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0 22:38:53瀏覽292|回應0|推薦0 | |
台灣立報2010-12-20 21:59 作者:姚欣進 今日新聞報導,台灣南北薪資差距不僅有明顯級距差異(即差異大到可級別化;例如,台北市的均薪高於台南市達5成之多),而且近十餘年來,每況愈下已成為長期趨勢。事實上,台灣南北部不僅在現實民生,在當地民眾的生活文化、政治傾向都已逐漸顯露出一定程度的差異化。 這在一個地理區域相對封閉(海島)、交通相對便利(高雄至台北的高鐵約兩小時)、人口流動相對開放(台北市至少有1/5就業人口是外縣市)的台灣社會來說,南北地區各方面的差異化,顯然值得我們深入檢討。這現象恐怕不會是單一因素所造成,我們大可從台灣社會的歷史演變、政治潮流趨勢等來分析這問題。但我們或許也可從全球資本的運作方式來解釋這奇特的現象。 過去十餘年來的全球化社會科學研究論述中,有一個頗為悲觀的論點。即,由於網絡科技的發展與全球各地政府在制度面的全力配合,使得全球資本的運作(包括資金週轉、生產與銷售面的全球連結),發展出史無前例的金流、物流的快捷性與靈活性。資本透過這種全球舞台上全方位、令人眩目的循環運作,重新吸納、匯流與整合新的資本連結與運作迴路。 換言之,由於這全球資本網絡是高度排斥性、高度選擇性,所以全球資本固然已成功地在全球範圍中重新建構全球資本運作的網絡,使得過去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傳統的各地經濟體能重新調整內外區隔,跨越這些重重障礙而在這全球資本網絡中結合。 另一方面,凡是全球資本不到位、跳躍的地區,就意味著該地區不在全球資本迴路之中。他們一旦被排斥在外,或不在全球資本蜂擁而入的焦點網絡之中,則這些被漠視、被忽略的地區經濟將一蹶不振、永難翻身。 更嚴酷的是,過去在一個政治體制下的經濟體,理所當然地被視之為一個經濟整合體,只要這社會整體經濟是繁榮發展,這社經體的各地區,即使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差異,但總體來說應相去不遠,各地都能共同發展。 在當前全球資本運作下,各地整體性的經濟體卻被迫在其內部切割,依各地區的細微差異被全球資本嚴密挑選、吸納與整合。一旦這經濟體的某些地區被全球資本排斥在外,即使經濟體還在繁榮發展,特定區域卻往往被全球資本遺棄而拉大與其他地區的差距,長此以往,就遠遠落後了。 以此來看,在台灣與全球資本運作上,南部一直與北部有明顯差距,而且持續擴大,正反映了資本邏輯的嚴酷性與客觀性。 (社會評論者)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