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8/28 00:57:59瀏覽318|回應0|推薦1 | |
清初大戲劇家孔尚任,在描寫秦淮妓女的詩裏,曾寫道:"秦淮煙月無新舊,脂香粉膩滿東流,夜夜春情散不收,江南花落水悠悠,人到秦淮解盡愁,五更懷裏囀歌喉。"以及"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起,家家分影照嬋娟。"如今憑弗秦淮,怎不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二)烏衣巷尋古 烏衣巷是秦淮一帶最知名的景點,此巷的由來傳說:西晉滅亡之後,司馬被推繼任為帝,重建政權於建康,史稱東晉,司馬睿之能立足於江東,順利重組政權,實得力於以王導及謝安為代表的兩大家庭的協助輔佐。 王導字茂弘,其祖先是春秋時周靈王泄心的太子晉,其子宗敬為司徒,人稱"王家",於是以王為姓氏,如此代代相傳,後輩子孫頗多高官顯要,如秦始皇的開國元勳雙雙封侯的王翦、王賁父子,漢代大司官王吉等,也就是王吉把王家遷到琅琊臨沂(即今之山東臨沂縣),成為臨沂王家的始祖。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即今之河南太康),據說:謝氏的始祖是周宣王時的申伯,封於謝地,其子孫便以謝為姓氏。 王謝兩大家族南遷建業後,隨著歷史的推移,他們的子孫都生在烏衣巷,長在烏衣巷,兩家人都身著烏衣,因而其住處即成了烏衣巷,他們兩家的子孫為了不忘祖先的榮耀與祖籍所在,以顯示他們高貴的門弟,對外仍然自稱"琅琊臨沂王氏",及"陳郡陽夏謝氏"。 東晉從永嘉元年,自司馬睿移鎮江左起,至禎明三年陳後主叔寶被俘,隋平陳為止,(共二百八十二年)在東晉南朝的政治舞台上,王導對創建東晉政權,謝安對鞏固東晉政權,這兩大家族,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可以說歷五朝而不衰,代代有人參與重大政治改革,以及皇權的更叠,可說是:動勞卓著輔東晉,冠冕浮沉佐南朝,半壁江山倚王謝,烏衣子弟奇功高。由於王謝兩府人多著烏衣,故有此巷名,但另有一說:三國時黃龍元年,(公元二二九年)東吳孫權稱帝,國號吳,將京都從武昌遷至南京,改名建業,在歷史上孫權是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皇帝,當時駐紮在京城的軍隊,都身著烏衣,號稱烏衣營,其營地即今之烏衣巷。 於今烏衣巷內之王謝舊居,尚保留有來燕堂、聽箏堂,以及烏衣古井等多處古蹟,供遊人參觀。 自從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烏衣巷詩:"朱雀橋邊野菜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傳誦以來,烏衣巷及燕子也成了詩人詞家寫人感時的主題,例如:元代詞人薩都刺的滿江紅(金陵懷古)詞中:"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恨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又清代朱彜尊在賣花聲(雨花台)詞中寫道:"衰柳白門灣,潮打城還,小長幹,接大長幹,歌板酒旗零落盡。剩有魚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壇,更無人處一恁欄,燕子斜陽來又去,如此江山。" (三)登中華門城堡 南京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聽取了軍師"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用了二十一年的時間建成的,而中華門城堡,更是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堪稱世界城堡之最,至於建城工程之艱巨,在民間曾有一種神奇的傳說,就是家喻戶曉的沈萬三聚寶盆的故事,所以中華門最早期叫聚寶門。 中華門高十餘公尺,城門裏有三道饔城,四道拱門相貫通,城門南北深約百數 (四)參觀瞻園 (待續)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