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名:壞女孩
原文書名:The Wicked Girls
作者:艾莉克絲‧瑪伍德 (Alex Marwood)
譯者:王瑞徽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14-03-31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如果那痕跡是他人強加的罪呢?
兩個12歲的女孩被封上「全英國最邪惡的女孩」稱號,因為她們被指控虐殺一4歲小孩。
媒體瘋狂的報導與指責她們,卻沒有人願意真正去理解其中發生了什麼事。
在龐大體制之下其實也是受傷者的兩人,賠上了一輩子,卻怎麼也逃不掉數不盡的指責。
那樣的感覺,身為旁觀者的我們也能感覺絕望。
不可否認的,媒體早已佔盡我們全部視野。
媒體被喻為高尚的『無冕王』,在於它能幫助人民瞭解問題、為公眾發生,還能對政府有所制衡,長久以來因媒體揭發的不義是不計其數。
不可否認的,媒體也是人。
只要是人,都會有立場,都會有所操弄,明明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明明存在太多選擇性,卻無奈的發現每個訊息後面都有其立場。
且並非都是善意。
有人說,媒體重的只是新聞性、只在乎是否有觀眾,一篇報導是否公義早已不是需要追求的了,每個被推上前線的人,又或者,曾經被揭發出的不義實質上也許存在著太多不被人知或沒人想知的冤屈,在人們只關注於媒體呈現的面像或自己願意正視的面向,風波過了後只是被深埋起,到底其中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後來怎麼了,沒人關心。
因為群眾總是嗜血的,他們只想快速的求得一個解答,這時候單純只需要指定一人出來當替死鬼就好了。
如此習性加深了媒體中的暴力,但風波對他們帶來的影響卻是一輩子的,像永遠解不開的鍊條,緊緊扣住。
說起來,《壞女孩》不算是一部犯罪小說,是以犯罪為題材包裝起對人性的反省。
作者從媒體暴力出發,透過這個故事回歸讀者自身,詢問當群眾放棄思考而將表面視為答案時,我們會變得多麼可怕。
或許能坦蕩的表示活的像自己就好,無奈欲加之罪還是充斥於生活中,那是種不得不。
無奈。
身為專業記者的作者,在這本處女作裡就有如此出色的表現,不但讓出版社與之簽下三本書合約,之後的作品《The Killer Next Door》還得美國亞馬遜書店讀者五顆星的最高評價,然而如此的光榮卻因擔心寫作會被同事當成長不大的小孩或愛作白日夢的傢伙,所以只敢私下進行並以筆名發表。
現實生活中的他人看法到底重不重要?這很簡單就可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