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五十六、怛羅斯之戰
2014/08/06 07:43:00瀏覽13|回應0|推薦0
天寶十載 (公元七五一年) 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戰爭,史稱「怛羅斯之戰」。

要細究「怛羅斯之戰」的種種關節,我們不妨由高仙芝大破朅師國講起。

高仙芝大破朅師國

天寶六載 (公元七四七年) 十二月,高仙芝以討伐吐蕃有功,被玄宗起用為「安西節度使」。

十二月,己巳,上以仙芝為安西四鎮節度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兩年後 (天寶八載,公元七四九年),吐火羅葉護失里怛伽羅派遣使者來唐,請求唐室發「安西兵」攻打朅師國 (因朅師國依附吐蕃)。玄宗答應。

十一月,乙未,吐火羅葉護失裡怛伽羅遣使表稱:「朅師王親附吐蕃,因苦小勃律鎮軍,阻其糧道。臣思破兇徒,望發安西兵,以來歲正月至小勃律,六月至大勃律。」上許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高仙芝帶兵長驅直入,不需一年,朅師國被攻破,其王勃特沒被俘虜。

(天寶九載,公元七五零年,二月)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破朅師,虜其王勃特沒。(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玄宗於天寶九載 (公元七五零年) 三月改立勃特沒的兄長素迦為朅師王。

三月,庚子,立勃特沒之兄素迦為朅師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這時,唐室在西北仍然聲勢浩大,有絕對的控制權。

攻打石國

然而,「福兮禍之所伏」。同年十二月,高仙芝竟假裝與石國和好,引兵突襲石國,為「怛羅斯之戰」埋下伏線。

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偽與石國約和,引兵襲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石國的國王及其部眾,盡為唐軍所俘虜。

虜其王及部眾以歸。(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尤其惹得中亞諸國不滿者,乃唐兵盡殺石國之老弱。

悉殺其老弱。(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且大量劫掠石國的黃金、牲畜、丁壯。

仙芝性貪,掠得瑟瑟十餘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餘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虜其丁壯,取金寶瑟瑟駝馬等,國人號哭。(《舊唐書‧李嗣業傳》)

初唐時期的仁義之師,已然轉成貪財、暴戾的冷血部隊。其付出的代價是:「群胡忿之,與大食連謀,將欲攻四鎮」。

其子逃難奔走,告於諸胡國。群胡忿之,與大食連謀,將欲攻四鎮。(《舊唐書‧李嗣業傳》)

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所謂「大食」,主要是指「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之「阿拔斯王朝」。

補充一點,有關高仙芝出兵石國的原因,眾說紛紜。要之,不外以下兩種說法:

一、 失禮說:石國王於藩臣之禮有虧,高仙芝遂奏請討之。

二、 「拔汗那王之請」說:高仙芝大破朅師國後,於回程途中,應拔汗那王之請而擊石國。

根據近人的考證所得,說法二似較近史實,理由是:

一、 從中國的史料看

《通鑑》記有以下一條:

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衆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恆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纔數千人。右威衞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值得注意的是「葛羅祿部眾叛......拔汗那部眾在前」。此充分表達出兩個訊息:

A. 「怛羅斯之戰」爆發時,除了葛羅祿部,支援唐室的就只有拔汗那部。

B. 拔汗那部願意和諸胡、石國為敵。

於此,吾人不禁要問:「何以拔汗那部願意助唐一臂之力,對抗石國的支持者?」。

這問題的出現,似乎牽引出下列兩個事實:

(1) 拔汗那、石國不和。

(2) 唐室過去曾經協助拔汗那。

如是,說法二在中國史料中得到證實,其自然較近史實。

二、 從阿拉伯的史料看

阿拉伯史學家伊本‧艾西爾曾撰有《歷史大全》一書,其中論及拔汗那、石國時說:

這一年,拔汗那 (費爾干納) 的伊赫希德 (Shishpir) 與石國 (Chach) 王反目為仇。伊赫希德向中國國王求救。中國國王派出10萬大軍馳援,將石國王包圍。石國王歸順中國國王,他和手下沒有受到他 (中國國王) 的迫害。

這段文字充分證成 (1) 拔汗那、石國不和 (2) 唐室過去曾經協助拔汗那。

說法二在阿拉伯史料中同樣得到證實,其距離真正的史實明顯不遠了。

安西重兵盡失:怛羅斯兵敗

天寶十載 (公元七五一年) 春,正月,高仙芝奉命入朝。其在玄宗面前獻上所擒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石國王、朅師王,令玄宗大為高興。玄宗於是加封仙芝為開府儀同三司,且以仙芝為「河西節度使」。

