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05 21:18:58瀏覽361|回應0|推薦0 | |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去年底訪台,引起各界極大回響,面對貧富差距擴大,皮凱提認為:「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投資教育,在全球化進程下,享有更多教育資源的富人,透過教育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形成更鞏固的財富階級社會,政府唯有好好投資教育才能讓社會流動,而降低財富世襲的問題。」 皮凱提這番話言猶在耳,但是檢視台灣貧富家庭享有的高等教育資源統計,如今仍斷簡殘編,我們既不知低所得家庭有多少孩子讀大學,也不知他們是讀私立學院或公立大學,同樣我們也不知富人家孩子享有高教資源的情況。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要如何實現皮凱提所說的「好好投資教育」。 台灣果然沒有貧富家庭孩子受高等教育的統計?非也,自民國七十年以來一直有這項統計,前幾年也一直公布在教育部網站上,但近兩年忽然就自網站上消失了。這項資料是來自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此調查除了產生多數人關切的所得分配統計-吉尼係數,也可以得出五等分位家庭青年上大學、專科的比例,讓外界了解窮人家小孩受高等教育的情況。 依過去所公布的資料,民國七十年五等分位最低所得家庭18~23歲青年上大學、專科人比例僅7.3%,遠不如最高所得家庭的28.0%;隨著八十年代廣設大學,至民國九十年,窮人家的小孩唸大學及專科比例也升至39.9%,但仍低於富有家庭的64.4%。迄民國100年依然如此,窮人家小孩唸大學、專科者58.8%仍遠不如富有家庭的84.0%。遺憾的是,隨後這項統計即自人間蒸發,不再對外公布。 何以不公布這項統計?主計總處表示這項統計由於樣本數不夠多,怕推估的資料不夠精確,因此一向只提供教育部做為政策訂定的參考,並未對外公布。但何以教育部幾年前公布這項資料,而近兩年又忽然消失,主計總處表示不甚清楚。 我們認為這份訪查1萬5千多戶的《家庭收支調查》,樣本數確實不多,但如果這個規模的樣本數得以估計五等分位家庭所得差距,在大學生滿街跑的今天,其所推計的五等分位家庭青年受高教比例,應是雖不中亦不遠矣。若在今天滿街都是大學生的年代還擔心有推計誤差,那麼二十多年前大學生還是極稀有的年代,其推計誤差豈非更大?再者,果真如主計總處所言,樣本數太少怕有誤差不宜對外公布,那麼二十多年來將這份「有誤差」資料提供教育部內參,豈不陷教育部於決策風險中?這樣的做法又豈是允當? 皮凱提訪台談及高等教育可以讓社會流動,是改善貧富差距的關鍵時,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前司法院長賴英照皆持相同的看法。我們要問的是,皮凱提訪台已經過去三個多月了,政府部門尤其是教育部,難道對此無動於衷?這雖是貧富差距問題,但高等教育資源的分配,卻是影響貧窮循環、財富世襲的關鍵所在,豈能毫無作為,任其不公平下去。 我們從以往被主計總處認為「不甚準確」的資料中,了解低所得家庭青年受高等教育比例雖不及富有家庭,但在民國100年也已達到58.8%。這項資料看似窮人家的孩子逾半都上了大學,但卻並未告訴我們,他們讀什麼大學、唸什麼科系?另依三年前低收入家庭申請助學貸款統計,低收入家庭唸公立大學比例僅20.1%,遠低於平均數32.2%。又根據幾年前台大學生基本調查,台大學生父親有27.9%是公務員、49.6%是中高白領階級,父親是勞工者只占6.9%。 值得注意的是,私立大學一學年平均學費11萬元幾乎是公立大學5.8萬元的兩倍,多數讀私立大學的窮人家反而要擔負更重的學費,這樣的教育資源分配明顯不公平。長期以來台灣這個大環境已讓窮人家小孩,從幼稚園一路輸到大學,這個教育資源分配若不儘速加以改善,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豈能有解? 然而,上述這些統計資料片斷而不週延,有的有樣本數不夠多的風險,有的只有低收入家庭的資料,有的只是一所大學的統計。雖然藉由這些資料仍可拼湊出台灣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概況,但終究是不足的。我們認為教育部應就「高等教育資源分配」,提出一個完整的統計規劃,以準確呈現高教資源分配的情形;有了這項基本資料,政府才可能訂出最適的政策,否則一切全是空談。 北宋名臣王安石說:「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此言與皮凱提的看法不謀而合。貧富差距的改善經緯萬端,賦稅改革與社會安全制度兩者雖不可少,然而唯有讓窮人家小孩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才是正本清源之策。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教育部相關統計的建置宜儘速展開,不宜再延宕下去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