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25 16:42:12瀏覽2035|回應4|推薦51 | |
《圖片說明:台大的天文數學館,未來的中研院天文所、數學所,台大數學系》 Subject:不可勝數人物誌有感 回應了Euler和Euclidean後,最近看到了在本期的《科學人》雜誌,央研院研究員李國偉研究員在其中發表的一篇『掙脫數學期刊的緊箍咒』,點選數研所的網頁,自己不得不提醒了自己,今年(2007年)是Euler的300冥誕,也是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的《幾何原本》發刊400週年,中研院數研所特別為紀念開啟中國數學交流的重大意義,在本月(11月)的10、11兩天,舉辦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四百週年研討會以玆紀念。 『掙脫數學期刊的緊箍咒』提到了去年費爾茲(Fields medals)得得主陶哲軒(Terence Tao)在web2.0風氣下展示另一種的平台--部落格,期待數學能因為如此而變得更可親,而不只是期刊而已。一直來參與wikipedia,並為wiki主持計畫的陶哲軒,他的部落格(http://terrytao.wordpress.com/)在今年2月開張,另一位得主高爾(Tim Gowers)也在9月開始經營他的部落格(http://gowers.wordpress.com/),成為掙脫數學期刊的緊箍咒的示範之一。 陶哲軒的What's new(http://terrytao.wordpress.com/)讓珠兒看了非常開心,從中發現了許多好玩的事物,雖然他得Fields medals的那篇論文The primes contain arbitrarily long arithmetic progressions,以我的能力無法進一步了解,然而能在期刊之外,有機緣能看到一個活生生的自然想法在其中顯現,真得很難得。陶哲軒所寫的文章用字,在鎂光燈的焦點中顯得稚嫩且陽光,一個天生的才子正面看待事情也能深入解決,這樣的遭遇顯然與同期得獎的Grigori Perelman差異甚大...想想,當初陶哲軒如果生長在台灣,也許早就被制度啃了,就算直升大學,要培訓這樣人才的最佳的辦法還是送出國~~這是目前台灣的高等教育模式。 從另一方面來說,有了部落格,數學真的有辦法如實可親嗎?部落格的好處,除了文題的限制少外,也在於與作者的貼近,李國偉先生的的想法宛如科普當初的推動一般,讓科學可親且讓人接受,進而深入了解。但環視身邊的科學普及書,數學仍因為他的抽象的方正,不符合人性而難以被一般讀者接受。也如同當初洪老師之所以攻讀數學史,也是起因於數學的高度抽象難以被學生接受,而希望因為有數學史的協助,讓數學能更可親,這樣的方式雖然成效卓著,卻不可諱言的因為歷史的關係,讓一些精於數學的人無法接受閱讀歷史的荼毒而變得混亂...而今數學的學習與發展,更在各類均高度發展下進入瓶頸。...部落格的確可親,然而他對數學的學習是否能有另一番的影響,還是只是為了人們熟悉的"跨領域"的出現而運作...只能有待保留,並持正向態度。 當我們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數研所是在政府遷台前就成立的所,甚至後來的資研所(66年籌備,5年後設所),統研所(69通過,76成立)也從中分支開來繼續發展,數學作為科學之母的腳色目前扮演得非常稱職,然而身處置人群中,更不免有人的因素在。人們在面對純粹的數學,往往以能不能為他領域之人所見為主,如果沒有就不是數學。人群中,數學失去了本我,人也是(舉例來說:見到一個人,一般人除了看到外貌外只會說:「你是做什麼的啊?」,鮮少想知道一個人的本質是什麼),在此人性是虛假的。數學更是如此(舉例:人們會問:「數學幹麻的?和什麼領域有關?除了這些話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可言...」。尤其在科際間分化已經太過厲害的現在,數學雖然提供支撐了各領域的基本元素,更在多領域讓人予以予求,然而無任何外顯與相對應的支持助因下,更讓自己陷入死胡同中...無法實質生存也代表未來的虛蕪與死亡,存在於最基本的位置卻也更顯得是空虛。 如今,天文所與數學所將相互合作,天文數學的發展或許可以卓越,然而對數學界整體而言或許偏廢,難以顧及其他領域的需求以及自己的發展...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也許也只能留待未來~~ p.s.珠兒今天胡言亂語一堆,腦袋瓜在混亂的地方也許再也清楚不了,請原諒一個人長期待在沒有經濟或其他支援的環境,沒事有可能在網路上受到攻擊,以及經常性頭痛的人...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