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4 18:01:43瀏覽315|回應0|推薦0 | |
2015-04-24 17:50:04 聯合報 記者李京倫╱即時報導
美國許多企業需要大量高技能的藍領勞工,卻找不到合格的人,因此這些企業出錢自行訓練或協助學校訓練勞工。例如德州的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工公司未來幾年要增補3000人,且年薪高達台幣300萬元,但公司找不到足夠人手,便設立助學專案,公司代付社區大學學費,給實習生時薪台幣540元,讓他們在化學工廠裡工作。 彭明輝:萊茵模式(1)──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教育
不管德國的經濟成長率有多低,失業率和工資有多高,她的製造業的競爭力與出口總額也總是高居世界前茅。高工資與高競爭力同時出現,這讓許多人感到驚訝、不解。 另一個驚人的紀錄是,金融風暴之後全球失業率高漲,德國和奧地利的青年失業率都低於8%,而西班牙和義大利卻高居56%和38%,歐美各國超過20%的更比比皆是。為了解決青年失業的噩夢,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拉脫維亞和斯洛伐克紛紛跟德國簽訂備忘錄,請德國協助建立雙軌制的技職教育。[1] 更驚人的是,不管德國總體失業率有多高,她的青年失業率不僅比其他國家低,甚至還低於平均失業率──而其他國家的青年失業率通常是平均失業率的兩倍。[2] 這樣的紀錄讓很多經濟學家跌破眼鏡。 德國獨特的技職教育體制,就是這兩項「奇蹟」的一大幕後功臣。 ● 大敗美國的德國技職教育與製造業 《紐約時報》的一則報導,揭露了德國製造業與技職教育體制驚人的競爭力。德國的福斯汽車(Volkswagen)在美國的田納西州設立了生產線,帶給該州大約 2,000 個新的汽車業工作崗位,為此田納西州政府大手筆地給福斯公司大約5.77億美元的補貼。福斯汽車在德國的工人時薪67美元,但給美國廠工人的起薪卻只有每小時14.5美元,即使加上各種福利其成本也只是每小時27美元,只有德國工人的40%! 美國工資這麼低且政府補貼這麼高,主流的經濟論述一定會斷言:德國汽車廠必然會逐一出走,而且留在德國的汽車廠將無法對抗美國生產線的低成本優勢而一一垮台,使得德國的汽車業很快地空洞化;而且福斯會因降低成本而以較低的售價來擴大市場佔有率,消費者將會是最大的贏家。事實卻與此相反! 不管福斯汽車是出自德國廠或美國廠,售價全都一樣,消費者一毛錢的好處也沒分到。此外,德國的BMW、Daimler (Mercedes-Benz ) 和 Volkswagen繼續年年高額獲利,德國境內汽車的總產量更是美國汽車總產量的兩倍(550萬輛對 270 萬輛),高成本的德國廠卻遠比低成本的美國廠更有競爭力!Why? 《紐約時報》的這一份報導還進一步揭露一個台灣人很難想像到的事實:美國汽車工人的專業技能遠比德國人差──福斯汽車在美國設立生產線之後,發現找不到足額的合格工人,因此只好在工廠內建立了德國模式的培訓系統(三年期的學徒制)。 想要解開這些謎團,我們必須丟掉經濟學教科書的金科玉律和刻板印象,從事實上去了解德國技職教育體系的致勝秘訣。 全文由此進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2706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