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一.整菴論佛學
2013/08/31 12:17:00瀏覽10|回應0|推薦0
在《困知記》續卷上,整菴曾花了不少文字批評佛學,且大辨儒釋之分界處。以下且約略鈔錄其部份文字,以見整菴對佛學看法之大概。

整菴論佛學,首先即批評其以知覺為性。其曰:

《楞伽》大旨有四:曰五法,曰三自性,曰八識,曰二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經中明言之矣。五法者,名也,相也,妄想也,正智也,如如也。三自性者,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也。八識者,識藏也,意根,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也。凡此諸法,不出迷悟兩途。蓋迷則為名,為相,為妄想,為妄想自性,緣起自性,為人法二執,而識藏轉為諸識。悟則為正智,為如如,為成自性,為人法無我,而諸識轉為真識。所為人法,則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是已。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十二入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加之六識,是謂十八界。合而言之人也,析而言之法也。有所覺之謂悟,無所覺之謂迷。佛者,覺也,而覺有二義:有始覺,有本覺。始覺者,目前悟入之覺,即所謂正智也,即人而言之也。本覺者,常住不動之覺,即所謂如如也,離人而言之也。因始覺而合本覺,所以成佛之道也。及其至也,始覺正智亦泯,而本覺朗然獨存,則佛果成矣。故佛有十號,其一曰等正覺,此之謂也。本覺乃見聞知覺之體,五陰之識屬焉。見聞知覺,乃本覺之用,十八界之識屬焉。非本覺,即無以為見聞知覺,舍見聞知覺,則亦無本覺矣。故曰如來於陰界入,非異非不異。其謂法離見聞知覺者何?懼其著也。佛以離情遣著,然後可以入道,故欲人於見聞知覺,一切離之。離之云者,非不見不聞,無知無覺也,不著於見聞知覺而已矣。《金剛經》所謂「心不住法而行布施,應無所住而生清淨心」,即其義也。然則佛氏之所謂性,不亦明甚矣乎?彼明以知覺為性,始終不知性之為理,乃欲強合於吾儒以為一道,如之何其可合也?昔達磨弟子婆羅提,嘗言作用是性,有偈云:「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識與不識,即迷悟之謂也;知是佛性,即所謂正智、如如;喚作精魂,即所謂名相妄想。此偈自是真實語,後來桀黠者出,嫌其淺近,乃人人捏出一般鬼怪說話,直是玄妙奇特,以利心求者,安得不為其所動乎?張子所謂「詖淫邪遁之辭,翕然並興,一出於佛氏之門」,誠知言矣。然造妖捏怪,不止其徒,中其毒者,往往便能如此。

此條除了是批評佛氏以知覺/作用為性外,其析述佛學義理一節,也極為透闢。其又曰:

