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東京中銀膠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黑川紀章】
2018/12/17 23:06:59瀏覽275|回應0|推薦3

今夏的東京趴趴走,我們逛完「Caretta汐留」、甫一離開高213公尺、48層的電通總部大樓,視線旋及被外觀像是多個正方形積木堆疊而成的舊大樓吸引,雖然它在玻璃帷幕超高樓群中顯得格格不入,但還是覺得很獨特而舉起手機拍照,拍完後不經意回頭,看到後面有人拿著專業相機拍,當下心想這大樓應該是有故事的吧!後來知道這就是「中銀膠囊塔」時,心裡激動不已,因為它是代謝派(Metabolism )的象徵建築,也是代謝派唯一蓋出來的建物,它的獨一無二和與眾不同在建築史上占有重大意義。

1972年完成的「中銀膠囊塔」,是由「代謝派」建築運動先驅黑川紀章設計,黑川採用「拆卸+組合」的積木方式打造,算是實驗性建築。「中銀膠囊塔」在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意義有,「代謝派」建築理論是首次由非西方人提出的主要建築論述、「中銀膠囊塔」是現代建築史上預製建築的先驅(膠囊先在滋賀縣工廠預先造好)。私自以為,應該也是膠囊旅館的創意來源?

代謝派的建築理念是「能夠不斷新陳代謝、再生重組的建築」,在“新陳代謝”超時代想法下,傳統“一體成型”的建築概念被“替換式”概念取代,而為了落實建築要像有機生物一樣能“新陳代謝”和“有機成長”,住宅單位要被設計成可以汰舊、換新,也就是老舊部分可以拆解卸除、新增單元裝置可以組裝到主建築上。

在黑川紀章的前衛設計下,「中銀膠囊塔」有兩棟,分別為11層樓和13層樓高的水泥核心,140個“可拆卸重組”的立方體(膠囊住宅),膠囊以不同的角度繞著中心核區域旋轉、附著(僅靠四枚高張力螺釘安裝在混凝土中心核結構上),每個膠囊長4.1公尺、寬2.6公尺、高2.5公尺,可以拆卸再重新拼接。

膠囊住宅雖然詮釋了“新陳代謝”和“有機成長”的想法,但回到現實來看,因為拆卸成本太高,所以從1972年蓋完後從未拆換過,且隨著屋齡老化出現保留或是拆除的各種爭議,時至今日,它將何去何從呢?

針對這些問題和輿論,黑川紀章對「代謝」的想法深入思考後,提出另一個「共生」(symbiosis)理論,並結合「代謝」和「共生」,設計出了他最後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作品—「國立新美術館」。

在我個人觀點下,1972年完成的「中銀膠囊塔」和2007年落成的「國立新美術館」是黑川紀章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前者的「代謝」、後者的「共生」都留下很多思考的想法和種子,從思想理論延伸出來的設計,都能提點世人從設計回到思考。雖然代謝派的建築算是失敗,但「都市未來發展應如生命體一般」的理念仍影響著世人!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21768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