國家充滿嫌棄,這樣的他就是歧視英國嗎?也不能這麼解釋吧,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飲食的歧視一直都在且影響重大。 曾經讀過一篇中國人抗議來自他國歧視的文章,裡面提到之所以到處都有中國城,還不就是該國不能接受中國文化,歧視他們的人也歧視他們的飲食,不得已他們才只能選一處地建立出自己的樣子,在那裡他們的文化是可以抬起頭來的。 這樣的言論聽起來好像有些互相歧視,都是捍衛自己的樣子卻忽略了用開放的態度接納別人的樣子,如BBC文末所提的歐美人對亞洲料理有偏見,華裔移民同樣也常調侃英國菜都是黑暗料理,很多我在台灣遇到的人一聽聞我住在英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食物難吃,還有不少人把到英國可以自然減肥當成不敗笑話講個不停,有那麼嚴重嗎?我到英國後還胖了呢。 隨著移民與全球化,英國料理融合各地特色後總類越來越豐富,口味也不若大家印象中的單調無聊,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英國人願意走出他們窩了一輩子的小酒館到外面嘗試其他各國料理,只是一樣米養百樣人,料理這種東西就像哈密瓜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那是口味的問題,要連接上種族歧視我想還是言重了。 但不可否認的,歧視一直都存在且永遠都會存在,到底是歧視國家所以連帶歧視料理還是歧視料理所以歧視國家,如同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怎麼都沒辦法說的準的。吃飯是種享受,美食可以療癒心靈,何不就敞開心胸沉醉在自己喜歡的食物帶來的幸福感裡就好?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