《楞伽》四卷,卷首皆云:「一切佛語心品,良以萬法惟識,諸識惟心,種種差別,不出心識而已。」故經中之言識也特詳。第一卷,首言諸識有二種生住滅,謂流注生住滅,相生住滅。次言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又云:「界說有三種識,廣識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又云:「若復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又云:「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實相不滅。非自真實相滅,但業相滅。若自真實相滅者,藏識則滅;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議論。」又破外道斷見云:「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又云:「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又云:「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又偈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又偈云:「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第二卷有云:「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習見轉變,名為涅槃。」注云:「自性習氣,謂眾生心識性執,熏習氣分。藏意意識者,即藏識與事識,由愛見妄想之所熏習。轉變者,謂轉藏識、事識,為自覺聖智境界也。」有雲:「識者,因樂種種跡境界,故余趣相續。」有雲:「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為涅槃。」有云:「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注云:「境界分段者,六識從六塵生也。習氣長養者,言六識不離七識八識也。我、我所計著者,言七識我執,從思惟彼因彼緣而生。不壞身相藏識,即第八識。謂此八識,因於六識,能緣還緣,自心所現境界,以計著故而生六識,能總諸心,故云心聚生也。展轉相因者,八識轉生諸識,六識起善起惡,七識則傳送其間。海喻八識,浪喻六識,以六塵為境界風。境界乃自心所現,還吹八識心海,轉生諸識,若生若滅,亦猶依海而有風,因風而鼓浪,風息則浪滅。故云意識滅,七識亦滅也。」又偈云:「心縛於境界,覺想智隨轉,無所有及勝,平等智慧生。」注云:「現在一念,為塵境所轉,故有業縛。而本有覺智,亦隨妄而轉,若了妄即真,離諸有相,及至佛地,則復平等大慧矣。」第三卷有云:「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又云:「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如水中月。」注云:「根、塵及我,和合相因而生是識,此不知自性相故,若知性相,則一念靈知,不假緣生,故云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相惟是一,而有離不離之異,故云得不得也。」又偈云:「心意及與識,遠離思惟想。得無思想法,佛子非聲聞。寂靜勝進忍,如來清淨智。生於善勝義,所行悉遠離。」注云:「得無思想法,則轉識為智,此是菩薩,而非聲聞,智之始也。寂靜勝進忍,即如來清淨忍智,智之終也。」第四卷有云:「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偏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不覺。彼故三緣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覺計著,作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於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註云:「此隨染緣從細至粗也。若能一念迴光,能隨淨緣,則離無常之過,二我之執,自性清淨,所謂性德如來,則究顯矣。」有云:「菩薩摩訶薩,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註云:「識藏以名言者,由迷如來藏轉成妄識,無以別體,故但有名。若無識藏之名,則轉妄識為如來藏也。」有云:「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為色;耳鼻舌身意識所照,名為聲香味觸法,是名為相。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猶如過客,諸識不生不斷,不常不墮,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地,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離二見建立,及誹謗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有云:「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謂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餘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注云:「不壞者,不斷也。攝受意識者,以五根攪五塵,攝歸意識,起善起惡。」有云:「愚夫依七識身滅,起斷見,不覺識藏,故起常見。自妄想,故不知本際。自妄想慧滅,故解脫。」注云:「愚夫所知,極於七識,七識之外無所知,故因起斷見,而不覺識藏無盡,見其念念相續,故起常見。由其自妄想,內而不及外,故不能知本際。然妄不自滅,必由慧而滅也。」又偈云:「意識之所起,識宅意所在。意及眼識等,斷滅說無常。或作涅槃見,而為說常住。」注云:「意由八識而起,而八識意之所住,故謂之宅。以是言之,自不容以七識自滅而起斷見。彼又於意及眼識等斷滅處說無常,或作涅槃見者,此皆凡外自妄想見,故不知本際,如來為是說常住也。」經中言識,首尾具於此矣。間有牽涉他文者,不暇盡錄,然已不勝其多,亦無庸盡錄為也。其首之以諸識有二種,生住滅乃其所謂生死根也,終之以識宅常住,乃其所謂涅槃相也。然而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初無二相,故諸識雖有種種名色,實無二體。但迷之則為妄,悟之則為真。苟能滅妄識而契真識,則有以超生死以證涅槃矣。真識即本覺也,涅槃即所覺之境界也,由此觀之,佛氏之所謂性,有出於知覺之外耶?雖其言反覆多端,窮其本末,不過如此。然驟而觀之者,或恐猶有所未達也。輒以藏識為主,而分為數類,以盡其義。藏,即所謂如來藏也,以其舍藏善惡種子,故謂之藏。其所以為善為惡,識而已矣,故曰藏識。藏識一耳,而有本有末。曰真相,曰真識,曰真實相,曰無始流注,曰藏識海,曰涅槃,曰平等智慧,曰不生不滅等是智,曰如來清淨智,曰自性無垢,畢竟清淨,曰識宅,曰常住,此為一類,皆言乎其本體也。曰流注生住滅,相生住滅,曰業相,曰分別事識,曰識浪,曰樂種種跡境界,曰意識,曰生滅等是識,曰識藏生住地,無明與七識「諸如海浪身,常生不斷,曰識藏名,曰心意意識,及五識身,曰意及眼識等,此為一類,皆言乎其末流也。曰轉相,曰現識,曰轉識,曰覺想智隨轉,此為一類,言乎本末之所由分也。其言及修行處,又當自為一類,如曰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曰習見轉變,名為涅槃,曰妄想識滅,名為涅槃,曰意識滅,七識亦滅,曰無所有及勝,曰遠慮思惟想,曰離無常過,離於我論,曰欲求勝進者,當淨如來藏及識藏名,若無識藏名如來藏者,則無生滅,曰自妄想慧滅,故解脫,凡此皆言其修行之法也。故欲窮其說者,合此數類而詳玩之,則知余所謂滅妄識而契真識,誠有以得其要領矣。夫識者,人心之神明耳,而可認為性乎?且其以本體為真,末流為妄,即分本末為兩截,謂迷則真成妄,悟則妄即真,又混真妄為一途。蓋所見既差,故其言七顛八倒,更無是處。吾黨之號為聰明特達者,顧不免為其所惑,豈不深可惜哉!

