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2020/08/03 21:42:31瀏覽903|回應1|推薦8

7月小暑大暑間,排了二天一夜到北橫小旅行,「巴陵古道生態園區」是第一天的第3個景點。山上空氣很好,但海拔610公尺的暑氣還是逼人!

「巴陵」,泰雅語「Balong」的譯音,是指檜木或巨木之意,日據時代以來或譯為巴壟、巴瀧、馬崙,今稱「巴陵」。古道為泰雅族人在復興山區建造,連絡上、中巴陵和三光、爺亨、蘇樂等部落的通道,不同於環山而行的古道,巴陵古道循著山稜線一路直上。

巴陵古道後因北橫公路興建而淹沒於荒煙蔓草中,但卻也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景觀,林間多是原始闊葉林,有杜英、無患子、櫸木、青剛櫟、華香樹、五月桃、巴陵石竹、種子超大顆的血藤、九芎、烏桕、沙朴樹以及台灣原生蘭「台灣梵尼蘭」等植物。2015年桃園市政府將拉拉山遊客中心到巴陵大橋這段古道整建為「巴陵古道生態園區」,遊客中心廣場前的石板地板,是以拉拉山樹齡約1900年,連體攣生的18號巨木為意象拼貼而成。園區入口位於遊客中心對面的巴壟廣場,走過跨越巴陵道路的「天空景觀步道」,即抵達巴陵步道入口,由此下行,古道全長1.28公里,海拔落差約110公尺,終點為巴陵大橋前的觀景橋,續前行可銜接巴陵二號隧道、舊巴陵橋、巴陵一號隧道,長約0.8公里。附帶一提,巴陵古道也是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拍攝取景地~

位在塔曼山尾稜末端坡面的「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依地形設計了步道、棧道、探索繩橋、觀景台等設施,並將原來閒置的涼亭、公廁,根據周遭還境規劃成四座小型生態展示館,分別為蝴蝶館、甲蟲館、闊葉林館及地質館,透過生態館的介紹,讓遊客更深入了解拉拉山的資源特色。

拉拉山區為北台灣知名賞蝶勝地,蝴蝶種類超過200種,其中瀕臨絕種的台灣國寶級“大紫蛺蝶”,主要棲息地就位在園區內,古道入口的蝴蝶意象和蝴蝶館大門的外觀,就是展翅可達10多公分的大紫蛺蝶(台灣五種保育類蝴蝶中唯一非鳳蝶的蝴蝶)。來到蝴蝶館外,可先觀察朴樹(沙朴),因為朴樹葉是大紫蛺蝶賴以為生的食草。蝴蝶館內展示一百多種蝴蝶標本,包括小紅蛺蝶、柑橘鳳蝶、紫斑蝶等在內,總數多達上千隻。除蝴蝶之外,也有天牛、鍬形蟲、金龜、吉丁蟲等多種昆蟲。

甲蟲館周遭生長有光蠟樹,光蠟樹為台灣特有種,別稱白雞油,是甲蟲喜愛的食草,而獨角仙成蟲則特別喜愛吸食光蠟樹樹液。館內展示為數可觀甲蟲標本,大多是本地特有種。離開甲蟲館,抵達闊葉林館前,會經過兩條離地13公尺的血藤繩橋,因為這一帶是血藤(M. macrocarpa )的蔓生之地,所以仿血藤攀爬的路徑興建繩橋。站在搖搖晃晃的繩橋上,不只有趣,還能夠近距離觀察樹冠層生態。血藤本身沒有支撐力,無法直立向上,莖幹必須攀繞其他大樹上向上生長,花期開在3月下旬-4月中旬的血藤花,與其他花朵不同,花串長在高高的樹藤上,這點讓我很好奇,隱藏在樹冠層中的花,哪種生物會是它的授粉者?血藤花不只長的高,花期還很短,所以有「幸運的人才看得到血藤開花!」的說法。血藤樹的果實“血藤子”,因質地堅硬,可以被拿來當棋子使用,而當地部落舉行傳統婚禮時會有盪鞦韆的祈福儀式,因血藤強韌,多被拿來用來做鞦韆的材料。

闊葉林館外設計有一處年輪階梯,年輪又稱生長輪,在樹木木質部橫切面上滿布同心年環,每一環代表一年,不過一棵樹的年輪寬度並非固定不變,通常面朝日照方向的年輪紋路較疏、面朝背陰方向紋路較密,除了日照,季節,雨量溫度也都會影響年輪。其實觀察年輪很有趣,現在已經發展出一門「樹木氣候學」,即從年輪推論當年氣候,藉由這些研究深入調查地球的環境變遷。

