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立報社論-高等教育機構的量化問題
2010/05/19 01:14:46瀏覽261|回應0|推薦1

台灣立報/社論/2010-05-18 20:57

  台海兩岸文化與教育交流,最近達到一個轉型的臨界點,就是之前立法院發生嚴重肢體衝突的陸生來台入大學問題。這件事看似即將「水到渠成」但尚未最終定案,而對岸的大學教育界,正進行另一個管道、另一個方向、另一種情況的重大改革:在最近10年中國的大學生人數迅速暴增,以及學術界論文抄襲買賣成風的情況下,上週召開了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這個論壇,基本上是在中國最近5年日趨困難的教改問題,以及大學教育、學術研究風氣方向迷惘的背景之下的會議,主要用意是想要借鏡西方工業進步國家過去成功的經驗,以及大環境「與國際接軌」大趨勢的配套。

  513台灣專業報導中國百態的旺報,對這個論壇的報導中,西方幾個金字招牌的著名大學校長,對於中國大學教育的建言,令人驚詫與莞爾的,竟然仍是450年前美國學界對台灣的大學生的評語:十分勤奮用功,但是太保守太聽話,很少敢對教授挑戰。

  今天台灣的大學生早已不是這樣了,而在少數極優秀者之下,卻有不少人「需要大陸勤奮好學的大學生來刺激讀書風氣」(這是最近半年來,大力主張開放陸生來台的「一派」中不少大學師長的「高見」)。兩岸大學生學習態度的差異,應該不會構成陸生來台與在地台生的互相適應問題,畢竟在同一種中文文化背景之下,雙方相同處應該遠多於不同處。值得深思的是:西方菁英對兩岸大學生的觀察評價,何以會有時間相差40年以上的「相同」。

  另一個相同就很實際了:兩岸都在最近10年進入大學迅速膨脹與大學生數字暴增的現象;台灣已達到大學的大學生與研究生「11」的研究所膨脹現象。在這個客觀現實情況之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大學教育靈魂之一:導師制,在大學「人海」式成長之下,難以符合現實情況,而在兩岸都名存實亡了;代之而起的是「國際學生交流」與各大學都增設國際學生交流單位。全球留學潮演變成「遊學潮」,甚至與觀光旅遊、移民掛鉤,學術只好嘆莫可奈何。

  「導師制」源自早年歐美一流大學,主要精神在打破學術的僵硬框架,並且藉「人與人」直接交流溝通,把文化智慧的神髓,透過人格化影響,以誘導啟迪年輕學子;它既淵源於古希臘的學園精神,又符合孔子與學生共同生活的教誨方式。

  這個已經快要消逝的「古代菁英養成教育法」,在目前橫流全人類的公關文明中,有一個令真正學人常常神往的名詞:「師承」──過去有些優秀學者引以為傲的這個學術倫理名詞,現在也被「學術公關」侵蝕得差不多了。

  問題的基本關鍵在「量化」。人類倫理受唯經濟生產哲學侵蝕,科技與工業以標準化為達到大量化的唯一途徑,結果卻是經由經濟文明侵蝕到人文、教育與學術靈魂。大學與大學生(加研究生)「量化」之下,如何保存高等教育塑造棟梁人格與學術純真,是當代文明一大考驗。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04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