此仍是批評釋氏有見於心,無見於性,以作用為性。另外,整菴又批評佛氏「混真妄為一途」,言說「七顛八倒」(整菴摘錄佛家言識之字句,極為詳備;其自家所作之解釋也極透闢精彩,宜注意)。相關看法於以下一條更能清晰可見:

《金剛經》、《心經》可謂簡盡圓覺,詞意稍複。《法華》緊要指示處,纔十二三,餘皆閒言語耳,且多誕謾。達磨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後來說話,不勝其多。大概其教人發心之初,無真非妄,故曰:「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悟入之後,則無妄非真,故云「無明真如,無異境界」。雖頓漸各持一說,而首尾衝決,真妄不分,真詖淫邪遁之尤者。

謂「頓漸各持一說,而首尾衝決,真妄不分」,此明顯是指斥禪宗之不分真妄。何以佛氏不能分真妄呢?又儒、佛對真妄之看法為何?整菴論唯識時云:

夫以心識為本,六識為末,固其名之不可易者,然求其實,初非心識之外別有所謂六識也,又非以其本之一,分而為末之六也。蓋凡有所視,則全體在目;有所聽,則全體在耳;有所言,則全體在口;有所動,則全體在身。(只就此四件說,取簡而易見耳。)所謂感而遂通,便是此理。以此觀之,本末明是一物,豈可分而為二,而以其半為真,半為妄哉?若夫真妄之不可混,則又可得而言矣。夫目之視,耳之聽,口之言,身之動,物雖未交,而其理已具,是皆天命之自然,無假於安排造作,莫非真也。及乎感物而動,則有當視者,有不當視者,有當聽者,有不當聽者,有當言者,有不當言者,有當動者,有不當動者。凡其所當然者,即其自然之不可違者,故曰真也;所不當然者,則往往出於情欲之使然,故曰妄也。真者存之,妄者去之,以此治其身心,以此達諸家國天下,此吾儒所以立人極之道,而內外本末無非一貫也。若如佛氏之說,則方其未悟之先,凡視聽言動,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一切皆謂之妄,及其既悟,又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一切皆謂之真。吾不知何者在所當存乎,何者在所當去乎?當去者不去,當存者必不能存,人欲肆而天理滅矣。使其說肆行而莫之禁,中國之為中國,人類之為人類,將非幸歟!

