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雄流離不失所
2008/05/12 03:11:53瀏覽525|回應0|推薦3
童年時期爺爺在村子口開了一間雜貨舖,主要客源是附近的本省籍鄰居。由於我放學後多半逗留在雜貨舖幫忙「顧店」,耳濡目染之餘,不僅奠定了我的台語基礎,也讓生長在封閉年代的我,開啟了豐富的人生體驗。

民國三十八年,爺爺隨著部隊由山東青島搭船抵達基隆,隨後落戶於台北市信義區(昔日松山區)。外省籍的爺爺不會說台語,由於現實所需,他勉強學會了「卡好」、「來呷飯」等基本寒暄語。然而與人為善的人格特質,以及秉持童叟無欺的誠信原則,讓爺爺跨越了省籍限制,進而博得村民對他的認同及信賴。

雜貨舖裡終日人煙不斷,除了上門購買生活所需的顧客之外,爺爺還要供應村民的種種需求:有要求代為讀信、回信的婦人;有想找個地方喝杯酒、或是歇歇腳的苦力;有訴苦無門的孤獨老人;有惹毛了父母親,而不敢回家的頑童……。

以種植作物或是到工廠上班為生的村民生活清苦,以致他們經常得向爺爺賒欠日常所需的物資或借貸金錢;雜貨舖隱密牆邊的一塊小黑板上,因而長年累積著密密麻麻的賒欠紀錄。村民還錢的時間隨人方便,可月結,可分期;無須對帳單,也不用找保人,卻從未聽聞有關帳務的任何紛爭。

每年農曆年前,爺爺總會預先訂購大批糖果儲放;新年當天,再拿出來放置在櫃檯上,任由村裡的孩童前來取食。每到初一清早,盼望多時的孩童成群結隊爭相擁進店裡,抓起大把糖果儘量塞滿全身各個口袋,卻猶不捨離開;孩童之間難免都有糖果分配不均的爭執發生,於是就爺爺耐心出面排解,直到雙方握手言合。爺爺年復一年回饋鄉里的作風,對我而言,除了是飲水思源的扎根身教,也讓我真實體驗到分享的喜悅,甚至悄悄在心田種下了有福同享的幼苗。

饅頭、包子、水餃、麵條,是童年時期家中的主食,這些麵食也受到習於米食的本省鄰居歡迎。小時候我常奉命捧著猶冒著熱氣的白胖饅頭,香氣誘人的水餃、包子,分送左鄰右舍。逢及村民大拜拜或做醮的慶典,爺爺要忙著補給村民「辦桌」所需的雜貨,無暇接受各家「呷拜拜」的邀約;村民於是改以「大碗公」盛裝著豐盛的台菜專程送來給分身乏術的爺爺嘗鮮。這種飲食交流的溫馨畫面,至今仍會在我的記憶中湧現、迴盪。

爺爺身份證上學歷欄位上註記的是「師範大學」,曾經為人師表。四十年前,每逢年節前,雜貨舖門口總有黑色轎車停駐,來客均是爺爺昔日部屬或學生;他們各個由司機陪同,帶著當時昂貴的進口水果或食品,畢恭畢敬地向爺爺請安或邀宴。事過境遷之後,除了將罕見的美食留給孫子解饞,其餘「當年勇」爺爺從不掛在嘴上。

爺爺去世十年間,每當在路上偶遇昔日的老鄰居時,他們總是以一致的開場白懷念爺爺:「伊真是一個好人……。」這番真情告白,往往使我當街紅了眼眶。爺爺身後沒有為兒孫留下有形產業,但是他面臨人生的每一個轉折,都能活出獨特光采,而且表現得耀眼卻不刺眼;這份豁達與謙沖,就是牽引兒孫後輩邁向無愧人生的最佳典範。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acywork&aid=185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