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最迷人的地方
2006/06/24 14:04:15瀏覽1604|回應0|推薦13

如果你對台北的政治紛爭感到苦惱;如果你對陳水扁的言行舉止,感到可恥無奈;如果你對台灣的教育改革,感到心煩意躁;那麼我建議你不妨時不時的去看一下聯網的地方新聞。

當台北的政治、教育、和金融,被那些混蛋們搞得亂七八糟的時候,不妨到地方版來看看真正草根的台灣人,是多麼的可愛。你看有人花了六年的時間才發展出來的農業技術,如果專利,原本可以給自己帶來驚人的財富,卻無私的奉獻出來,造福果農;還有山地鄉的幼兒班畢業的親子同樂,一個小學校長為學校畢業生保管讚美卡和日記到五年和十五年後的貼心政策,還有一個小學老師善用日記寫作的教育方法和用心。也許這些都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卻是多麼的溫馨和感人啊!

每次上網來看地方新聞,這些令人喜樂的事情每天都有。我覺得這是台灣最迷人的地方,也是台灣最令人感到有希望的地方。

昧著良心講話的政客官僚,不講人話的高級知識份子,騙死人不償命的富商巨賈,我呸!

======================

張伯安棄30萬月薪 樂在輔導


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

56歲的張伯安於中年時放棄高薪,投入監所收容人服務多年,並到偏遠社區輔助中輟原住民學生;他為收容人愈做愈多,還要打造一座退獄收容人可工作、住宿的社區。

張伯安來自新竹市,讀高中時,曾與神父到監所為收容人服務,當時他弟弟也很熱中,後弟弟病逝,臨終前遺憾無法繼續到監所服務收容人。他的父親於40歲時早逝,夢想當傳教士的心願也未完成。

張伯安說:「若我活到40歲,之後的日子都是為別人活的,我必須替父親和弟弟完成願望。」

他原從事補教事業,月薪高達30萬元,42歲時,終於決定放棄事業,擔任輔導新竹一帶監所的收容人志工,家人初時無法諒解,後來被他感動,也參與服務。

張伯安輔導收容人時會與收容人分享報章雜誌內容,再聊生活狀況。他遇過不愛說話的收容人,兩人面面相覷10分鐘,後來他仍繼續與這名收容人會面輔導。

台東各監所收容人僅修女潘秀嬌等少數人服務,張伯安遂於8年前搬家到台東,當時內政部少年之家有近半少年為原住民,他也決心到協助原住民青少年走入正途。

如今他在台東縣岩灣、武陵、泰源技訓所及綠島監獄擔任讀書會教師,自費為收容人出書,鼓勵他們。他並搬到大武,協助濱臨中輟的孩子尋找價值與自我,他寧願多時間陪孩子,也不要孩子成為他輔導的收容人。

「我會繼續做下去。」張伯安認為收容人如有心悔改或向善,就該給他機會,他要為他們做更多。

【2006/06/30 聯合報】

===================

三星上將梨 秘技不藏私

   
 
被稱譽為「上將梨之父」的李坤養,昨天為上將梨誕生30年慶生。
記者羅建旺/攝影
 
 
【記者羅建旺/三星報導】

三星鄉果農李坤養把高山梨嫁接,成功在平地培育,誕生「上將梨」,且不藏私,公開技術,果農受惠,李坤養被譽稱「上將梨之父」。

30年歲月過去,三星上將梨的果樹,從當年首批的上百株,推廣到今年120公頃、多達4萬5600株,李坤養昨天在上將梨30歲生日派對上,分享心路歷程,果農感謝:「能有今日,因為有您!」

年輕時代就在梨山種水梨的李坤養,家住三星鄉,今年77歲,30年前有一天,想說:「如果把高山的梨山梨,嫁接到平地的三星梨子,可以嗎?」

這個構想,當時曾被許多果農「吐槽」:「不可能!種不活啦。」時當壯年的李坤養,卻不以為意。

他認為「不試怎麼知道?」但這一試就是6年,當在嫁接技術後,在平地梨樹也能長出碩大黃金果實的優質水梨,震驚許多果農。

當時,這個「獨門技術」,可以讓李坤養有龐大利潤,但他卻不藏私,反而透過鄉公所、地區農會,免費傳授高接梨技術給農民。

以軍階來說,「三星」代表是「上將」,三星梨取名「上將梨」,品質優良,成為宜蘭縣重要農特產,每年產值上億元,為果農增加許多收益。

上將梨誕生30年,李坤養昨天在當初首批試種成功的果樹園裡,舉行生日派對,向到訪的大批幼童解說,當年李爺爺如何克服千辛萬苦,不斷的堅持,才能成功。

李坤養則摸摸自己頭上白髮,笑著說:「上將梨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能對台灣農業有所貢獻,很值得的。」

【2006/06/24 聯合報】

=============

國幼班畢業 爸媽揹竹簍帶進場

   
 
信義鄉偏遠山區布農族小孩坐在父母扛的竹簍進場,羅娜國小舉辦國民教育幼兒班畢業典禮別具一格。
記者余炎昆/攝影
 
 
【記者余炎昆/信義報導】

信義鄉偏遠山地國民教育幼兒班試辦一年,昨天畢業典禮。

原住民視為地方大事,帶著兒女參加畢業典禮,親情互動,溫馨洋溢,並結合山地鄉祭儀文化活動,讓畢業典禮充滿原住民特色。

信義鄉羅娜、久美、新鄉、同富、豐丘等偏遠部落原住民,昨天駕駛農事搬運車、扛著竹竿、拖行檳榔葉或揹竹簍,以各種不同「進場」方式, 將他們的孩子帶進國幼班畢業典禮會場,洋溢著歡樂氣息,讓教育部長杜正勝誇讚畢業典禮結合地方特色與布農族文化,別樹一幟。

