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30 17:20:24瀏覽2192|回應0|推薦0 | |
4F拼圖反思法2015/03/12 瀏覽人次:1,903 提高大團隊反思效益
一位引導員,帶領反思引導時,最適合的人數約12人。這樣有機會讓每一位參與者,在反思討論中有充分的機會表達己見,而非單純聽取他人的想法、思考。在學校場域中,無論是在課堂上或是校外教學活動,往往一個班級35人由一位老師授課,更不用說大型校外教學,往往是整年級或是將年級分梯次,即使規劃課程的主事者安排反思引導的時段,然而這樣的反思效益究竟還有多少?一直是體驗學習在學校推動所面臨的挑戰。
當然培訓大量的引導員,是解決方案之一,但其投入的成本和資源,需要長時間的規畫與各項資源支持下,持續推動才能成就大量具備引導技術的師資。或是輔以多元評量的方式,來驗證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我們試著從在引導員有限的角度出發,如何應用最少的引導師來進行大團隊的反思討論,且能提高其學習效益,而提出拼圖反思引導策略。
分組合作學習脈絡延續
在分組合作學習的大脈絡下,近年來各學校運用各式教學策略進行教學上的革新。康橋領袖培育計畫的各項主題課程,皆融入童軍的小隊制度,採合作學習法,透過異質分組讓學生在小隊中學習領導、被領導、相互溝通協作的經驗累積,因為主題課程為全面性實施,往往是整學年一起活動人數眾多,課程體驗後的反思引導,則會回歸大團隊的討論,課後輔以多元評量如:簡報、影片製作、學習單書寫等。
為了提高當下反思引導的效益,筆者提出讓分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延續到反思皆段。而非直接回歸大團隊的討論,在時間有限的狀態下,往往也只能聽到少數人的聲音。反思引導階段若能持續進行分組合作學習,那麼在小組反思中,學生就有機會說話和分享。
4F反思融入拼圖法第二代
近年來,在教育界被廣為應用的引導方法,首推4F引導法。洪中夫(2010)提到,英國學者羅貴榮(Roger Greenaway)提出「動態回顧循環」Active Reviewing Cycle的引導技巧,歸納出四個「F」的提問重點:Facts(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作者以撲克牌的花色說明反思的內涵,並依照撲克牌的次序,發展出引導成員從經驗中學習的模式。
事實 Facts
方塊代表的是經驗最初的面貌,它有很多面,正如鑽石的多面性,因此,我們可以用他來比喻「事實」,透過不同角度的觀察,以描述事件和經驗。
感受 Feelings
以紅心代表個人的感覺和情緒,表達內心所要分享的主觀感受或直覺。
發現 Findings
黑桃代表尋索內心的一把鏟子,表是挖的更深入,在此提出的問題通常是要尋找原因、解釋、判斷或澄清信念。經過本階段詳盡的思考,能總結出經驗對個人或群體所帶來的意義。
將來 Future
多瓣的梅花代表多向度的前瞻思考,思考如何把經驗轉化和應用在未來的生活中,可能包括行動計畫、學習計畫、預測未來、思考可能性、描述有哪些選擇、想像或是夢想。
拼圖法第二代為分組合作學習中,其中一種教學策略。拼圖法第二代(JigsawⅡ)由Slavin所改良,適用於社會、文學或較具概念性的學科領域。把學生分派到異質小組中,並分配每人一小單元或一章節進行研究,而後再提供一「專家單」,不同小組中研究相同主題者,再組成一個專家小組討論共同的主題。經討論後,每個「專家」回到原小組介紹自己研究所得。最後小考,內容涵蓋各個主題,故每個專家都有責任指導小組成員精熟學習內容,依據小考得分再彙整成小組得分。拼圖法第二代(JigsawⅡ)的典型順序可歸納如下(李榮通,2006):
1. 分配學生到各小組。
2. 在小組內分配每位同學一專家主題。
3. 研讀全部的學習單元,並加強自己的專家主題。
4. 至專家小組討論,並精熟討論主題。
5. 回到小組,報告自己研究的主題。
6. 進行小考,並將個別的得分,轉化為小組得分。
7. 個人和團體表揚(黃政傑、林佩璇,1996)。
筆者試著將4F反思引導融入拼圖法第二代的脈絡,各小隊學生分別抽到四種花色撲克牌,在第一階段先集合同花色學生,經由老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再讓學生回到原來的小隊中,依4F花色順序,在不同階段由該花色專家學生,帶領成員彼此共同討論其共同體驗的經歷、心得、發現與看法。
在今年寒假的校外教學中,我嘗試這樣的做法,讓各小隊每位夥伴先在1/4F的群組中討論,再將這1/4的內容,帶回原小隊依4F順序進行討論,並將結果記錄下來,接著邀請部分小隊上台發表內容。
就這次的嘗試,我認為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調整。例如可以讓協助觀察學生討論的老師更加進入狀況,應於事前和老師說明討論作法、重點。另外,學生對於這樣的討論模式還不是很熟悉,更需要學生高度自律與合作,才能讓討論的內容更具深度。
參考文獻
李榮通(2006)。合作學習法的認識與實施。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
洪中夫(2010),玩出反思力:101個活化教學的動態反思技巧,臺北市:校園書房出版。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 五南。
人文課程如何做翻轉? 丙紳新書選文 -- BTS 翻轉:人文篇2015/02/25 瀏覽人次:1,417 第七篇:BTS 翻轉篇
7-4 BTS 翻轉:人文篇
前面提到的 BTS 翻轉教室,除了數理工等科目外,經過一些調整後也可以用在其他領域的科目上。
常常聽到老師說:「翻轉教室就是家裡預習、學校討論,這我老早就在做了!所以我老早就在做翻轉教室了!」這樣的說法,在人文領域尤其常聽到。很多人文領域的老師都會在上課前出閱讀作業,開出要學生在上課前的閱讀文獻材料。上課的時候,再基於這些學生閱讀過的材料,進行課堂的討論。所以許多老師認為,他們已經早就在做翻轉了,這樣的說法究竟是否正確呢?
