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未定論-探索臨時性公共藝術的驚奇(轉引北市府資訊)
2014/01/14 10:15:56瀏覽157|回應0|推薦0

未定論-探索臨時性公共藝術的驚奇
Unfixed: Exploring the wonders of Temporary Public Art

坎道爾.亨利 / Kendal Henry


個人在美國紐約工作二十年之久,期間因工作的機緣,有幸拜訪世界各地公共藝術的執行成果。今天上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陳副局長 冠甫先生曾提及一份評鑑報告,談到歷年來國內所設置之公共藝術作品,有5%的民眾認為對於整體都市環境是有提升的效益。反觀美國,其民眾的認同比例更遠低於臺灣。因為,某些公共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其主體價值與意義是被忽略的。目前我們在美國所積極從事的工作,就是要找回公共藝術創作的熱情與驚奇。這也是今天的演講中,將會著墨的重點,希望刺激大家的想像,找回那份感覺。


公共藝術的定義

首先,我想先釐清所謂「設置於公共場域的藝術」及「公共藝術」,這兩者是有極大差異的。任何人都有權可將雕塑或其他類型的藝術品擺放於公共場域中,這是表達社會民主化的進程。過去我們知道許多城市中,為紀念某位歷史人物而樹立雕像,從歷史觀點來說是具有價值與意義的。但對我而言,這只是紀念物,而非公共藝術。誠如許多建築師喜歡將藝術大師的作品擺放於建築物前面,似乎想要表達該藝術品與整體建築風格及價值相匹配。對我而言,這只是將藝術品擺放在公共場域中而已。

當我們看到藝術作品「維京母親」走出美術館,擺放於公共場域中,這是非常興奮與刺激的,但這些都是我所謂「設置於公共場域的藝術」。

我所指的「公共藝術」,是為特定的場域所量身訂做的一件雕塑或藝術作品,如果把它移至其他場域,就失去他原有的設計意涵。例如:設置於美國丹佛會議中心外的「藍色大熊」,其作品設置於會議中心落成後的一年。引起大眾的觀注,且經常出現在報章媒體報導,更成為當地民眾爭相合影留念之處。所以運用大型公共藝術的設置來吸引觀光客,或製造商機,在都市中是常見的行銷手法。

兩個月前,丹佛機場也設置了一件10米高的「藍色兇猛駿馬」,它成為你造訪丹佛市所見的第一印象,其次它也是歡送你離開丹佛市的地標。目前普遍大眾的印象還不太能接受,但我相信過不久,大眾一定會認同它就是丹佛市地標與象徵。但不喜歡這件作品的民眾,就會聯想過去創作者安裝作品時,因作品倒塌導致創作者重壓身亡,故馬匹眼睛呈現紅色的詛咒。

另外一個案例,設置於葡萄牙的大型裝置藝術,已成為當地的象徵,作品名稱「She Changers」,乃因作品會隨著時間有不同的變化。

右圖是所謂「人類住宅旁的鳥巢」,試想如果它真的是鳥巢該會有多大?

右圖是美國紐約中央車站的公共藝術作品,它其實是棵橄欖樹上面掛著10萬顆燈泡。


公共藝術改造紐約和地鐵

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美國紐約的地鐵是個非常危險的場所。四周牆面充滿塗鴉,照明設施昏暗,讓行走期間的民眾有嚴重的不安全感。因此,紐約的公共交通組織便透過調查,瞭解民眾的想望,應如何讓大家願意再次搭乘地鐵。總共有三項要素:1.乾淨;2.明亮;3.藝術。

美國NTA是一個交通運輸系統,並非是個文化藝術系統。他們了解必須提供乾淨且明亮的環境與設施,但是他們不了解為何藝術會成為要素之一?因此,他們採納了前兩項建議,
這就是最後的成果。其實他很乾淨,採光很好,但是非常空虛。

所以他們決定嘗試看看,以「藝術」來改造車站空間氛圍,以下兩張圖片,便是設置藝術前後的差異。

裝置藝術前,跟裝置藝術

原本沒有藝術設施的場域,它是乾淨明亮的波浪壁面,但透過藝術色彩的妝點後,賦予空間不同的靈魂與生命。

公共藝術不只限於美國的交通運輸系統,這邊看到的是一個劇場,這棟樓是他們的表演場所。
光是加了藝術這個元素,就可以完全改變整個建築物或是整個空間。
接下來這兩張圖片,是同一棟建築物,藉由投影方式每天改變立面不同的表情。所以一個星期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面貌。
這是第一天的面貌,第二天,第三天。