畢業生手持弓箭,模擬布農族打耳祭,由大人協助射向鹿耳,象徵他們已經長大,可以領畢業證書。頒獎典禮由穿著傳統服飾的小朋友或蹲或跳「報戰功」,唱出得獎小朋友的優點,由杜部長與副縣長陳志清為他們佩戴「智慧鍊」,祝福他們平安順利,這是模擬布農族的「嬰兒祭」,祭禱他們平安長大。

畢業生領完獎後下台時,長老手持芒草輕拂他們身軀,象徵除掉惡習與壞習慣,模擬布農族的「驅疫祭」,祈求祖靈驅除病痛,讓他們平安。

杜部長表示,山地鄉原住民忙於農事工作,無法兼顧國小學齡前兒女教育問題,因此教育部自94學年度起,補助54個原住民鄉5足歲兒童的幼兒教育,希望讓山地鄉原住民安心工作賺錢,無後顧之憂。

杜部長說,信義鄉國幼班聯合畢業典禮展現成果,教育部決定擴大辦理國幼班,除原住民、身心障礙幼兒外,95學年度起將增列平地中低收入戶子女優先就讀公立幼稚園。

【2006/06/24 聯合報】

============

日記「留校察看」 15年後再來領

   
 
利嘉國小學生的感恩日記中,都是生活中接觸的對象,藉以教導學生學會感恩。
記者施鴻基/攝影
 
 
【記者施鴻基/卑南報導】

卑南鄉利嘉國小今年畢業典禮當天將封藏學生近年來獲得的讚美卡、藝術手札和感恩日記。校長張中元說,學校預定5年、15年後再邀請學生返校領取封藏物品,希望學生們長大後,還能夠記得童年的純真和美好回憶。

張中元說,如果讓學生們一畢業就拿回藝術手札等物品,一般人可能都會丟在家中角落塵封,失去意義。他相信多年後重新翻閱兒時的心情,會讓畢業學子們更覺得珍貴,也才會有所啟發。

張中元指出,學校約5年前規劃藝術手札,內容包括音樂、藝術和人文。學生可以徜徉在舒曼、布拉姆特的音樂世界中;也可以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內容,更可以學習欣賞名畫、涵養性情。

3年前推動的讚美卡,如今已經是學生們認為最珍貴的東西。張中元說,他和教師們希望給學生們不一樣的學習環境,只要學生有進步,就發給一張讚美卡,上頭寫著教師的肯定,也讓學生們帶回家請父母簽名,讓父母了解子女的進步,肯定子女的表現。

張中元也說,為避免孩子出現反社會的情況,並懂得感恩,所以校方也推出感恩日記,讓學生們記下別人的好。在學生們的日記中,感謝的對象可能是日日辛勞的母親,可能是清掃道路的工人,「只要心中有感謝、有感動,相信就能看到人世中美好的一面」。

依照學校計畫,28日畢業典禮當天將把封藏多年來的讚美卡、藝術手札和感恩日記。張中元希望5年後學生們能夠返校啟封讚美卡,15年後再回學校取回藝術手札和感恩日記。

張中元解釋說,5年後,如今的畢業生應該正處於高中階段或剛進入社會,面對社會的種種壓力,難免會失去自信,甚至迷失,如果能夠翻閱當年獲得的讚美,或許能夠提供自己繼續努力下去的勇氣,重新站起來再出發。

而15年後,學生們大概是28歲,正值成家立業階段。張中元說,此時學生如果肯返校取回藝術手札和感恩日記,記得感恩、惜福,也就不枉費了。

【2006/06/24 聯合報】

==========================================

天天寫日記 師生心走得近 

 

 

 

 


新竹縣芎林國小老師陳慧娥鼓勵小朋友每天寫日記,並常與學生逐字推敲。
記者鄭毅/攝影 

 

 

 

【記者鄭毅/新竹縣報導】 

新竹縣芎林國小5年丁班導師陳慧娥,要求班上學生每天寫日記,訓練學生運用文字,也了解孩子的生活與內心世界,一舉多得。 

芎林國小老師陳慧娥班上的小朋友每天都要寫日記,從一天50個字,逐漸增加到100字,寫得好的,在班上朗讀。她每天寧可多點時間逐一眉批、修改學生的日記,一來可以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也融入孩子生活中,與孩子的互動日愈親密。 

陳慧娥說,她念國中時,有次老師說她的作文寫得很好,要她朗讀給全班同學聽,那次的鼓勵雖經過多年仍讓她記憶猶新,也成為她當老師後的最佳經驗傳承。她鼓勵孩子用文字來記錄成長過程,寫得不錯的作品,她會偷偷寄到報社或雜誌投稿,孩子一旦看到自己作品被刊登,那種得意與成就感,成為孩子一生最大的學習動力。 

陳慧娥指出,讓學習變有趣,才能吸引學生消化知識,並活學活用,經常把學生的作品貼在教室看板。有空時,她陪著孩子逐字討論,也讓孩子發表自己看法,讓孩子無形中對用字遣詞也很注意,寫作、日記更加活潑生動,投稿的見報率也大增。

2006/06/24 聯合報】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bhuang&aid=32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