整菴認為,佛氏只從覺之前後言真妄,儒家卻以當然不當然,即合理與否言真妄,而只有以合理與否為準言真妄者才真懂得真妄,繼而存真去妄,故佛氏「混真妄而為一」,不同於儒學(不過,此處又可為佛學稍作辯解:佛家言真妄本是為了破除執著而設。佛氏認為,人因沉溺於妄見中,即未能了悟世間一切事相皆因緣和合而生,其自身無實在性,故其多對世間各事有所執,繼而生出苦。可是,人一旦能了悟性空之理,其所處之環境雖沒變,其卻不再對各事相有所執,此時人所見之一切皆真,其真實意思是指他得了一新的看法,超越了對世事之執。真妄在佛學中本和空理之覺連說,此是很合理的,其也似沒必要理會應然之理。然而,因儒學要以真妄作為為善去惡,即成就道德所依之根據,其遂重以合乎應然之理與否說真妄。可是,此只是儒家之強調成德工夫使然,佛家何需如此?整菴不明儒佛言真妄所對應之問題之不同,全面肯定儒之真妄而斥佛不分真妄,此明顯是對佛學之精義未能全面了解。其批評建基於不解佛學,這些說法於佛學又何傷?)。

除上述批評佛氏有見於心,無見於性、真妄不分外,整菴又反對佛家以寂感為性,其曰:

達磨告梁武帝有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只此八字已盡佛性之形容矣。其後有神會者,嘗著《顯宗記》,反覆數百語,說得他家道理亦自分明,其中有云:「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又足以發盡達摩妙圓空寂之旨。余嘗合而觀之,與《繫辭傳》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殆無異也。然孰知其所甚異者,正在於此乎?夫《易》之神,即人之心。程子嘗言:「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蓋吾儒以寂感言心,而佛氏以寂感為性,此其所為甚異也。良由彼不知性為至精之理,而以所謂神者當之,故其應用無方,雖亦識圓通之妙,而高下無所準,輕重無所權,卒歸於冥行妄作而已矣。

寂感本落在心上說,不能落在性上說,佛家卻以寂感言性,整菴遂本儒家之立場反對佛家,且指斥其不知性(當然,若以心學看儒家,儒家亦未嘗不可在性上言寂感,此處之儒家當為整菴眼光下之儒家,以伊川、朱子之義理間架為本)。

整菴亦指責佛家是主張二本,不同於儒家之主張一本。他說:

程子嘗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佛家亦有「心佛眾生,渾然齊致」之語,何其相似也。究而言之,其相遠奚啻燕、越哉!唐相裴休,深於禪學者也,嘗序《圓覺經疏》,首兩句云:「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此即「心佛眾生,渾然齊致」之謂也。蓋其所謂齊,固不出乎知覺而已矣。且天地之間,萬物之眾,有有知者,有無知者,謂有知者為同體,則無知者非異體乎?有同有異,是二本也。蓋以知覺為性,其窒礙必至於此。若吾儒所見,則凡賦形於兩間者,同一陰陽之氣以成形,同一陰陽之理以為性,有知無知,無非出於一本。故此身雖小,萬物雖多,其血氣之流通,脈絡之聯屬,元無絲毫空闕之處,無須臾間斷之時,此其所以為渾然也。

佛氏因以知覺為性,且以有知者為同體,無知者遂被排斥於外而為異,整菴因此斥佛氏「二本」。整菴認為,依儒家,有知、無知者皆稟同一陰陽之氣以成形,具有同一陰陽之理以為性,二者實同為一體而出於「一本」。