下面是位於日本的一棟歷史建築物,它利用光線(燈光)來突顯建築細部。
看到以上這些案子,好像都非常昂貴,因為的確是砸了錢下去。
但是年輕的藝術家,可能不想要大費周章去取得這樣的案子。
光是在台灣,就是聽到大家在講說其實一個藝術家的過程是非常冗長的。
所以在紐約以及世界各地的大都會,很多年輕藝術家,就是自發性的去說,我就是要做藝術,我就自己去做吧。

這是在柯焜的一個住宅,身為世界上最聰明的職業「藝術家」,他一看到這個地方,就覺得這一定是一個雕塑,所以他就做了雕塑。

他沒有辦法把建築物只視為建築物,他一看到立刻就有這種念頭,立即賦予它另一種感覺,但只是單純的加了個紅色氣球而已。或是在樹叢間加了兩顆眼睛。


藝術成為引發社區重新認識先祖歷史的媒介

最後是澳洲墨爾本的案例,當地居民希望紀念這個城市的先祖,想要以傳統紀念碑的方式來呈現。但藝術家覺得城市裡已經充滿各式各樣的銅像與紀念碑,何必再複製一個?但是當地居民相當堅持,故他使用不同的裝置方式來呈現,下圖就是他最中的呈現手法。未
但是居民非常堅持,所以他只是用不同的裝置方式去呈現。這就是他最後裝置的方式。
之後,所有的報章雜誌電視節目,都有評語要講,而且評語都不是好的。

之後,大家都覺得非常生氣,都覺得說怎麼可以把我們的先祖這樣子擺呢。但是也因為這樣子引起大家的討論,就是討論說這是多麼地重要,對我們的社區意義有多大。藝術家就說:任務就達成啦,因為你們已經開始討論他有多重要,體驗到他的意義。經過整個風暴之後,他們就把他回復過來。經過這個過程,大家都已經認識駱卻勃(La Trobe)這個先祖,也知道其地位與重要性。更重要的就,大家都知道這位駱卻勃(La Trobe)其實非常幽默,所以他一定也會認同這樣的表達方式。


創意與幽默的公共藝術

有些作品,並不需要許多媒材的結合,才能表現其創意,如右圖作品是以粉筆繪製而成。

右圖是設置於倫敦的作品,考量當地氣候惡劣,因此,藝術家決定製作他自己開花的樹,所以他做的這個,是雨傘花。

右圖是藝術家在澳洲墨爾本的唐人街以膠帶來創作它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在釣魚,如果沿著人行道繼續走,就可以看到他釣的魚。但這類型的作品,僅為臨時性而非永久性設置。

右圖是另一個運用透明膠帶製作的作品,它其實就是將遺棄的電話亭變成一項公共藝術作品。

講到電話亭,這個藝術家把電話亭改變成教堂,因為這個藝術家覺得現在的處境都非常惡劣。所以大家都需要祈禱上帝的解救,如果不知道怎麼祈禱的話,裡面還有指示。

這個藝術家利用交通標誌來傳達他的設計概念,大家都知道紐約非常難停車,所以標誌上的說明,就是說「連想別想要想來這裡停車」。

這個藝術家運用上漆方式,讓這些招牌看似透明,但其實不是透明的,讓使用者必須站對位置才可以有這樣的效果。


藝術表達對社會批判或關心

另外有些藝術家,利用藝術的方式突顯環保議題,如右圖藝術家以雷射的方式,突顯排放氣體的動線。

對於某些經常旅行的民眾,都知道要登機前,需接受X光檢查。而這位藝術家就想要跟這些操作X光機器的海關人員做溝通。所以藝術家利用這些鐵板,置放在他的行李箱裡,與這些海關人員對話。因此,這些海關人員,可能可以看到「管好你自己家的事(mind your own business)」的字眼,以及其他訊息,也因為這樣的創作,藝術家惹了不少麻煩。

