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十三、郭子儀、李光弼登場
2014/08/06 08:37:00瀏覽18|回應0|推薦0
除了顏杲卿、顏真卿,郭子儀、李光弼在唐室的勤王部隊中亦擔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郭子儀,華州鄭縣 (今陝西華縣) 人。他的父親是壽州刺史郭敬之。

天寶八載 (公元七四九年) 三月,他曾被起用為「橫塞軍使」,嶄露頭角於史冊中。

三月,朔方節度等使張齊丘於中受降城西北五百餘里木刺山築橫塞軍,以振遠軍使鄭人郭子儀為橫塞軍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一年後,即天寶九載 (公元七五零年) 八月,「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因分配軍糧失宜,惹得軍士忿怒,毆打判官。當時,任職「兵馬使」的郭子儀挺身而出,支持齊丘,齊丘才得以倖免於難。

朔方節度使張齊丘給糧失宜,軍士怒,毆其判官;兵馬使郭子儀以身捍齊丘,乃得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齊丘不久改任濟陰太守,其職位由安思順暫時充當。

癸亥,齊丘左遷濟陰太守,以河西節度使安思順權知朔方節度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六)

郭子儀一直默默耕耘,汲取不同的地方軍事經驗。終於,在天寶十四載 (公元七五五年) 十一月,安祿山叛變,郭子儀被起用為「朔方節度使」 (之前任職「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

以朔方右廂兵馬使、九原太守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新官上任的郭子儀,迅速迎來他第一場的勝仗:擊敗安祿山陣營的高秀巖。

安祿山大同軍使高秀巖寇振武軍,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擊敗之,子儀乘勝拔靜邊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他不久又派李光弼 (契丹人)、高浚、僕固懷恩 (鐵勒人,哥濫拔延之曾孫,世代為金微都督)、渾釋之 (渾部酋長,世代為皋蘭都督) 等將領逆擊薛忠義。結果,安史叛軍大敗,其七千騎兵被坑殺。

大同兵馬使薛忠義寇靜邊軍,子儀使左兵馬使李光弼、右兵馬使高浚、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右武鋒使渾釋之等逆擊,大破之,坑其騎七千。(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郭子儀乘勝進圍雲中,且派公孫瓊巖率領二千騎兵取馬邑,開東陘關 (相當於現今的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境內)。

進圍雲中,使別將公孫瓊巖將二千騎擊馬邑,拔之,開東陘關。(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連場的軍事勝利,為他贏得「御史大夫」的職位。

甲辰,加子儀御史大夫。(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天寶十五載 (公元七五六年) 春,正月,由於安祿山已在東都洛陽稱帝,建國號「大燕」,玄宗於是命郭子儀罷圍雲中,還朔方,預備出兵奪取洛陽。

春,正月,乙卯朔,祿山自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以達奚珣為侍中,張通儒為中書令,高尚、嚴莊為中書侍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上命郭子儀罷圍雲中,還朔方,益發兵進取東京。(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然玄宗始終念念不忘河北諸郡。其於是希望郭子儀挑選一位良將率兵「先出井陘,定河北」。郭子儀遂舉薦李光弼擔此重任。

選良將一人分兵先出井陘,定河北。子儀薦李光弼。(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李光弼,契丹人。他原本與哥舒翰一樣,為王忠嗣的部下,隸屬於「西北軍鎮系統」。安祿山起兵作反,李光弼曾助郭子儀大破安史叛軍,光弼由是得到郭子儀的賞識、器重。

光弼後來被玄宗起用為「河東節度使」,率領朔方士兵萬人東進。

癸亥,以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分朔方兵萬人與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同年二月,玄宗又加李光弼「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史」等職銜,對光弼投以萬二分的信任。

二月,丙戌,加李光弼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史。(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幸好李光弼為人機智、有謀略 (這由他不殺安思義,且信用思義之計策可知),且有優秀的調兵遣將的才能 (這由他對步卒、弩手的部署可知)。