我想這個問題,答案在於翻轉教室的核心是什麼?很多人看到翻轉教室,都把焦點放在它跟傳統教學最不同的地方:「在家預習,在校討論。」然而,光是這樣的外在表徵,還不足以成為翻轉教室的核心。我認為一個成功的翻轉教室,必須完成兩大核心要務:「讓學生在家能自主完成有系統的學習」跟「讓學生在校能被有效評量個人學習成效」。這兩個是翻轉教室的核心,缺一都不可。
以前面為例,當老師在上課前一週開出要學生在上課前的文本閱讀材料,這是否有做到「讓學生在家能自主完成有系統的學習」?沒有,因為通常學生看著老師開的閱讀清單,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即使讀了也是為了讀而讀,是一種零散式、無方向性、純為應付老師而做的閱讀。
學生做這種零散式、無方向性的閱讀,其實並沒有辦法從這當中得到完整的知識全貌。很多關鍵的問題,比如說:為什麼要讀這些東西?這幾篇文章的重要性在哪?這些文章在整個相關領域的發展中,其歷史意義為何?它們對後世的發展又有何影響?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通通都沒有被回答。而學生那種半調子的閱讀,也不足以讓他們可以回答這些問題。換言之,「讓學生在家能自主完成有系統的學習」的目標,完全沒有達成。
但是,只要老師能夠在要求的文本閱讀材料之外,再多加一點引導性的資訊,學生就可以靠自己做出完整的學習!這就是我們 BTS 翻轉在人文領域所強調的重點!
什麼樣的引導性資訊呢?我們建議要做翻轉的人文類老師,在每次的文本閱讀作業前都錄製一份二、三十分鐘的影片。這個影片的目的,不是為了取代學生在家的文本閱讀。因為影片不管再怎麼錄,都不可能取代文本閱讀的速度和知識內化的深度。製作影片的目的是為了要引導學生做有效率、有深度的文本閱讀。老師在每次公布文本閱讀作業時,一併公布這導讀的影片。影片中先告訴學生:
1. 為何老師選這些文本材料?
2. 這些文本材料有何重要的意義?
3. 該以什麼方式去入手,依何次序來讀這些文本材料?
4. 在讀這些文本材料的時候,個別要注意的重點是?
