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03/02 19:23:15瀏覽316|回應0|推薦0 | |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北美新浪) 霾是現象,PM2.5是形成霾的重要直接內因。霾形成主要是人為排放污染物;霾形成與天氣也有密切關係。在有風、雨等天氣過程以及大氣擴散條件好時難以形成霾,而且也易於消除已生的霾,但解決霾的關鍵還是要減少PM2.5形成。 霾與PM2.5到底是什麼關係呢? 由霾的定義和判別的方法可知霾是現象,PM2.5是形成霾的重要直接內因,霾雖然可以是自然因素形成,但通常 情況下主要是人為排放污染物形成,這也是各國研究它們的關鍵原因。霾形成也與天氣密切相關,在有風、雨等天氣過程以及大氣擴散條件好時難以形成霾,而且也 易於消除已生的霾,但解決霾的關鍵還是要減少PM2.5形成。 深入了解霾與PM2.5 霾是什麼?“霾”又稱“灰霾”,香港和澳門地區稱霾為“煙霞”,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 在能見度小於 但相對濕度在80%~95%時,還要根據PM2.5、PM1的質量濃度以及氣溶膠散射繫數與氣溶膠吸收繫數之和這三個大氣成分指標來判別是否超過限值,且只要三個指標中有一種指標超過限值,即使能見度大於 根據能見度大小,霾分為輕微、輕度、中度、重度4級,重度時能見度小於 PM2.5是什麼? 在《國家環境空氣監測方法》中它的定義為:懸浮在空氣中, 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和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 《氣象觀測規範》中它的定義為: 空氣動力學等效直徑小於和等於2.5微米的大氣氣溶膠質量濃度。雖然定義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本質是指能懸浮在空中的細顆粒物。 那空氣動力學直徑又是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實際粒子與假想的一種單位密度為 看完上面內容,就知道霾與PM2.5到底是什麼關係了吧。 由霾的定義和判別的方法可知霾是現象, PM2.5是形成霾的重要直接內因,霾雖然可以是自然因素形成,但通常情況下主要是人為排放污染物形成,這也是各國研究它們的關鍵原因。霾形成也與天氣密 切相關,在有風、雨等天氣過程以及大氣擴散條件好時難以形成霾,而且也易於消除已生的霾,但解決霾的關鍵還是要減少PM2.5形成。 PM2.5的形成、危害 要弄明白PM2.5的成因,首先要清楚,PM2.5不是一種單一成分的空氣污染物, 而是由來自許多不同的人為或自然污染源的大量不同化學組分組成的一種複雜並且可變的大氣污染物。 就其來源而言,一是由污染源直接排出,稱為一次顆粒物,其成分主要為元素碳、有機碳、土壤塵等,主要生於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的燃燒,此外還包括工業、礦物質的加工和精煉、建築、農田耕作、風蝕、植物孢子、植物修剪過程等;二是由各污染源排出的氣態污染物經過冷凝或在大氣中由多相化學反應而形成的復合體,稱為二次顆粒物,其成分主要有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半揮發性有機物等,在大多數地區,硫和氮為主要組分, 在一些地區有機氣溶膠也可能是重要組成部分。 在城市集中區,汽車尾氣是重要的一次和二次源,既直接排放顆粒物,也可以是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轉化形成的,尤其是重型柴油車排放大量顆粒物和氮氧化物是城市PM2.5的重要來源;另外,一些溶劑和涂料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也轉化成有機物進入到PM2.5。因此,不 同國家、地區、城市的PM2.5其來源、組成也是各不相同的。 PM2.5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很大。主要影響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因為顆粒物非常小,容易穿越鼻腔和支氣管系統進入到肺泡中,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二是對光的消解作用明顯,影響能見度,造成嚴重的視程障礙。 正因如此,對PM2.5的治理就更加重要。2005年出版的《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準則》規定:年平均濃度超 過0.01 毫克/立方米,24小時平均濃度超過0.025毫克/立方米即被認定為PM2.5超標;我國2012年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PM2.5年和24小時平均濃度限值分別定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與世界衛生組織過渡期第1階段目標值相同。 本文節選自《直面霧霾》一書,有刪減。想了解更詳細內容可查本書。本書是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志軒主編。 (本文來源於國網英大傳媒微信)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