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母白屋】
2018/10/31 20:45:58瀏覽121|回應0|推薦0

位在天母公園入口處的「天母白屋」是天母有名的老房子,因為我喜歡看“時間彷彿在這裡慢下來”的老建築,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晃盪過去瞧瞧。猶記得2016年9月初路過時,看見之前還大門深鎖、處於閒置狀態的白屋有人在裡面,於是就推門而入探頭瞧,雖然工作人員正忙著下午的講座,但還是讓我一個人在裡面東瞧西看、東拍西照。探問下才知道,自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這段時間,由台北市都發局都市更新處主持的URS都市空間再生計畫(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將「天母白屋」委由「智邦藝術基金會」進行市定古蹟經營再造。2年過後,今年10月初信步閒逛經過時,白屋又還原到2016年6月之前的大門深鎖、閒置狀態,原來8月時「天母白屋」已由台北市都新處交還予所有權人台灣銀行管理。

每間老房子都有其背後的特殊歷史意義和生活與記憶的累積,超過60年的「天母白屋」,兼具台美協防歷史的時代意義及地方發展脈絡記憶。興建於1953年的「天母白屋」,是獨棟木造洋房,早期外牆顏色為墨綠色或磚紅色,後來台銀做為員工宿舍後外牆全部漆成白色,宿舍群也因此被稱為「白屋」(另一說法是2006年偶像劇「愛情魔法師」在此拍攝,外牆顏色才從磚紅色漆成白色。)佔地超過百坪的建築物特色是,防止雨水滲入的外牆片狀雨淋板、黑色屋瓦、煙囪、屋內的壁爐、外露的石砌壁龕,戶外還有露台和寬敞草坪,建築兼具美式、東洋風格。

「天母白屋」的歷史大略分為美軍駐臺眷舍、閒置或標售改建、「URS23-天母白屋」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1950年代美蘇冷戰時期,那時韓戰爆發,美國為防止亞洲赤化,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協防條約」(後於1980年1月1日終止),杜魯門總統下令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並派遣美軍顧問團(MAAG, Military Assistance Advisory Group)駐台,政府為了安頓美軍在臺的生活,就在天母中山北路7段、陽明山山仔后和新竹北院興建職務宿舍作為美軍駐臺人員的眷舍。

第二時期是1978年台美斷交美軍撤退後,這些眷舍產權移轉台銀,多年下來,這些荒廢閒置的白屋群陸續被標售改建。現今,陽明山尚保留152棟美軍宿舍(「山仔后美軍宿舍群」),天母原本有四棟(141巷33號與181巷9、20及23號),目前只剩181巷23號的「天母白屋」。

第三時期是2000年前後。在空間應被視為生命有機體的保存運動思潮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觀念興起,「天母白屋」在歷經幾多波折困難後,終於在地方人士自主發起的保存抗爭運動下,於2005年被文化局公告白屋與其周圍18筆土地為市定古蹟。在爭取將白屋變成古蹟建築過程中,有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是,「天母白屋」是台北市第一個集體性參與,由社區發起將地目由住宅區變更為保存區,成為市定古蹟的案例。

關於「閒置空間」處理,先是台北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空間解嚴」概念,接著台北市都更處於2010年啟動「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計畫,簡稱URS,選定六個都更前的閒置土地,在舊有的空間引入更多元素活化地方,重新整合並定位舊建築與地方的連結關係。所以當2014年北市府都更處受台銀委託代管5年,都更處就希望透過這樣的機制,將「天母白屋」列為「URS23-天母白屋」,這也是首度市定古蹟,變成URS的案例 (23是門牌號碼)。

2014年夏天,「天母白屋」先是由達達創意進行為期一季的試營運,2016年6月起再委由「智邦藝術基金會」進駐經營管理。基金會根據「再生」特性,企圖讓「點」(基地)和「面」(社區)有更多的參與互動,產生的連結(線)就是活化地方的動能。而基金會鑒於高齡化的時代到來,社區內又有國內最優質的高齡醫療團隊,第一波先協同北榮陳亮恭醫師(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和設計師王艾莉,共同規劃了一系列守護天母地區老人的健康講座活動,並於7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自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這段時間,「天母白屋」在「智邦藝術基金會」“還屋於天母人”的管理下,於這裡舉辦了各式各樣活動,證明老屋不僅僅只能被憑弔,還能創造出更多的社區回憶。8月後,交還台銀的「天母白屋」又會呈現出什麼樣的風貌?

天母白屋 Tianmu White House - URS23

https://reurl.cc/ynM2y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u921215&aid=11906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