另外,整菴論佛學又有以下一段文字: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高禪所作也。自吾儒觀之,昭然太極之義,夫復何言?然彼初未嘗知有陰陽,安知有所謂太極哉?此其所以大亂真也。今先據其言語解釋一番,使彼意既明且盡,再以吾儒言語解釋一番,然後明知其異同之實,則似是之非,有不難見矣。以佛家之言為據,則無始菩提,所謂「有物先天地」也;湛然常寂,所謂「無形本寂寥」也;心生萬法,所謂「能為萬象主」也;常住不滅,所謂「不逐四時凋」也。作者之意,不亦明且盡乎?求之吾儒之書,太極生兩儀,是固先天地而立矣;無聲無臭,則無形不足言矣;富有之謂大業,萬象皆一體也;日新之謂盛德,萬古猶一時也。太極之義,不亦明且盡乎?詩凡二十字,其十七字,彼此意義,無甚異同,所當辨者三字爾,物也,萬象也。以物言之,菩提不可為太極明矣;以萬象言之,在彼經教中即萬法耳。以其皆生於心,故謂之能主,然所主者,實不過陰界入。自此之外,仰而日月星辰,俯而山河大地,近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遠而飛潛動植、水火金石,一切視以為幻而空之矣。彼安得復有所謂萬象乎哉?為此詩者,蓋嘗窺見儒書,遂竊取而用之耳。余於前記嘗有一說,正為此等處,請復詳之。所謂天地間非太極不神,然遂以太極為神則不可,此言殊不敢易。誠以太極之本體,動亦定,靜亦定,神則動而靜,靜而能動者也,以此分明見得是兩物,不可混而為一。故《繫辭傳》既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矣,而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由其實不同,故其名不得不異。不然,聖人何用兩言之哉?然其體則同一陰陽,所以難於領會也。佛氏初不識陰陽為何物,固無由知所謂道,所謂神,但見得此心有一點之靈。求其體而不可得,則以為空寂,推其用而偏於陰界入,則以為神通。所謂有物者此耳。以此為性,萬無是處,而其言之亂真,乃有如此詩者,可無辨乎?然人心之神,即陰陽不測之神,初無二致,但神之在陰陽者,則萬古如一;在人心者,則與生死相為存亡,所謂理一而分殊也,佛氏不足以及此矣。

此條內容又可細析如下:首先,整菴分別用儒、佛之系統解讀「有物先天地」四句。其指就佛家看,先天地之物為無始菩提,「無形本寂寥」是形容菩提之湛然常寂,「能為萬物主」指心生萬法,「不逐四時凋」指菩提常住不滅。就儒家看,物指太極,第二句描述太極無聲無臭之特質,「能為萬物主」指太極生兩儀,繼而生出萬象,「不逐四時凋」指「萬古猶一時」。其次,整菴認為佛家之解讀有違四句字義,故不足取。他指出,佛氏以一切皆為虛幻,因而空之,其根本不能容許有萬象,又菩提也非一物,其雖可以萬象為萬法、物為菩提勉強牽合,但此解和儒家的相比,後者明顯較直接了解四句原意,少些曲折安排,故整菴認為佛家解此四句不佳。其三,整菴認為佛家不能作妥善解釋原於其不明道、神,只見得此心之靈。其四,整菴闡述道、神之內容:太極(道)為神得以可能之根據,但太極不是神;太極和陰陽乃一物,不懂陰陽無以見太極;神落於陰陽之氣言,能「萬古如一」,但落於心氣言,則隨心之生死而存亡。簡單來說,整菴此條是批評佛學有見於心,無見於性,於太極、神之種種內容及關係,全不了解。

整菴也似無法理解佛學中之詭譎語,而以為一切詭譎語皆是佛家用來作弄人。他說:

