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公布2月失業率為5.76%,較1月小幅上升0.08個百分點,雖然經濟數據指向景氣回溫,但失業率不減反增。主計處分析原因,失業率調查是在農曆春節之前,而在農曆春節前有部分臨時性或季節性工作結束,使得失業人數增加、失業率上升。
主計處同時也說明,年底要達成失業率降至5%以下的目標,失業人數要比2月減少7.8萬,就業人數要比2月增加21.7萬人。21.7萬人的數據,相較於目前媒體報載哪一個廠商釋出幾千人工作機會云云,實在還有著天與地的差別。不過,就業增加21.7萬人,也非天方夜譚,但要壓縮在10個月內完成,就成了艱困的目標。
從2001年後來看,只有2006年年底就業人數相較當年2月增加超過21.7萬人,不過,當年的經濟成長率是5.44%;而目前,預估今年的經濟成長率
才4.7%,因此在景氣的條件上,要在今年底增加21.7萬人,本就不是容易的事。再則,由於景氣未穩定,因而此時廠商增加雇用人手,也還不是普遍性的情形,訂單的增加,大都還是以加班或外包因應。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上星期簽署美國國會所通過的一項規模達176億美元的促進就業法案,希望能夠降低高達9.7%的失業率;其中一項重要的規定是,僱用失業人員的公司可以享受臨時性薪資稅減免,即資方在今年底前僱用失業至少兩個月的人員,就不必向政府繳納6.2%聯邦薪資稅。如果那些員工一年後仍留在工作崗位上,資方還可獲得1,000美元抵稅額。
我們認為在這個景氣復甦初期,廠商對於雇用人力仍有疑慮之際,給予一些促進就業的誘因,應是不錯的方法。從近一年就業人數增加較多的行業部門來看,住宿及餐飲業增加5.2萬人最多、金融及保險業有2萬人、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1.7萬人、農林漁牧業1.7萬人;其中住宿及餐飲業的增加應與觀光客人數增加有關,金融保險業與金融寬鬆政策有關,醫療社福則是一直都在增加,要不是法規的僵化,增加幅度應不只如此,而農林漁牧業的增加應只是暫時吸納其他產業失
業的現象。隨著金融政策逐漸退場,醫療社福也不可能在短期因為法規鬆綁而大幅吸納就業,而農林漁牧業調節功能可能逆轉釋出人力下,未來欲單憑這些產業既有的趨勢,促成就業增加21.7萬人,恐怕是不可能的任務。
過去,在景氣與不景氣激盪下就業人數變化最大的製造業,近一年來就業人數只增加1.9萬人,遑論與2006年全年增加8.8萬人相比,這樣的增加幅度,甚至比2003年SARS作祟時增加的3萬多人還少。對照於製造業生產指數已創新高,但就業回復卻仍如此溫吞,其中,除了上述所提景氣與訂單能見度仍有限外,近來一連串新規定,包括安胎假、健保費用調漲等等,都使得企業在雇用正式員工時,多所疑慮。當然,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歷經不景氣後,大概只有一半的被解雇者可以回到職場,這其中,雖有被新進人員取代者,但被企業自動化及效率取代,更為其大宗。
美國促進就業法案的薪資減稅措施,就是在分擔景氣復甦初期企業增聘員工的風險,以促進其提前雇用的意願。從上述的數據變化來看,欲達成21.7萬就業增加
的目標,製造業用人疑慮不除,是沒有機會的。給一點短期提前雇用的誘因,及勞動條件彈性措施,是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