5. 其他有助於學生整合這些文本材料的資訊。
6. 下次在課堂上要抽學生上台發表驗收的五個申論題。
7. 鼓勵學生從文本中提出好問題以Google 表單上傳,老師上課前選出好問題在課堂上讓大家彼此挑戰。
只要老師提供了這樣的導讀影片,學生在家裡的文本閱讀,就不再是零散式、無方向性的閱讀。看完這個導讀影片,學生就可以依循著老師在影片中的指示,做很深刻的閱讀。特別是上面提到的第六項,在影片中事先告訴學生在課堂上要他們上台發表想法的申論題。有了題目先被公布,學生的閱讀就不再是無方向的閱讀了。
怎麼說呢?我還記得以前我大一國文課修紅樓夢的時候,老師要我們每次上課前看五回紅樓夢。雖然老師上課的討論都很有意思,但是在家的閱讀作業真的是要我的老命。因為看那五回,只是為了看而看,根本不知道這五回有哪些重要的地方值得注意。每次的閱讀都只是手無意識的一直翻頁,讀到快睡著的眼睛掃過去,就當作看過了事了。這樣子的閱讀,根本是虛應故事,完全沒有閱讀的成效。
但若是老師事先把下次上課對這五回所要討論的題目,事先跟閱讀作業一起公布。學生在讀的時候,他的閱讀雷達就會打開。每讀一段就問自己:「這段文字跟老師問的那些問題有沒有關係?」、「如果有的話,我該怎麼回答老師的問題?」,當這些問題不斷縈繞腦中,學生的閱讀就不再是無方向性的閱讀了,而是很有效率、很有深度的有效閱讀。
因此,老師應該要打破傳統的「先閱讀、再發問」的模式,而是採以「先發問、再閱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有動機作閱讀,這也是為什麼老師在做導讀影片時,務必預先公布課堂內要討論的申論題的原因。另外老師也應該鼓勵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去作自己的思考,不要全被老師對文本的詮釋所限制。老師除了給問題外,也應該鼓勵學生在讀文本的時候提出好的問題,讓大家在課堂上可以彼此挑戰。能夠自己思考問出好問題的學生,在課堂上也會因為問出好問題而很有成就感,進而更願意自己去思考、去發問,進而自己與文本反覆辯證。
有的老師因為對影片的製作不是很習慣(其實很簡單的,只要去 flipTW.org 看過影片就可以很快學會!),會問說:「導讀影片可否由講義取代?」
當然可以!老師也可以把導讀影片的內容,改以講義的方式呈現。只要老師能把前述的六點項目詳細的在三到五頁的講義中完整呈現,讓學生也能據以做到「在家能自主完成有系統的學習」,是影片還是講義都沒有差別!
在家有了導讀影片或講義之外,最前面提到,翻轉教室的另一個要件是「讓學生在校能被有效評量個人學習成效」。老師在學校的討論,不能只是隨意點人上台「盍各言爾志?」而已。必須要有對應的成果評量。如果老師只是點人上台發表,講的好或不好也不算入成績,那學生會發現有沒有事先預習似乎沒有差別。因此老師務必要對教室內的討論發表,作完整的評量。最好的作法是仿效前面實戰篇提到的模式,學生分組來操作,詳細的流程:
1. 每一題先給學生時間做小組討論,融合之前在家閱讀各自的想法。
2. 利用Google 表單,讓每組學生把自己組的申論題答案輸入進去。
3. 老師根據學生上傳的申論題答案,選出跟老師想討論的觀點最接近的組上台發表,老師接著做深入的闡述。
4. 時間許可的話,老師隨機抽人上台發表,並予以講評。
5. 在臉書社團公布所有組上傳的申論題答案內容,讓學生在當天課後用Google 表單作同儕互評。每位學生批改其他數組同學的申論題答案,成績佔50%。
6. 老師跟助教亦進行同學申論題答案的批改,佔學生成績50%。
7. 將得到最高評價的數組同學申論題答案,公布在臉書社團,特別表揚。
當然不同的課程可能會需要有不同的方式調整,不過只要大致依照上面的方式操作,老師便可以成功做到翻轉教室的另一個要件:「讓學生在校能被有效評量個人學習成效」。
再次提醒老師們,若只給閱讀作業不引導、只做課堂討論不評量,那可不能當作已經在翻轉喔!老師們只要依照上面提的步驟做好導讀影片或講義,再搭配 BTS 方式的課堂討論與同儕評分,即使是以文本閱讀為重點的人文類課程,也可以很成功的做到翻轉教室!
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大學裡面更高階的部分人文課程,其目的本身就是希望學生能夠透過文本閱讀培養學生自我發問、自我回答的能力。如果老師教的是這一類訓練學生提問的課程,那事先給學生問題反而會限制了學生的思考。那到底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我們可以把前 BTS 教學篇提到的 BJT-online 讓學生出作業的模式引進來。之前我們是讓學生出作業的題目,相互挑戰,但這是用於教完課之後的作業驗收階段。如果我們把這個過程搬到文本閱讀的階段,老師不事先給學生問題,但是利用類似Piazza 這樣的網路平台(這是一個可以讓每個班級建立一個專屬的類似奇摩知識家發問的網站),讓學生把自己在文本閱讀階段想到的好問題在上面發表,也鼓勵學生彼此解答,並延伸後續的討論。學生問的問題,以及幫人家解答的答案,大家根據其深度或是其他指標,由同學們按讚來選出最有深度或是最多人覺得是好問題的問題與答案。
這樣的作法,讓好的提問跟好的答案被同學們看到,也讓更多同學看到彼此不同的觀點,文本閱讀的思考更全面。這種一起打筆戰的學習過程,可以讓學生彼此在思考上更多的刺激,也可以因為群眾參與而讓同學更有動機去做深度的文本閱讀。教高階的人文課程老師,不妨參考看看!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