南陽慧忠破南方宗旨云:「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名》不應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南僧因問:「《法華了義》,開佛知見,此復何為?」忠曰:「他云開佛知見,尚不言菩薩二乘,豈以眾生癡倒,便成佛之知見邪?」汾州無業有云:「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齊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無窮。」此二人皆禪林之傑出,考其言,皆見於《傳燈錄》,何若是之不同耶?蓋無業是本分人,說本分話。慧忠則所謂神出鬼沒,以逞其伎倆者也。彼見南方以見聞覺知為性,便對其人捏出一般說話,務要高他一著,使之莫測。嘗見《金剛經》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之語,眾生固然迷悟不同,其知見之體即是平等,豈容有二?又嘗見《楞嚴經》有兩段話:其一,佛告波斯匿王云:「顏貌有變,見精不變,變者受滅,不變者元無生滅。」其二,因與阿難論聲聞有云:「其形雖昧,聞性不昏,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此皆明以見聞為性,與波羅提說相合。若《淨名》則緊要在一「離」字。先儒嘗言佛氏之辭善遁,便是此等處。《傳燈錄》中似此盡多,究其淵源,則固出於瞿曇也。蓋瞿曇說法,常欲離四句為一,非異非不異,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然而終有不能離者。如云:「非異非不異,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即《楞伽》一經,累累見之,此便是遁辭之根。若將異處窮著他,他便有非異一說,將無常窮著他,他便有非無常一說,自非灼然看得他破,只得聽他愚弄耳。

佛家說「非異非不異,非有非無,非常非不常」本是為了使人破除對異、有、常或不異、無、無常任一邊之執著,使人不落兩邊,契入中道。整菴不明佛家破執之苦心,徒認為這些說法是遁辭、是愚弄人,此看法不免有失。

最後,整菴論佛學尚有以下的文字。他說:

僧問忠國師:「古德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有人不許,云是邪說。亦有信者,云不思議。不知若為?」國師曰:「此是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合。故《華嚴經》云:『佛自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恆處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於法界,豈非法身乎?又《般若經》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華既不越於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為措意。」又華嚴座主問大珠和尚云:「禪師何故不許『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珠曰:「法身無像,應翠竹以成形;般若無知,對黃華而顯相。非彼黃華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經云: 『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還能應用。座主會麼?」曰:「不了此意。」珠曰:「若見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隨用而設,不滯是非。若不見性,人說翠竹著翠竹,說黃華著黃華,說法身滯法身,說般若不識般若,所以皆成諍論。」宗杲云:「國師主張翠竹是法身,直主張到底;大珠破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漢將一個主張底破底,收作一處,更無拈提,不敢動著他一絲毫,要你學者具眼。」余於前記嘗舉翠竹黃華二語,以謂與鳶飛魚躍之言絕相似,只是不同。據慧忠分析語,與大珠成形顯相二言,便是古德立言本旨。大珠所以不許之意,但以黃華翠竹非有般若法身爾,其曰「道是亦得」即前「成形顯相」二言。曰「道不是亦得」,即後「非彼有般若法身」一言也。慧忠所引經語,與大珠所引經語皆合,直是明白,更無餘蘊。然則其與吾儒鳶飛魚躍之義所以不同者,果何在邪?誠以鳶魚雖微,其性同一天命也;飛躍雖殊,其道同一率性也。彼所謂般若法身,在華竹之身之外;吾所謂天命率性,在鳶魚之身之內,在內則是一物,在外便成二物。二則二本,一則一本,詎可同年而語哉?且天命之性,不獨鳶魚有,華竹亦有之。程子所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可不察」者,正惟有見乎此也。佛氏祇緣認知覺為性,所以於花竹上便通不去,只得以為法界中所現之物爾。《楞伽》以四大種色為虛空所持,《楞嚴》以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其義亦猶是也。余也向雖引而不發,今則舍矢如破矣。吾黨之士夫,豈無具眼者乎?

案:整菴認為儒佛之分界在:儒家之性在鳶魚之身之內,佛家之性在華竹之身之外;儒家不主知覺為性,而認為一草一木皆有理,故重一本,佛家則以知覺為性,而把一草一木排斥於外,故主二本。

又說:

宗杲謂鄭尚明曰:「你只今這聽法說法一段,歷歷孤明底。未生已前,畢竟在恁麼處?」曰:「不知。」杲曰:「你若不知,便是生大。你百歲後,四大五蘊,一時解散,到這裏歷歷孤明底,卻向甚麼處去?」曰:「也不知。」杲曰:「你既不知,便是死大。」又嘗示呂機宜云:「現今歷歷孤明,與人分是非別好醜底,決定是有是無,是真是實,是虛妄。」臨濟亦嘗語其徒曰:「四大身不解說法聽法,虛空不解說法聽法。」觀此數節,則佛氏之所謂性,亦何難見之有?渠道理只是如此,本不須苦求解悟,然而必以悟為則者,只是要見得此歷歷孤明境界更親切爾。縱使見得親切,夫安知歷歷孤明者之非性,而性自有真邪?

