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30 08:41:54瀏覽309|回應0|推薦0 | |
卑瑪師兄對唯識學的註解,平實深入,令人讚嘆不已。對
慣讀白話文的近代學人來說,真是一大功德。 由於卑瑪師兄的文路清晰,同是以緣生法角度釋說唯識, 卻有鐘鼓之效。多年來個人讀經當中難以釐清的幾個階段 ,似有豁然之思。於此簡列管窺之見,一為附麗,二請斧 正。 * * * * * * * * 六識當中,真正惹麻煩的是意識。前五根「觸」五塵牽引 出的五識,本身不會分辨美醜、悅逆、香臭、甘苦或麤滑 ,非得心意識伴隨「作意」以後,才開始「惹禍」。 祖師教說止觀。其中「止」的真正標的之一,就是停止這 「意」的「造作」。如果能做到這一端,五蘊中的「色」 「受」「想」「行」四蘊才有可能被浮顯、辨識出來,才 有可能進一步初探「五蘊皆空」一語的涵意。 一但對意根的動作能有一些控制能力,能不讓它「隨意」 (請勿挑剔語病)「作意」了,才有機會在禪定修習過程 中進一步不教六根和六境相互協同涉入,進而動起六識。 經上說『入無想解脫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能觀六境離 有。 換句話說,要滅貪瞋痴,先必知見清淨。 想要知見清淨,得先入無想解脫門。 入無想解脫門的前行是諸蘊(五蘊)無作。 諸蘊無作的基礎就是要止息心的造作。 值得進一步強調的是,三毒滅盡不能和「斷執」劃上等號 。滅三毒的同時「住空性平等見」,才能在離能所我執諸 見上著力。 到這個階段,清淨七識才算生起。 我猜,懂解到這個地步,讀下列的經文,可能可以開始了 解「根」「識」分別所在了。 復次離我見已。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 何以故。由因緣故。而生諸識。即彼因緣。及所生識。皆 悉無常。以無常故。識不可得 識蘊既空。無所造作。是名無作解脫門。 入是解脫門已。知法究竟。於法無著。證法寂滅 頂禮三寶。敬禮仁者。 * * * * * * * * 註: 1. 六境:色身香味觸法。 2. 本文是自己依第 120 號討論主題內容參讀《法印經》 的筆記。 本文於 2003/05/01 發表於《聯合網棧.心法》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