有時在樹皮可見一些小點或裂縫狀的突起,這是協助植物交換氣體進行呼吸作用的皮孔。在觀察樹時,大家多半會忽略樹皮,不過在十八世紀,就有一位植物學家果夫(John Gough,1757-1825)寫了首詩稱頌樹皮:

「樹皮是多麼的細膩與盡職,
即使乏人注意,
人也少拿來使用,卻有著照顧的堅持,
與保護樹幹的愛。」

從闊葉林館到地質館間,可眺望巴陵地區最具代表性美景之一的「三龜戲水」。拉拉山勢大致為東北-西南走向,水系屬大漢溪流域,地層以中新世澳底層為主,主要由砂岩、頁岩及板岩組成,因為地質脆弱,容易受到河水侵蝕和風化作用,所以產生許多交錯的山谷地形及高聳的峭壁,這是三龜戲水奇景形成的原因之一。三龜戲水(或稱三龜交會)之名得自曲流地形,發源自群山深處的玉峰溪與三光溪穿越群山繞行後,在下巴陵匯集成為大漢溪,三溪交會處河道曲折,由上往下看,像是三隻伸出頭的烏龜故名。

不過或許是植物長的太茂密,我們左探右窺不能一覽「三龜戲水」全貌,遂悻悻然續前行,過了這裡即到地質館,地質館的石造外牆是模仿地層剖面、館外廣場以弧形矮牆為曲流頸做造景,呈現出三龜戲水的意象。特別的是,因為這地方為日據時期的分駐所,所以館外還保留一根“古早味”電線竿,以作為歷史的見證。

另外,館外有一株長在裂縫石上的樹,探入岩石縫隙伸展是根系的天性之一,這是因為岩石有豐富的礦物質,根系為了吸收養料會深入岩石裏頭,而植物的根在呼吸時會呼出二氧化碳,砂岩、頁岩的成分裡有碳酸鹽質,當不可溶的碳酸鹽遇到二氧化碳和水,就形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鹽,於是根系越發達溶解岩石的能力就越強,根就更深入。

觀景台旁有一塊灰黑色硬頁岩巨石,佇立在此已有數十萬年,岩石因為風化作用產生崩解破裂,表面除了生長綠色蘚類植物,還有一塊一塊像是白斑的古老生物「殼狀地衣」,地衣不是植物,是由真菌菌絲與藻類細胞兩類生物共生而成的複合生物體,共生體中藻類和真菌各自分工互利,藻類細胞含葉綠素,可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養分;真菌菌絲不含葉綠素,但可以固定藻類,並從霧中吸收水分,和從下層土壤中獲得礦物鹽供藻類使用,不過藻類可以獨立生存,真菌是特化的物種,只能共生於地衣中。

地衣具有多種顏色、多樣式的外形,以及特殊的內部構造,從它們的外部的形態,可以簡略分成葉狀地衣、莖狀地衣、殼狀地衣三種類型,因為對環境的適應力非常強,在岩石或樹皮上都可以見到它的蹤跡。

地衣看起來不起眼,但在自然生態系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地衣含多樣且大量的地衣酸或地衣物質,這些酸性物質會分解地衣生長處的基質,和加速這些基質的風化,例如岩石更快變成砂粒,,逐漸形成可供其他高等植物生長的土壤層,因此地衣被譽為原始生態系的生物先鋒。此外,地衣喜光,對空氣污染特別敏感,只能生長在空氣新鮮無污染的地方,氣溫也不能高,所以可以利用地衣對大氣污染進行監測。

參觀完四座生態展示館,沿著步道下行就抵達觀景台,登上平台遠眺,開闊的視野可同時將巴陵大橋與巴陵橋兩座新舊大橋盡收眼底,向下還可以俯瞰大漢溪的壯麗景色。相形之下,帶著滄桑與歲月之美的紅巴陵橋很古典,輕挑粉紅巴陵大橋和山水很違和啊~據說是因為拉拉山盛產水蜜桃,所以才把全長220公尺、中路式繫索鋼拱橋的巴陵大橋漆成粉紅色,取水蜜桃原鄉寓意,但青山綠水還是紅橋最奪目。