案:此仍是批評佛學以知覺作用(歷歷孤明者)為性,認為釋氏不真懂得性。

又說:

杲答曾天游侍郎書曰:「尋常計較安排底是識情,隨生死遷流底亦是識情,怕怖慞惶底亦是識情。而今參學之人,不知是病,只管在裏許頭出頭沒,教中所謂隨識而不隨智,以故昧卻本地風光、本來面目。若或一時放下,百不思量計較,忽然失腳踏著鼻孔,即此識情,便是真空妙智,更無別智可得。若別有所得,有所證,則又卻不是也。如人迷時喚東作西,及至悟時,即西便是東,無別有東,此真空妙智,與太虛齊壽。只這太虛中,還有一物礙得他否?雖不受一物礙,而不妨諸物於空中往來,此真空妙智亦然。凡聖垢染著一點不得,雖著不得而不礙生死,凡聖於中往來,如此信得及,見得徹,方是個出生入死得大自在底漢。」細觀此書,佛氏之所謂性,無餘蘊矣。「忽然失腳踏著鼻孔」,便是頓悟之說。

案:此條整菴引杲書述佛氏之性及頓悟。

又說:

《頌》云:「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涅槃生死是空華。」嘗見杲示人有「水上葫蘆」一言,此《頌》第三句,即「水上葫蘆」之謂也。佛家道理直是如此。《論語》「無適無莫」,若非義之與比,何以異於水上葫蘆哉?

案:整菴之前認為佛氏不以合理與否定真妄,故「混真妄而為一」,不同於儒學。而在此處,整菴指佛氏只重「隨順世緣無罜礙」之「水上葫蘆」般之自由無執,卻忽視了這些無執之是否合宜恰當(即所謂「義之與比」),此乃其另一異於儒學處(儒學既主「無適無莫」,也主「義之與比」)。

又說:

老子外仁義禮而言道德,徒言道德而不及性,與聖門絕不相似,自不足以亂真。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真,惟佛氏耳。

案:此條整菴認為佛氏之害大於老子,蓋老子不言性而佛氏言性也。可是,我們當知佛氏之性乃為空性、空理,對之了悟乃是為了破執解苦;儒家之性為義理之性、應然之理,對之認識乃是為了成就道德行為,不只為了解苦破執,二家之性之內容全不同,只要清晰了解,何以會造成彌近理而大亂真、造成大害?

總括而言,整菴論佛學之觀點有八。首先,他認為佛學以作用、知覺為性乃有見於心,無見於性。其次,他建基於真妄之分判當依合理與否決定,而指責佛氏「混真妄為一途」。其三,他反對佛家以寂感言性。其四,他斥佛家之說是二本而非一本。其五,他認為佛家不解太極、神。其六,他認為佛家使用詭譎語只是為了愚弄人,無任何意義。其七,他批評佛氏只令人成「水上葫蘆」,自由無執,卻不可令人重視執著之合宜性、恰當性。其八,他指斥佛家言性之害大於老子。這些觀點雖有不少其實是可被佛家反駁的,本文亦已約略指出。然而,整菴依然堅守儒學之門戶,此乃無可疑者,高景逸(即東林之高攀龍)先生曾評價整菴曰:

先生於禪學,尤極探討,發其所以不同之故。自唐以來,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

,此評確是恰當而合理的評價。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