史思明等圍饒陽二十九日,不下,李光弼將蕃、漢步騎萬餘人、太原弩手三千人出井陘。己亥,至常山,常山團練兵三千人殺胡兵,執安思義出降。光弼謂思義曰:「汝自知當死否?」思義不應。光弼曰:「汝久更陳行,視吾此眾,可敵思明否?今為我計當如何?汝策可取,當不殺汝。」思義曰:「大夫士馬遠來疲弊,猝遇大敵,恐未易當;不如移軍入城,早為備御,先料勝負,然後出兵。胡騎雖銳,不能持重,苟不獲利,氣沮心離,於時乃可圖矣。思明今在饒陽,去此不二百里。昨暮羽書已去,計其先鋒來晨必至,而大軍繼之,不可不留意也。」光弼悅,釋其縛,即移軍入城。史思明聞常山不守,立解饒陽之圍;明日未旦,先鋒已至,思明等繼之,合二萬餘騎,直抵城下。光弼遣步卒五千自東門出戰,賊守門不退。光弼命五百弩於城上齊發射之,賊稍卻;乃出弩手千人分為四隊,使其矢發發相繼,賊不能當,斂軍道北。光弼出兵五千為槍城於道南,夾呼沱水而陳;賊數以騎兵搏戰,光弼之兵射之,人馬中矢者太半,乃退,小憩以俟步兵。有村民告賊步兵五千自饒陽來,晝夜行百七十里,至九門南逢壁,度憩息。光弼遣步騎各二千,匿旗鼓,並水潛行,至逢壁,賊方飯,縱兵掩擊,殺之無遺。思明聞之,失勢,退入九門。時常山九縣,七附官軍,惟九門、蒿城為賊所據。光弼遣裨將張奉璋以兵五百戍石邑,餘皆三百人戍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否則,玄宗不免又要大輸一場了。

三月,光弼因在常山表現出色而被起用為「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補充一點,李光弼出兵常山時,顏杲卿已經被擒至洛陽)。

壬午,以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為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其與史思明在常山相持四十餘日。終於,在郭子儀率兵前來會師之下,郭、李聯軍大敗史思明於九門城南。

李光弼與史思明相守四十餘日,思明絕常山糧道。城中乏草,馬食薦籍。光弼以車五百乘之石邑取草,將車者皆衣甲,弩手千人衛之,為方陳而行,賊不能奪。蔡希德引兵攻石邑,張奉璋拒卻之。光弼遣使告急於郭子儀,子儀引兵自井陘出,夏,四月,壬辰,至常山,與光弼合,蕃、漢步騎共十餘萬。甲午,子儀、光弼與史思明等戰於九門城南,思明大敗。中郎將渾瑊射李立節,殺之。瑊,釋之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史思明被迫收拾餘眾逃奔趙郡,再至博陵。期間,「思明盡殺郡官」,河朔之民大為怨恨,紛紛建立地方團練以抗拒叛軍。郭、李聯軍後來追史思明至河北,河朔之民見郭、李為人寬仁,於是爭相加入唐室官軍的行列。

思明收餘眾奔趙郡,蔡希德奔鉅鹿。思明自趙郡如博陵,時博陵已降官軍,思明盡殺郡官。河朔之民苦賊殘暴,所在屯結,多至二萬人,少者萬人,各為營以拒賊;及郭、李軍至,爭出自效。(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光弼治軍以德,安史叛軍則以虜掠、殘殺為務。祿山、思明之敗,關鍵正在此。

庚子,攻趙郡;一日,城降。士卒多虜掠,光弼坐城門,收所獲,悉歸之,民大悅。子儀生擒四千人,皆捨之,斬祿山太守郭獻璆。光弼進圍博陵,十日,不拔,引兵還恆陽就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

惜乎祿山、思明皆見不及此。而此卻為郭子儀、李光弼所獨知。唐室的勤王力量,於是內含著一股光明的精神氣息,足以衝破一切之苦難、黑暗。

五月,子儀、光弼返回常山。史思明意欲恃機反擊,反被郭子儀大敗。安祿山發兵 (五分之一為同羅士兵、曳落河) 救助思明,但這無助於劣勢之改變。

郭子儀、李光弼還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數萬踵其後。子儀選驍騎更挑戰,三日,至行唐,賊疲,乃退。子儀乘之,又敗之於沙河。蔡希德至洛陽,安祿山復使將步騎二萬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發范陽等郡兵萬餘人助思明,合五萬餘人,而同羅、曳落河居五分之一。子儀至恆陽,思明隨至,子儀深溝高壘以待之;賊來則守,去則追之,晝則耀兵,夜斫其營,賊不得休息。數日,子儀、光弼議曰:「賊倦矣,可以出戰。」壬午,戰于嘉山,大破之,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思明墜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槍歸營,奔于博陵;光弼就圍之,軍聲大振。(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河北諸郡能為唐室所收復,子儀、光弼之功大矣!

於是河北十餘郡皆殺賊守將而降。漁陽路再絕,賊往來者皆輕騎竊過,多為官軍所獲,將士家在漁陽者無不搖心。(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