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十一、陣前易帥:高仙芝、封常清被斬
2014/08/06 08:32:00瀏覽17|回應0|推薦0
安祿山自天寶十四載 (公元七五五年) 十一月起兵,不足一個月,河北、河南、東都洛陽相繼失陷。守將封常清被迫逃至陝郡,再圖後計。唐室形勢可謂岌岌可危。

常清返抵陝郡時,兵力已所餘無幾。而由於陝郡太守竇廷芝早已避走河東,吏民皆散,陝郡頓時一片死寂,猶如空城。

封常清帥餘眾至峽,陝郡太守竇廷芝已奔河東,吏民皆散。(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常清見安史叛軍來勢洶洶,陝郡必不能守,其於是建議高仙芝領兵據守潼關。仙芝同意。

常清謂高仙芝曰:「常清連日血戰,賊鋒不可當。且潼關無兵,若賊豕突入關,則長安危矣。陝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據潼關以拒之。」仙芝乃帥見兵西趣潼關。(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潼關地處險要,歷來易守難攻。加上它是進入長安的孔道。封常清「引兵先據潼關以拒之」的策略,未嘗不是上策。

可惜的是,高仙芝率領部隊由陝郡退守潼關時,安史叛軍突然襲來,唐軍「士馬相騰踐,死者甚眾」。

賊尋至,官軍狼狽走,無復部伍,士馬相騰踐,死者甚眾。(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幸好高仙芝、封常清終於率領餘眾至潼關。

而隨著潼關守備復修完成,祿山又意圖稱帝,暫時無意西進,戰事呈現膠著狀態。

至潼關,修完守備,賊至,不得入而去。(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會祿山方謀稱帝,留東京不進,故朝廷得為之備,兵亦稍集。(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雖云膠著,但優勢始終在祿山那邊。

祿山使其將崔乾祐屯陝,臨汝、弘農、濟陰、濮陽、雲中郡皆降於祿山。(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是時,朝廷徵兵諸道,皆未至,關中忷懼。(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關,以逸待勞,這無疑是戰略上一次成功的大轉移。奈何高仙芝與監軍邊令誠有隙,邊令誠竟在玄宗面前中傷高仙芝、封常清 (包括直言二人兵敗,且誣衊封常清與叛軍勾結、高仙芝棄守陝郡和盜減軍士糧食)。高仙芝、封常清最後被玄宗下令處斬。

高仙芝之東征也,監軍邊令誠數以事幹之,仙芝多不從。令誠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橈敗之狀,且云:「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上大怒,癸卯,遣令誠繼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封常清一直盡忠為國。東都兵敗後,他曾三次遣使上表陳述叛軍形勢。他被削去官爵,改以布衣身分在高仙芝軍中效力時, 又曾草遺表提醒玄宗不要輕視安祿山。玄宗待之以處斬之刑,常清依舊「以表附令誠上之」。常清竟因「以賊搖眾」被斬,可謂冤枉。

初,常清既敗,三遣使奉表陳賊形勢,上皆不之見。常清乃自馳詣闕,至渭南,敕削其官爵,令還仙芝軍,白衣自效。常清草遺表曰:「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時朝議皆以為祿山狂悖,不日授首,故常清云然。令誠至潼關,先引常清,宣敕示之;常清以表附令誠上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至於高仙芝,其更是絲毫未有盜減軍士糧賜,退守潼關純粹是為了「以守為攻」,並非故意「棄陝地數百里」也。然玄宗已下斬殺令,高仙芝含冤莫白,遂在士卒一片稱枉聲中喪失性命。

常清既死,陳屍蘧蒢。仙芝還,至聽事,令誠索陌刀手百餘人自隨,乃謂仙芝曰:「大夫亦有恩命。」仙芝遽下,令誠宣敕。仙芝曰:「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時士卒在前,皆大呼稱枉,其聲振地;遂斬之,以將軍李承光攝領其眾。(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高仙芝、封常清死後,玄宗改用哥舒翰駐守潼關。

當時,哥舒翰已經患有嚴重的風疾 (俗稱中風),根本不能治理軍務、帶兵打仗。加上步、騎兵統領不和 (步兵統領:李承光;騎兵統領:王思禮),翰又以嚴法治軍,士卒因此「皆懈弛,無鬥志」。

(天寶十四載,公元七五五年,二月)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入朝,道得風疾,遂留京師,家居不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病廢在家,上藉其威名,且素與祿山不協,召見,拜兵馬副元帥,將兵八萬以討祿山;仍敕天下四面進兵,會攻洛陽。翰以病固辭,上不許,以田良丘為御史中丞,充行軍司馬,起居郎蕭昕為判官,蕃將火拔歸仁等各將部落以從,並仙芝舊卒,號二十萬,軍於潼關。翰病,不能治事,悉以軍政委田良丘;良丘復不敢專決,使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二人爭長,無所統一。翰用法嚴而不恤,士卒皆懈弛,無鬥志。(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高仙芝、封常清「戰略轉移」所帶來的優勢,就這樣被玄宗的「陣前易帥」一下子抵銷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