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公共藝術設置 Public Art Installation of the Gold Medal Awarded Work
金獎入駐社區
金獎放大翻製過程專訪
剛得知自己的作品將會放大鑄銅,並安置於微笑莊園裡時,心情是既興奮又非常地期待。這和我以往的作品形式十分不同,我知道這將會是一次難得且寶貴的學習機會。
如同決選說明會時評審問到作品放大後會以什麼材質呈現,我會選擇鑄銅為主要材質,相較於作品森林建築師原作的木雕材質,鑄銅放置於戶外可接受長期日曬雨淋而不會變質或變形,也較其他金屬材料( 如:鋁、鐵、不鏽鋼等) 在色彩處理的層次上可以較為豐富而且穩重。所以長久以來各地的公共藝術品與紀念雕塑都是以鑄銅為愛用的材質形式之一。
雖然我不是第一次接觸金屬材質,但要獨立製作整件大尺度銅雕作品,對我來說也是相當大的挑戰,於是在開始製作前我尋問過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師與前輩,關於整件公共藝術製作與放大的所有流程,流程中考量了許多作品完成後的安裝保養等長久性的問題。
製作內容將會遇到的問題,包含所需要的專業協助與選擇合適的翻銅廠商,還有許多作品放大之後所需考量的存放與安全問題。要依據這些事前做好的功課,才有辦法確切擬出作品製作流程的企劃。待企劃中所有條件與細節都一一弄清楚後,我正式收到了在我的創作生涯中第一份公共藝術委託的作品契約。章印落下後,立刻開始依照作品企劃去執行製作以及連絡廠商。
即使是同一件作品,相同造型製作成不同的尺度,觀看上就會有不同視點角度與空間的存在呼應,所以在約期時間有限之下,我花一週的時間依據放大的需求,模擬想像作品從高四十公分的作品將轉為高兩百三十公分時,應如何調整作品的造型才較為合適。
模型完成後,便正式進入放大的製作程序。透過老師的介紹,我認識了可將作品放大製作的公司,裡面經驗豐富的師傅熟知各種作品放大的形式與技法。我們經過了初步的討論後開始著手製作,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的溝通與反覆的修改,發現作品一旦放大後的確視點改變了,許多之前因為模型尺寸的關係而沒注意到的細節問題一一浮現。
而當我一旦發現問題,我便習慣站在遠處凝望作品,透過這樣子抽離近距離視點的方法能跳出製作時的視點局限,以更整體的角度重新審視、統整作品的造形與視覺張力。
放大製作的最後一週,造形部分大致已確立,我們開始處理作品表面肌理的質感。由於原本計劃要仿製原作森林建築師木雕表面的肌理,但有了放大過程的經驗後,發現在作品塑型的過程中其實有很多質感更具豐富的層次變化。
其實我們並不一定需要緣木求魚的去仿製另一種材質的特色,我當下便決定運用材料本身的語彙來作為詮釋媒介,我知道這將會表現的更加生動,且將更直接的表現我想呈現的作品質感。
放置在戶外的銅雕作品在造形上必須注意作品保養的便利性。在放大的過程中我們要在作品上盡可能的避免下雨時容易積水的凹面,以預防作品淤積泥灰與塵埃等,使作品清潔不易。像這樣種種因放大而衍生出的學習項目,讓我藉由這次麗寶雕塑新人獎的比賽後進一步擁有學習放大製作公共藝術品的機會,這段過程中我真的學到了許多平常沒機會接觸到的寶貴經驗,在心裡十分感激這一切所有的發生。
放大工程的這個階段大致完成時,便要開始思考與翻銅廠的銜接工作。與銅廠討論如何配置大作品的分模線,還有確認施工進度與分工細節,每天行程滿滿,各種任務和事件等著我去確認與協調,整件作品的所有製程我一一參與,日子過得十分充實。
另外在森林大象身上所安裝的小動物也經過再次的思考後,決定以臺灣的鳥類與動物來製作成等比例的小銅雕,希望日後作品能在與住戶的互動中,能讓住在微笑莊園裡的孩子們藉由這件作品引發對周遭環境的觀察與興趣,讓雕塑不只美化建築,還能真正的與群眾互動,增添共同的回憶。
第一天先親自護送作品原型到翻銅的專業廠房,馬上映入眼簾的就是滾燙發光的銅液,工廠內的技師忙著合力將銅液鑄入砂模內的同時,迎面而來的熱浪逼出周遭每一個人的汗水。原來這一天剛好正在為其它藝術家的作品砂模「倒水」( 鑄銅),這樣動人的一幕讓我更加期盼看到我的作品完成鑄銅後的樣貌,也更加深刻的覺得作品受到如此的重視,加深了我創作的熱情與動力,我必須更加努力才行!
這組作品因為尺寸較大,銅廠分了三次才把所有鑄件完成,撬開冷卻的砂模後,金黃色的新銅溫潤的閃爍著。一件件銅殼裝上卡車運往專門組裝焊接的另一廠區,而我也隨即穿起工作服加入組裝修飾的行列。
翻製銅雕因為冷熱收縮與重力的關係都會有些許的變化誤差,所以當鑄件組裝時都需要運用鈑金技術來調整回原先的樣子。在拼接完成之後,那些焊接痕跡的處理嚴格來說也是非常需要講究造形技巧的,所以整件作品成型之後,最後呈現的肌理變化也幾乎是需要由我一人獨自修整與統合。
在臺灣銅雕的氧化上色技法並沒有完整的學術整理,對於各種獨特的染色技巧也大多都是口耳相傳,並沒有公開的交流平臺。所以對於馬上面臨到如何上出自己滿意的銅色問題時,我曾上網查資料,也跑了好幾次圖書館,最後在一間書店找到一本外國針對銅氧化處理的著作。在書裡有「簡易」的列舉了數十種氧化的配方,但畢竟書中沒辦法詳述各種顏色的特質,於是我土法煉鋼的將相關的十幾種配方製成試片,像科學家似的一一做實驗,一一的評估與調配每種化學溶液發色的特性。最後,終於讓我調配出令我滿意的氧化色澤,讓作品更精確的呈現出我想讓大家看到的樣子。
回顧前後製作了近三個月的時間,從原本高度二十公分的小模型一步一步的轉變成如今眼前兩百四十公分高的銅雕。其實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天,在我心中是滿滿的感動與喜悅。
原本因施工滿是水泥格子的微笑莊園在此時也已貼上素雅的石磚,植起大樹與花草完工在即。經過幾次安裝流程的會議,「森林建築師-家的藍圖」也如期的安置於中庭草坪,不但如此,我也從安置的工程中見識到許多讓作品更加穩固與進一步的保護方法。
整個製作流程隨著作品漸漸成形,我知道我自己也跟著作品一同成長。能夠從製作中學習,要感謝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自始至終的支持與協助,因為有這股支持藝文的力量,我才有能從中嘗試與學習的機會。
希望我所努力的成果也能為大家帶來歡樂與更多的微笑。在製作此作品的過程中除了主要感謝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栽培,還有許多過程中幫助我的師長與前輩,讓我學習到如此寶貴的製作經驗,在此要特別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張子隆 指導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楊北辰 老師
楊英風美術館館長 楊奉琛 老師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王志文 老師
觀修藝術公司 葉竹修 老師
科豐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童科榮 先生
麗寶建設副總暨麗寶文化藝術基金會 何昭宏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