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林中斌/暖化減緩 挑戰主流
2013/06/01 01:51:35瀏覽39|回應0|推薦1

【聯合報林中斌】2013.5.30

  五月十九日,牛津大學學者Alexander Otto為首的八國14位科學家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發表專文說:全球暖化速度減緩。原來所擔心百年後極端全球暖化不會發生。

  這說法很溫和的挑戰了主流2007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看法。其實,類似挑戰主流的氣象研究包括挪威、日本、中國科學家三月卅日Economist雜誌(A Sensitive Matter)已提過,但未受重視。

  原來聯合國權威說法是:自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因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溫室效應,全球溫度持續上揚,將於2100年升高攝氏24.5度。給人印象是將來海面上升、都市淹沒、北極熊血噉寶寶、地球燠熱不堪居住!

其實,進入廿一世紀後,全球溫度曲線並未持續上揚。它在1998年至2010年之間呈高原狀態,之後已微微下降!

  為何一般人都不知道?因為事實往往是「政治不正確」的。與主流牴觸的學者會被撻伐,研究經費會被取消,教職會被停止。

  2012年三月,阿拉巴馬大學科學家Roy Spencer用衛星觀察全球溫度,在他部落格上已勾勒出這高原邊緣微降曲線,被罵慘,於是自動刪掉長期趨勢曲線。

  更妙的是:自2007年至2012年已有四國(俄、荷、美、日)天文學家根據太陽活動力下降,預測未來是小冰河期。但是氣候學家完全不提他們的研究。學科門戶之見何其深也!太陽活動力自週期廿二(19861996)後便下降,這和最近氣候學家所說「暖化速度在八○年代至九○年代間之後趨緩」是一致的。

  在最新挑戰主流的氣象研究裡,氣象學者覺得納悶的是:雖然全球平均溫度在2010年後微降,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依然持續攀升,即將破400ppm。咦!不是說二氧化碳上升帶動溫度上升嗎?

  其實,地球歷史過去42萬年中,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並非領先全球溫度上升,反而是落後全球溫度上升。其間相差至少200年至1千多年!這現象叫做「二氧化碳後至」(CO2 lag)。

  1999年,十九位各國科學家完成南極洲高山鑽探5千公尺深的冰蕊計畫,便發現「二氧化碳後至」的紀錄。但擔心乍然公布會牴觸主流看法,即「二氧化碳含量先上升再帶動溫度上升」,所以為首的Jean Robert Petit正式報告隱諱其詞而說:我們的發現符合目前的看法,大家要減碳才能防止溫度上升。之後,有參與科學家忍不住撰文宣布:冰蕊的發現其實不同於主流看法,但他的聲音隨後被掩蓋而忽略了。

  2007年南加大教授Lowell Stott用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有孔虫)遺骸做研究,發現19千年前地表溫度先上升,13千年前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才上升,相差6千年!

  一般人認為:如果你質疑全球暖化,便表示你贊成燒碳,並不在乎二氧化碳含量攀升。其實,既使小冰河期來臨,如果人類繼續大量燒碳,二氧化碳含量繼續攀升,那才是全球生靈最大的災難:人類慢性病(如肺腺癌)擴散、魚類海洋變成水母海洋、森林在酸雨下消失等。

  因為,過去42萬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未超過280ppm,但在1950年後衝破這上限,而且不斷上升。唯一的可能原因是人類燒碳。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目前節能減碳,長期尋找綠色能源,是我們唯一的活路。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著有《大災變》,現為退休教授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770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