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柳琴戲 旋律高亢多彩
2022/01/24 14:42:01瀏覽159|回應0|推薦0

 源於清乾隆時期的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後腔」等,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學、藝術等價值。因用柳葉琴伴奏,也稱「柳琴書」,以魯南民間小調「拉魂腔」為基礎,受當地柳子戲的影響發展起來的。形成的時間應該是清朝道光至咸豐年間,距今200年左右。

 清乾隆年間,災情不斷,災民乞討為生,部分人就用「唱門子」的辦法代替「叫門子」,這就是「拉魂腔」的初級形態。柳琴戲的音樂唱腔是在花鼓、肘鼓子、四句腔、溜山腔、鑼鼓衝子等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全部唱腔由基本腔、色彩腔和民歌小調三部分組成。

 基本腔是柳琴戲唱腔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柳琴戲唱腔的主體,它是由種種上句腔和下句腔在傳統習慣和基本規律制約的前提下,再加上在下句腔後的「拉腔」組合而成。在傳統的柳琴戲唱腔中,雖然是同一種板式,同一段唱詞,不同的演員則有不同的唱法,甚至是同一演員、同一唱段,每次演唱的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柳琴戲的基本腔大多是不定型的,有些藝人之所以把柳琴戲又稱之為隨心調、怡心調,原因就在於此。

 色彩腔雖然比較短小,但卻是柳琴戲唱腔中風格獨特、旋律高亢,比基本腔更具歌唱性的唱腔。它還吸收了流行區域內各地的民歌、小調,從而使柳琴戲的唱腔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使柳琴戲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域色彩。

 柳琴戲的角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如小頭、二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大生等,小頭即閨門旦,二頭即青衣,二腳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頭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身段特技有鳳凰展翅、踩席頭、蹉四步、門腋窩、壓花場、鴨子扭等。

( 在地生活大陸港澳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dn011346&aid=1714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