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藉由掃墓再次認真思考生命課題
2007/04/06 12:06:41瀏覽619|回應0|推薦0

  每年清明節都是我們家最重要的日子,每個人默契一致地認為無論有形無形,這才是全家人團聚的日子--因為這天是唯一姨不會參與活動的日子,是我們每個在台灣的兄妹,並且一定帶著後代前來聚首的日子;而父親在這天也是說什麼都要上山的日子,我想除非到了哪天他真正老到走不動為止。

  我們是天主教家庭,在清明節時我們也會在墳前點燃蠟燭和拿香祝禱。小侄子直到三歲九個月跟著我們來到墓園,有了初次掃墓的經驗。這天大哥帶著他五歲多的小兒子小敏從新竹上來,其他較大的孩子則要待在家裡,利用假期準備考試。

  小敏也是第一次來掃奶奶的墓,他說他和婆婆去掃過公公的墓。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或許他們在這天會搞不清楚怎麼這裏還有一個奶奶?但經過這樣的經驗後,他們終會明白爺爺家裡的那個奶奶其實是「假奶奶」--這是另外已經了解並長大的侄子姪女們所說的--不過,這倒是一個有趣的認知。

  爸的體力今年比往年好多了,他可以分兩段不急不喘地爬上數百個階梯--媽的墓在富德墓園高高的山腰上,可以俯瞰整個木柵。媽的墓有主的保佑在十多年前的某個颱風過後,這一區的山坡地發生了坍塌,大半地裏的棺木都隨著土石而散落各地,但整個山坡的坍塌就到媽的墓右邊不遠三公尺處而已--也就是說媽和隔壁緊鄰的墓都沒有遭受任何的破壞,但在右手邊過去第二家以後的墓地就全部由上往下地塌陷了,一瀉就到了山底下。

  媽的墓位於這一區最高峰,通常我像這種少運動、又身體較弱的女生爬上這數百階梯也會很喘,今年很值得欣慰的是我和爸氣都不喘地順地登頂。連YY這三歲娃兒也在弟的帶領下,沒吵著要抱,也快樂地登頂了。問他好不好玩?他點點頭,笑得很開心。

  每個孩子看到奶奶的墓地後都會問同樣的問題:「旁邊這個是什麼?」他們指的是爸為自己預留的位置,「這是我以後死的時候要住的地方啊!」爸這樣回答孫子。

  我問弟你怎麼告訴小YY要來掃奶奶的墓?他說他告訴YY要去一個地方看奶奶,YY問他奶奶在哪裡?弟說他告訴YY奶奶在天上。其實我也常在想,若我有孩子,我要如何教導孩子死亡的概念?要如何教導一個孩子眼睛看不到,但與我們很親近很親近且永遠無法忘懷,而且要永遠感恩的人物?

  多年前我買了一本得了很多大獎的童書繪本《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我也曾撰文介紹並做了書評,裡面說的就是借由一個四五歲孩子經歷爺爺逝世,試著讓這個小男孩帶領孩子們認識連大人或許都搞不懂的玄學,如離開、存在、真實、虛幻、自由、束縛、生存、死亡、天堂、靈魂和上帝等;並隨著小主角的體驗讓孩子們體會傷痛與思念。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本相當好的「生命課題」與「認識死亡」的教材。有興趣者請連結閱讀。

  由於墓園平時有請人幫忙打掃,現在掃墓已經相當輕鬆了,我們連一根草也不必拔,人到就好了。總是我準備花、香和燭,在把花插進瓶中,把香與燭點燃後,我會把點燃的香分給家人。然後,我們就依著輩分逐一在媽的墓碑前各自與媽說些悄悄話,再上香和鞠躬,這麼簡單的儀式就是我們家掃墓的方式。

  關於「死亡課題」,在真實生活經驗中,大哥是這麼教導小敏的,他在媽的墳前要小敏看著照片,說她是生養自己的母親,養育著自己長大,就像小敏的媽咪對待小敏一樣。並說奶奶死亡後已去天國,這裡是一個我們來紀念她的地方。

  我跟小YY說要拿香去跟奶奶說話,他雙手學著我們緊握著香,站在弟的身旁,外向而幽默的弟開口說:「我們像吧?大家都說我們像耶!」弟說話的語氣就像慣常對著身旁的媽說似的,然後他要YY叫奶奶,YY很聽話地做了。我在旁跟YY說:「要跟奶奶說你是誰。」於是YY說:「奶奶,我是誰。」他這話一出惹得在場的大夥兒哄堂大笑,我告訴他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啊,於是他又再說一次:「奶奶,我是YY,我很乖,我會聽爸爸媽媽的話。」然後說完自己覺得很得意,笑得很開心。而且把香插上當作香爐的花盆後,居然還自動地雙手合十了呢!

  每當清明節時,我們大家都會再次認真面對與思考死亡這類生命課題,既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只有這日短暫的幾小時會這麼做也是好的,因為表示自己的靈性又再提昇一點了。

  我記得有個故事是這麼說的,從前有個人來到聖者家裡找他,他正巧不在家,他的老婆請來訪者到村莊人最多的地方去,就會找到他。結果,他來到那個集滿幾乎整個村民的地方,才知道原來正在辦喪事,而大家正在聽那個聖者講解生命與靈魂的課題。整個村子連動物都很祥和,充滿寧靜的氣氛,而且每個人的頭頂上都有著一個光環。

  很不錯,若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像清明節這天這麼認真緬懷祖先,思考生命與靈魂的課題,那麼我想我們每個人很快就會變成聖人,這地球很快就不再有衝突與戰事,成為名符其實的人間天堂。

T.H.~20070406~

附註:照片是我多年前在淡水緣道觀音寺拍的。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eschahwang&aid=87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