通過橫跨巴陵大道的「飛鼠廊道」,可一路至2號巴陵隧道–舊巴陵橋–1號巴陵隧道,日據時期以人力開鑿的隧道現在成為展示泰雅族文化的廊道。

在巴陵2號隧道,舊巴陵橋前右側有一個隱藏版的景點,從這裡可通往巴壟鐵線橋遺跡。鐵線橋建於1914年,政府興建北橫公路時將之拆除,改建長160公尺的巴陵橋,不過年久失修,原本的橋樑皆已損毀,只剩下最前端與最後端的基座。1號隧道口左側立有一座1914年總督府土木局所立的巴壟橋紀念柱,目前已被桃園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

在2號隧道壁,可看見左、右各有一個由人工鑿穿的山洞,一邊的洞口已被坍塌的岩石掩埋一半,這是日據時期通往巴壟鐵線橋的巴壟隧道。

蜿蜒青山翠谷的大漢溪,7月夏季水勢潺緩,但從彎曲河道、被曲流侵襲的岩層、切割坡河岸地層,可想見其壯麗。

舊巴陵橋是一座單向吊橋,現在已停用改為人行景觀橋,橋上設有櫻花樹的造景,我對造景樹很頗不以為然,紛亂的城市生活已經耗損我們太多的生命能量,因此造作的事物是越少越好。其實,“時間累積的歷史”是舊巴陵橋最美的蘊含,只要還給環境簡靜,含蓄的山溪自然會向旅人傳揚歷史,謙遜的山風自然會向旅人述說故事。

附帶一提,1963年政府興建北橫公路,根據「角板山三星警備道」(1922年建成)舊路加以拓寬,巴壟鐵線橋於此時改建為巴陵橋,連接一號、二號隧道,2005年7月新巴陵大橋完工通車,舊巴陵橋亦走入了歷史。西起桃園角板山,東迄宜蘭三星,全長125公里的「角板山三星警備道」,是1916年時日本政府為統治沿線泰雅族各部落,同時更深入山區征討不願歸順的部落而建,為最早開鑿的一條「理蕃道路」,而這條警備道路的雛型要從1910年的那場戰役開始講起。

1906年,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被稱為「鐵血總督」)為有效開發台灣山林資源,定下「五年理蕃計畫」,「主張南撫北剿,即北討泰雅族和太魯閣族「兇蕃」,南撫布農族。五年「理蕃」攻伐策略分為1907年、1910年二階段,第一階段引誘山區各部落在境內設置隘勇線,待部署完成即發動以現代化武器對部落展開侵占與殺戮的第二階段。1907年佐久間左馬太發動枕頭山戰役,將隘勇線推進到角板山一帶,此後隘勇線不斷朝內山推進,1910年5月,宜蘭、新竹、桃園三廳軍隊兵分三路向內山攻擊泰雅族,經歷一番血戰,八月底佔領巴塱山。泰雅人“歸順”後,1915年,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開始著手進行宜蘭至桃園的警備道路,該路線以三星為起點至巴陵社為止,道路寬0.9公尺,總長度約32 公里,1916年完工,隔年完成由牛鬥至圓山間之丸山鐵線橋路線,通稱為「角板山三星間道路」,而當時的開路者,是日人強迫沿線居民以“義務勞役”的方式築路。1963年,國民政府以這條道路為基礎,修築北部橫貫公路。這次,當車行北橫,思及這條道路,從原本為泰雅族人的傳統居地、經日據時期的原住民血淚到戰後榮民的血汗修築,歷經百年持續開發才有現在的景象,我們應該要由衷的紀念和感恩啊~

話說回來,「巴陵古道生態園區」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又設有步道、高架棧道、生態探索繩橋、平台,穿梭其中可藉由不同高度視野,觀察多元的景觀,稍微改變看的角度,山林就變得更有趣,是一處適合親子同遊的旅遊點,加上百年歷史,一幕一景都能滿足想要深度之旅的旅人,只是在夏日造訪,有了熱度和深度,躲不過的還有森林中的小黑蚊,強烈建議防蚊液要噴好噴滿!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47031288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05 23:31
妙哉,讀了您們的數篇紀遊,似乎非雙溪即陽明山。這則終究脫出了,yeah ~~~北橫氣象佳。崇拜
寧(tsou921215) 於 2020-08-06 10:13 回覆:
只要疫情不起,就可以全島走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