有些藝術家則有強烈表達個人意念的想法,以下是加拿大多倫多的藝術家作品。在這裡我們見到社區裡的建築被拆毀而後重建再發展,而藝術家想要讓這些開發商了解,他們拆毀的不止是建築物而已,更重要的是他們改變了當地民眾的生活模式。所以當挖土機開過時,可以看到他們拆毀的不是建築物,而是這些人民基本面貌的生活。

同一位藝術家在巴西貧民窟也創作了類似概念的公共藝術作品,當地貧民幾乎是被遺忘的一群。所以藝術家透過影像紀錄了幾百張貧民的面孔,並將這些面孔張貼在都市場景中,所以你可以看到這些居民流著眼淚貼在樓梯上。此外,藝術家在肯亞的貧民區也做類似的作品,他拍攝婦女的眼睛、面孔、表情,並把它放大,貼在一些都市場景中,如右圖。另外,他也將這些眼睛貼在火車上,所以每當一天兩次火車經過時,這些都會臉譜就會被組合拍攝起來。所以利用藝術的力量,將大眾的注意力帶到這些被遺忘的地區。

另外的公共藝術的操作手法,就是利用遺棄或荒廢的建築物成為操作場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舊麵包工廠被稱為「章魚堡」,因為看起來就好像一隻章魚。

這是在德州的一個很舊的住宅轉變的藝術作品,這個漩渦大到可以走進去,但是必須要爬的出來。這本來就是老舊的建築物,本來就是要被拆除,所以把它弄成藝術品。挽救了原本面臨拆除的命運。

這是一個老舊的加油站,當地居民覺得他太醜了,所以乾脆用拼布的方式把它遮掩。居民每個人製作大的拼布,把它拼湊在一起之後,這個加油站不再醜陋,而成為一個地標。

藝術家看到荒廢的建築物,利用神話的方式,去改變它的面貌。所以你可以看到故事不同的場景,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它其實非常簡單,只是黑白的圖片,但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影像而不是建築物的老舊。

另外,也有知名塗鴉藝術家本克西(Banksy)的著名作品,它其實是非法的藝術作品,但在作品背後確有個引人的故事。如右圖這裡原是PUB的外牆,因為PUB的主人太喜歡了,所以將它保留下來。原因是很多人會從大老遠的地方來欣賞這件作品。爾後便留在這小酌幾杯,有些作品也是因為這樣緣故,而意外地被遇見。


藝術無所不在,撫慰心靈,幫助弱勢

其實藝術是無所不在的,在美國紐約的地鐵門口都會張貼告示,警告:不要依靠在門上面。但另外一側,藝術家就貼了告示:不要墜入愛河,彼此相抗衡。

右圖是藝術家利用非常簡單的材料,以厚紙板形塑出入口大門,成為一個公共與半公共空間的區分。
右圖是德國柏林藝術家的創作「聖麥可教堂」,如果大家聽過「聖麥可」就知道他是遊民的守護者。遊民若想改善他的生活的話,就把頭伸進去。其實你不用整個身體進去教堂,只要把頭伸進去就好了,讓你短時間感覺身處別處。

頭伸進去之後,聖麥可裡面的景象。
這是另外一件在法國巴黎的作品,藝術家利用塑膠袋或垃圾袋,為遊民做了一些庇護所shelter
它利用建築物裡面的暖氣,來填充這些庇護所,讓遊民感到溫暖。

另外,藝術家也利用地下鐵排出的氣體,填充之後,成為的雕塑品。
這邊是一位藝術家正在接受採訪,下面沒有地下鐵經過的時候,作品看起來就像一堆垃圾。旁邊收垃圾的人對藝術家說:我要把這個清開。你可以看到他的表情說:這就是藝術嗎?

這個藝術家他的作品想要表達的是破舊的社區拆除,然後改成一個較良好的社區環境,這些都是新的服務,然後他把這些作品擺在各個角落,然後,你仔細看就會看到某人的眼睛從這背後看著你。

還有一些例子是關於發現的驚喜。這些公共藝術就在那裡,但你可能在旁邊都沒有發現到。讓大家了解這個作品是擺在哪裡,就看下張照片。這是另外一個例子。由於你可能很難常發現這樣的作品,但若被你發現到你可能一整天都充滿驚奇。

