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31 13:24:30瀏覽807|回應0|推薦6 | |
《易經》之道,有所謂五術衍化,山、醫、命、相、卜。 古人之對於“天文星象”,因為附會於帝王政事及能左右人事造化,天星宿命之論一直在影響著後世,產生了堪輿之學、星占、命理,五術之學。 古代相傳,堪輿、星占、命理五術,多數都使用[河圖、洛書]為之淵源,也都附會以為是《易經》之道。 但是歷經千年傳抄、佚缺,堪輿、星占、命理、五術已經把天文星象變化成了天干、地支的命理符號。後人無法確實掌握住推定天星七政的時序關係位置,大致上是沒有認清,及無法確定從地球上觀察日、月、星辰,天體運行的事實真相,而僅僅用以從理論上做為推命記錄,並單純的自我以為、約定俗成,以經驗值做成聯想解釋而已。 其實,絕口不談[河圖、洛書],《易經》之道還是依然存在。
因為,《易經》之道,淵源來自“天文星象”,
所以,《易經》之道,其淵源絕對不是[河圖、洛書]。
宅運風水、星占、斗數、姓名學、八字命理……等等,五術若不使用[河圖、洛書],就無從論起。
對於五術術士、法師而言,從來就不想真實的仰觀天星,堪輿、星占、命理之術也只能參考沿用前人論述之資料,因循苟且是無法一探《易經》之道,同時也不會明瞭堪輿、星占、命理五術所依據天星的真實淵源。 無法跳脫河圖、洛書的決定,立即可以使用的數術,用以建立了統計架構。天干、地支只要背的熟,五行生尅只要用的正確,那管“天文星象”之淵源?更不必深入滲透解析《易經》之義理大道。 雖然,現代天文科學常識,已經被普遍的認知,天體運行的四時各有不同,但是,從事以為是《易經》之道,卻借[河圖、洛書]使用在堪輿、星占、命理之術的學者,對於整體天星運行的概念者,認知有多少,多數五術術士、風水命理師們根本都無從理解。
五術風水命理師們的內在心裡也多有自知之,只是不願相認而已。 舉此一例; 知道十二星座的,自己當然會知道所屬的星座排列、名稱。 五術風水命理師們,可以為了命理意義,人人各自都會編造出十二星座的命理意義,卻十有九分卻完全不了解自己所屬的星座是在那裡?何時會出現?又如何的可以適時的來觀察到?
觀察不到的,只有瞎抄古人說法或自己瞎猜一番!
“天文星象”必需以天體為基準,做自然的觀測法則,無法僅僅依賴電腦、書籍、口訣相傳,也無法僅僅在室內做為從事研究的對象。 同時推命用的生辰時曆,也必須求得正確,否則差之亳厘,謬之千里。 古人以晝夜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八刻,基於此項計時觀念,缺少正確之計時器具。奈何庶民大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古人論命,為求掌握求生辰能精確,必然不可多得,只有約計取用而已。
天文星象,古人分佈有三垣、廿八星宿,紫微垣正臨亥地,太微居巽,天市居艮,而少微在兌以符合四象之數。 “果老星宗”以十二星宮為垣,取廿八星宿為殿,取天文星象而比喻為祿命天數,「垣、殿」並無以表示出時序節令之吉凶,因此月令節氣運用天干、地支,安命主身宮,以命數為表示得時或失時。
《易經》之道,歷經千古,其中天星淵源的學理,永遠都是一門觀測之學。 從古籍書中探取天星究理,僅僅搜集古人所記載之天星學理,在於難得盡其全。 唯有經常累積時日,婁婁不絕的“仰以觀於天文”,仰觀四時天文星象,印證天體之運行變遷,縱無深層的體悟,或許也近了。 |
|
( 興趣嗜好|星座命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