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3/16 11:13:56瀏覽579|回應0|推薦1 | |
小時候,每逢初一、十五、隨母親上佛寺進香,拜佛時常唸「南無阿彌陀佛」,求菩薩保佑。 當時有點困惑。南無?南方沒有這尊佛?可是對其他的佛或菩薩也唸「南無某某佛」,「南無某某菩薩」。難道所有的佛和菩薩都不在南方?當然不是,可是也沒求甚解。後來網絡查詢,才大致了解其意義。 佛教起源於印度,原始經典多為梵語,譯成中文後,多少會失真。不同文化語言的用詞難以精準對應,這是任何翻譯先天的限制。回到原來的梵語,比較容易了解其原意。 「南無阿彌陀佛」的梵語是「Namo Amitabha」。 Namo的原型是Namas,鞠躬,禮敬之意。印度的「雙手合十禮」Namaste,就是namas(禮敬)+te(向你)。 Amitabha是佛的名號,音譯「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大乘佛教淨土宗的主要信仰。 mita是「測量」(似英文的measure),a是否定前綴詞「不」。合起來amita是「不可測量」,或「無量」。 abha是「光」。 所以,Amitabha的意譯是「無量光佛」。 Amitabha還有另一形象Amitayus。後綴詞ayus是「壽命」的意思,意譯為「無量壽佛」。 「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都是同一尊佛的不同名號。前者為音譯,後二者為意譯。 有人簡稱「阿彌陀佛」為「彌陀佛」,這是不對的。因為「阿彌陀」是「無量」,改成「彌陀」就變成「可量」,豈不神通盡失? 依不同的信仰追求,佛或菩薩有兩類形象,智慧和德行。智慧形象一般是在家形象,呈現沉思的禪定座像;德行形象則偏向出家形象,表達救苦救難,一般呈現接引站像。 佛教在中國的兩大宗,禪宗修行追求智慧;淨土宗信仰祈求菩薩保佑。 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的造像通常是穿著僧衣的禪定座像。無量壽佛則是穿著金碧輝煌的立像。 供「西方三聖」時,中間是穿著端莊的阿彌陀佛,右邊(左脅侍)是慈悲的觀世音菩薩,左邊(右脅侍)是智慧的大勢至菩薩。 梵語中譯 大部分的佛經是在五、六世紀之前翻譯成中文。當時用詞的涵意,現在多少已經有些變化,讀經不太容易懂。例如《般若心經》中的「色」,不是現在一般人所理解的「顏色」或「情色」,而是指「物件」,看到的東西,聽到的聲音,聞到的味道等等。 梵語和英語都屬於「印歐語系」,字源相近,翻譯時意思比較貼近。有時上佛學講座,聽得一頭霧水,看了英文解釋反有助理解。但是,精通梵語佛學的人並不多,網上有些解釋也不知是對是錯,只能做合理的參考。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