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蚊子館活化後再興建公共設施
2013/10/16 15:21:49瀏覽1079|回應0|推薦4

      我參加過台灣閒置公共設施調查,其中雲林縣斗南鎮兩處停車場案最令我痛心,該鎮是我的故鄉,年輕力壯者外流嚴重,平時只有老年人、小孩,三節才有返鄉人潮,車子停在路邊即可,居然規劃建設兩處停車場,最後一被廢除,另一則閒置至今,窮鄉鎮卻亂花錢,有興趣的網友請參閱姚瑞中教授編寫的【海市蜃樓】,例如多處機場閒置,剛好也是窮縣份。

      所以我認為台灣除交通基本建設繼續興建及維護外,應一律停止新建設10年以上,至少現有閒置公共建設應活化使用,一方面讓人民少繳稅,一方面淘汰貪瀆、不適任的政務官、立委民代及公務員,以挽救台灣繼續向下沉淪的趨勢。

博客來網路書店
海市蜃樓II: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21847

------

討好式政策 吃掉大型建設預算 


【聯合報╱本報記者楊湘鈞、黃昭勇】

2013.10.16 02:16 pm
 

 


攤開每年政府預算,公共建設經費受國家財源、是否有特別預算等影響,但至少也都從一、兩千億起跳;但相對應經濟成長或民眾感受,卻又不成正比。究竟公建預算該有多少規模才合理?行政院長江宜樺指出,明年度總預算受財源限制,但為因應經濟環境,因此公建經費較上年度成長十趴,以維持基礎建設能量。

這十趴,得來不易。

政黨輪替後,為討好選民,年金、福利金等法定支出愈來愈多,這些給人民錢但不會留給後代子孫資產的支出,正嚴重侵蝕國家建設。

「為看不到的選票,錢一筆筆花出去,值得嗎?」專門研究公共建設與地方財政的台經院顧問黃崇哲說,「難道我們留給後代子孫的就是每坪上百萬,卻老舊又沒有電梯的公寓」? 黃崇哲的擔心正逐漸發生。

根據經建會的估算,各部會與地方政府每年提出來的公共建設預算,與實際審核後的預算至少都相差三成。 光是明年度的預算,各部會提了兩千三百多億,但經建會只能給出一千六百多億,往後三年的缺口,分別是四一二億、九六○億與四九○億。因此經建會大聲疾呼,公建預算不能再少,才有江揆再「擠出」三百億預算的決策。 大手筆投資公共建設,反映台灣長期以來受凱因斯學派的影響:藉由政府大舉投資,可刺激經濟發展,也可創造就業、維繫基礎建設。

不過,檢視歷年經濟發展,公建預算投入,似乎又與經濟成長無法連結。在蔣經國十大建設計畫後,歷任閣揆的大型建設計畫洋洋灑灑,經費更動輒兆計,但內容是什麼?民眾說不上口,更別說有印象。

政壇倒是有不同解讀。民進黨立委黃偉哲即直言,「不做可能更糟糕,不提一定完蛋,提了不一定完蛋」;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則指出,自從拜耳案被台中縣前縣長廖永來否決、陳水扁前總統停建核四後,受限環保、法令限制等因素,台灣已看不到道路建設以外的大型硬體建設計畫。

黃偉哲、賴士葆均認為,不宜單從投入公建的金額,或從建設表面去評價閣揆成績,畢竟「民眾看不到、政治人物不能題字」的汙水下水道,對民生何其重要!

民眾對公共建設的概念也要隨時代改變,像網路建設或自由經貿區、生技園區等,甚或是將來遍布各地的長照養護設施,都屬公建。

黃偉哲說:「維持一定的公共建設能量是必須的!」但政府舉債已達天花板,卻又幾不可能加稅、再調高舉債上限或「賣祖產」,黃偉哲坦言,就算二○一六年民進黨再次執政,依然會面臨政府沒錢做建設的大難題。

「只有一條路:政策作多,出政策賺錢來推動公建!」賴士葆舉例,結合地方諸侯開發土地、賣容積率,乃至像內政部長李鴻源構想的私校退場機制、長照的引進壽險業資金等都是,卻也有都更抗爭、圖利等問題待克服。

賴士葆說,中央被弱化幾成趨勢,以致每個地方都要「搞自己的東西」,進而使停車場、焚化爐、文物館之類的「蚊子館」到處都是。

他說,何妨就認清中央已逐漸無力主導大公建計畫?「但必須要出來做整合」,像甲地蓋停車場,就整合讓其他地方不要蓋了、蓋別的,「中央要挺住壓力,」把錢花在刀口上。


【2013/10/16 聯合報】  @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討好式政策 吃掉大型建設預算 | 尋十大建設精神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E8%A8%8E%E5%A5%BD%E5%BC%8F%E6%94%BF%E7%AD%96%20%E5%90%83%E6%8E%89%E5%A4%A7%E5%9E%8B%E5%BB%BA%E8%A8%AD%E9%A0%90%E7%AE%97-8227107.shtml#ixzz2hrmrJ4cj


Power By udn.com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lnf&aid=9047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