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9/23 15:16:02瀏覽338|回應0|推薦7 | |
曲阜行 幼時曾讀聖賢之書「四書五經」,對孔子的故鄉,心嚮往之,惟因生逢亂世,連年征戰,迄無機會一遊,年初去大陸辦理瑣事,由在大學任教的么兒華隨行,建議去山東曲阜參觀孔子故里。 孔 廟 孔廟、孔府、孔林,均位於曲阜縣之闕里,遊人穿過曲阜城南門,也就是仰聖門,門上刻有「萬 宮牆」四字,迎面便見一座四楹石牌坊「金聲玉振坊」,此乃是根據《孟子》所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此牌坊也就是孔廟的起點。 過了金聲玉振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龍戲珠的石階,橋北、東西各有一幢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俗稱下馬碑,向北行便是孔廟第一座大門「欞星門」,相傳欞星就是天上的文星,孔廟大門以此命名,意即表示孔子是文星下凡。進了此門,迎面有一座石坊,坊額上有「太和元氣」四字,這是讚美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生萬物一樣。過了此坊,又有一座漢白玉石建造的「至聖廟坊」,在太和元氣和至聖廟坊中間,有一座木質牌坊,叫「德侔天地坊」,沿道西行,也有一座木坊名為「道冠古今坊」,這兩座木坊,都是三間五樓,各有六層斗拱。 從至聖廟坊向北行,便是孔廟的第二進大門「聖時門」,此門之名,乃取自《孟子》:「孔子,聖之時者也」之句。進入此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處處花香,中間有一條又寬又深的甬道,甬道中間又有一條東西向的甬道,向東走是「快睹門」,是先睹為快之意;往西走是「仰高門」,蓋取仰之彌高之意。在從前只有皇帝祭孔時,才能從欞星門、聖時門進出,其他人等只能從仰高門進廟,於今則無任何限制了。沿南北甬道再北行,便見一座拱橋,橋下水流橫穿,綠波潺潺,河岸圍以石欄,水曰璧水,橋以水而得名,橋西有亭,亭中立有二石人,左邊石人峨冠配劍,右面石人雙手握槍,看來頗不對稱,詢之他人,據告石人確非孔廟中物,可能係他處移來,真是不倫不類,怪哉! 過了璧水橋,迎面是一五間的大門曰「弘道門」,此門乃孔廟第三進大門,進得門來,但見樹木郁郁,別無他設,何以如此?據說:中共文化大革命時,在第三進院的北部,開了一條東西向的大路,把孔廟截成兩段,目前此路雖已封閉,但舊觀已難復了。 孔廟的第四進門叫「大中門」,是五間三門。左右各有綠瓦拐角樓一座,進了大中門,又是一個寬廣的庭院,但見古樹蔥郁,飛鳥群集,顯得陰暗深沉。往北走就是「同文門」,也是孔廟的第五進大門,門前有四座碑亭:「洪武碑亭」、「永樂碑亭」、「成化碑亭」、「弘治碑亭」,都是明朝興建的,也因此使同文門成為孤門,而那些碑皆是御碑,高 過了同文門即見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檐下木匾上有「奎文閣」三字,是乾隆皇帝御書的,這便是以建築奇特、藏書豐富而馳名天下的孔廟藏書樓,再由奎文閣向北走,但見碑亭林立,共有十三座,南八北五,皆斗拱飛翹,黃瓦鎏金,這些亭子是專為近代皇帝的御碑而建,俗稱御碑亭,亭內有碑五十三方,自唐宋金元明清以至民國七代碑文,多是加封孔子的,從金聲玉振坊到十三碑亭,只是孔廟的第一部份。 穿過十三亭,便到了「大成門」,這是孔廟的第七進大門,也是最後一道門,門的兩側又各有一個門,東邊叫「金聲門」,西邊叫「玉振門」,左側是至聖先師手植檜的遺址,於今所見高聳挺拔的檜樹,乃是再生檜。由大成門向北走,就到了「杏壇」,是孔子設教的地方。 從杏壇向北,有一座金碧輝煌的大殿,有清朝雍正皇帝所題的木刻「大成殿」匾額一方,此殿乃是孔廟正殿,也是孔廟的核心,進了殿內,但見正中面南而坐的是孔子的塑像,他的兩側是「四配」,東位向西的是「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向東的是「宗旨」曾參,和「亞聖」孟軻。四配的後面靠山牆的是「十二哲」,東為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為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孔子和四配、十二哲的塑像神位,都安置在木製神龕內,龕前設籩豆、案俎、香案及各種禮器、樂器,大成殿東西兩廡,則供奉中國歷代先賢、先儒。 沿著大成殿迴廊後轉,又見一座大殿,這便是與奎文閣、大成殿併稱孔廟三大殿的「寢殿」,此殿面寬九間,縱深四間,金碧輝煌,中間神龕內有一塊木牌神位,上書「至聖先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