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30 14:47:54瀏覽1680|回應5|推薦22 | |
最近因為士林的文林苑拆除「釘子戶」事件,整個社會擾擾攘攘地。這是個特殊的案件,其實更貼近市民的是都更的運作模式不合理,這是都更難以進行的主要原因。 舉一例言之,我家是位於內湖的屋齡32年公寓,上個月有建商來做都更改建的意向調查。該建商並沒有召開住戶大會,只在每個樓梯門上貼了改建後的配置圖,所以每個住戶並不清楚改建之後的持分變化。我會深思這個問題是考量遇過多次地震的公寓,結構應該受損,所以我傾向同意改建。不過當我把建商的配置圖仔細看了,並推算出改建後的持分,竟然平均每一戶只有14.4坪的室內面積,不到我目前室內面積30坪的一半,由三房二廳變成小套房了,這可怎麼住人? 我想很多都更的問題就在於改建之後持分銳減,所以都更無法推動,實在是因為現在的都更方式不利於舊住戶。 台北市是全台灣最早實施容積率管制的地區,現在要都更改建的大多是容積率實施前的房舍。以現行的容積率,扣除建商要分的部份,原住戶分到的面積可能不到原來的一半,要不就是把新房子賣掉,搬到房價便宜的地方,就業與生活也全面更新;要不就是跟建商再買一部份,但是能負擔的人不多。台北市雖有獎勵都更,但是勉強算來,對四樓以下的公寓是比較划算的。高於四樓的,通通不划算,都被建商賺走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跳過建商,由住戶自行改建,但要克服的是: 第一、要有熱心住戶出面整合全部住戶; 第二、新建房舍的設計仍須委由專業建築師來做; 第三、改建資金—建築融資—的取得; 第四、改建時的前置作業,如舊住戶的安置、舊房舍的拆除; 第五、委託營造廠進行改建。 當然,改建的問題千頭萬緒,還有更多細節須要討論。目前的都更運作是所有的利益都被建商拿走,我粗估一下,我家要是依建商的條件改建之後,房屋的坪數縮水,但總房價小幅增加,那是因為每坪單價提高 (目前每坪市價約30萬,以30坪計算,總價是900萬;改建後室內面積14.5坪,推算公設面積為4.85坪,全部面積是18.85坪,每坪市價以50萬算出總價為942.5萬元,只增加42.5萬的價值)。但是這種改建方式對原住戶不利,因為要不是居住面積減半,要不就是要搬家。如果有更大的誘因讓住戶願意改建,恐怕就是要讓改建後面積不變的房價大幅增值才有可能。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