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入朝,獻所擒突騎施可汗、吐蕃酋長、石國王、朅師王。加仙芝開府儀同三司。尋以仙芝為河西節度使,代安思順......(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然而,不過一年,大難便降臨至仙芝的頭上。

且說石國王子於國家亡破後,將國破家亡的消息告知諸胡,且揭露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聽聞後,大為忿怒。其於是決定聯合「黑衣大食」,合攻安西四鎮。

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所謂「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國」之「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的創立者乃阿布‧阿拔斯。其於公元746年—749年期間,利用阿布‧穆斯林的力量,加上什葉派穆斯林的協助,攻佔了全部的大伊朗地區和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伊斯蘭哈里發,建立起「阿拔斯王朝」。由於「阿拔斯王朝」的旗幟多為黑色,中國史書稱「阿拔斯王朝」為「黑衣大食」,與「白衣大食」(後倭馬亞王朝) 相區別。

和「倭馬亞王朝」一樣,「阿拔斯王朝」有意向東擴展其勢力。然而,就軍事力量言,其比「倭馬亞王朝」強得多。

高仙芝不明箇中轉變,在聽聞四鎮受攻之後,倉促率領胡、漢將士三萬多人出擊大食。其對「黑衣大食」如此輕視,終於招來致命性的打擊。

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深入七百餘里,至怛羅斯城,與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羅祿部眾叛,與大食夾攻唐軍,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纔數千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有關高仙芝帶兵的人數,不同史籍的記載或有些微出入。要之,不出20,000 至 100,000。然而,「黑衣大食」與諸胡之聯軍,保守估計,不下於100,000。兵力如此懸殊,「怛羅斯之戰」對高仙芝來說注定是一場不易取勝的硬仗。

加上葛羅祿部眾的陣前背叛、唐室的步兵盡為「黑衣大食」的騎兵所衝散和蹂躪,高仙芝終於大敗收場,安西重兵差不多死亡殆盡,所餘僅數千人而已。

高仙芝、李嗣業、段秀實等人後來雖可保全性命。

右威衞將軍李嗣業勸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在前,人畜塞路;嗣業前驅,奮大梃擊之,人馬俱斃,仙芝乃得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將士相失,別將汧陽段秀實聞嗣業之聲,詬曰:「避敵先奔,無勇也;全己棄眾,不仁也。幸而得達,獨無愧乎!」嗣業執其手謝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還至安西,言於仙芝,以秀實兼都知兵馬使,為己判官。(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但「安西四鎮」自此已全面空虛 (唯安祿山、哥舒翰所統率之兵鎮,軍事實力仍舊)。

總評

從唐史分析的角度看,「怛羅斯之戰」的失敗,不但反映著高仙芝對外部形勢之錯誤估計,而且例示著玄宗「以力假人」之外交方針的不可行。

吾人試想,倘若唐室未有為拔汗那國「強出頭」,其焉會出擊石國?又倘若唐軍未有對石國施以暴虐,石國王子焉會求助於諸胡?近人鄧小平常倡導「不出頭」的外交政策,以韜光養晦為務,這其實有一定的道理,惜玄宗不明此道,終致大敗。

又站在世界歷史之角度看,「怛羅斯之戰」也有重大的意義。它彷彿代表著兩大中古帝國之互相較勁、比鬥。而較勁、比鬥得以可能,自然和唐室、大食之積極擴張密不可分。

可是,唐室當時已是「強弩之末」,百病叢生;「黑衣大食」卻是方興未艾,生氣淋漓。兩相比鬥,唐室大敗,這除了是技術上的問題使然外,文化力量之一進一退,未嘗不是另一重要原因。

總言之,經過「怛羅斯之戰」,唐室在安西之軍事力量已告瓦解,玄宗能動用以對付安祿山者,只剩下哥舒翰所統率的部隊。

附錄:造紙術西傳及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化

著名史學家杜佑的侄子杜環,曾經於怛邏斯戰役中被俘。他後來輾轉返國。根據他的回憶,當時戰敗的唐朝士兵俘虜中有懂得造紙的工匠,造紙術因此傳入了西方。

又怛羅斯戰役後,「黑衣大食」在中亞的聲勢日盛。「黑衣大食」信奉伊斯蘭教,怛羅斯戰役的結果無疑助長了中亞地區的伊斯蘭化。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