這件作品是在沒有任何雲的天氣為施作背景。
接下來的作品就必須稍作解釋,在美國其實面臨很重要的移民問題,就是關於與墨西哥之間的關係。美國極力阻止墨西哥人非法移民到美國邊境,而藝術家就設計了這些運動鞋給這些非法移民的墨西哥人,幫助他們移民到美國境內。每雙運動鞋下面都印有地圖,更配有指南針、燈光、擺守護神的位置來指引你進入美國。此外,它還設計專屬的廣告行銷方式,告訴你如何使用這些運動鞋。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在美國紐約買得到這些運動鞋,價錢約200元美金,同樣的運動鞋在墨西哥則是免費提供。


藝術對商業的批判

有些藝術家對於大型企業的行銷方式也有不同見地,所以他們會做某些改變。乍看之下,這是正常的廣告,但其實是在述說心臟病其實以三元美金就買到。很多美國人都覺得,速食店造成美國人嚴重的肥胖問題重,乍看這也是正常的廣告,直到你看到旁邊的蟑螂。

這是我另一個朋友的作品,是所謂「對話泡泡」的作品。他曾經在一個大型的廣告公司工作,但他其實非常挫折與無奈。因此,他決定以「對話泡泡」為創作題材,讓人可以填充想像進去。

有些商業廣告是搞笑的;有些則像這個電腦廣告中「對話泡泡」所說:「我使用電腦來下載色情影片。」


科技與新藝術事件

接下來是以高科技完成的公共藝術作品。這是德國柏林的一家銀行以夜間照明燈光來規劃設計的作品。

另外則是利用手機簡訊的互動方式,讓你的簡訊可以出現在兩個「對話泡泡」的方式。所以藝術家透過影像創造了兩個陌生人之間的對話。因為沒有經過修飾,所以你很容易會看到一些有趣的對話內容。

這個是美國知名的有線電視公司Comcast的總部。他們利用公共藝術的方式,吸引人們進入他們的大樓,來顯示他們跟得上時代,他們是先進的。我很快的給大家看一下,其實這個牆面是個非常大的牆面電視。所以你一開始會覺得它是木質牆面。它突然開始活起來了。我站在那邊幾小時之後,發現大家都沒注意到人形雕塑的藝術品,而都只注意到牆面。大家進到這個大聽為了看牆面有什麼樣的不同圖樣。我甚至看到有人依靠在另一個人形雕塑上面只為了看牆面的影像。

接下來這個案例名稱「停格中央車站」,這是我的朋友去年的作品,他帶領200多位的朋友,帶進中央車站五分鐘定格不動,中央車站每天有七十萬人次,當200個人定格在那邊不動,大家一定會注意到。你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定格的。有趣的是,不只是年輕人參加這活動,連老人也參加,所以大家會很好奇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活動只舉辦五分鐘,很快地被紐約登上報去。因為這麼一個案子,導致現在全世界都有個定格的活動。甚至現在有個所謂定格日,在四月,大家就強制定格不動。因為現在藉由科技的力量,也許這是個短短的活動,但他的影響力卻大於短短的幾分鐘。

另外一個活動,叫做「MP3 experiment」,其實是大家都利用他們的iPod或MP3撥放器下載指示,他們依照指示在同一時間來到同樣的地方做這樣的表演。他們彼此都不認識也互相沒有興趣,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堆陌生人,只是默默聽著指示,默默地表演,並且是沒有聲音的。


慶典活動式的公共藝術

最後一個案例,發生於2005年的法國,這個城鎮相當注重文化藝術,可作為一個表範。這完整的藝術活動持續三天,主軸是兒童故事的演出。

故事發生在這城鎮中心的廣場,一開始搞不清楚狀況的民眾,不知道這龐然大物是什麼東西。接著打開頂蓋,其實它是巨大人偶的棲息處所,當人偶甦醒後,與人們互動的同時,在城市的另一邊也正出現一頭巨大的大象。

接下來的三天,城鎮中隨時隨地可看到一個小女孩與大象,與這個城鎮的人民生活在一起。這顯然是需要耗費大筆經費才能舉辦的活動,但關鍵不是花費多少經費,而是在活動中帶給城鎮多少附加價值才是重點。好的公共藝術計畫,最後為城市帶來商機及宣傳效果。

所以無論他們當初花費多少經費,最終他們將得到超過這些花費的預期效益。活動在三天後結束,此後這個巨型人偶小女孩,也搭乘火箭發射回家了。以上就是我的演講與說明,希望保留時間與現場各位學員互動與對談。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iangle409&aid=1055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